APP下载

武“谱”对武术发展的探究

2013-08-15李玲玲

武术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武学武术文化

李 佳 李玲玲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前言

历史是由文字组成的,所以被载入史册的也只能是文字。武谱是在中国武术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它凝结了历史武学家们各自的知识与智慧,它的传播使得武术的传承摆脱了时间的限制、突破了空间的束缚,它让武术的记忆不再停留于过去,而延伸到未来;它的传播让武术的流传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域,从而拓宽了武术的内容和文化空间。

1 武“谱”的定义

谱最初的形式是伴随宗族发展而发展的,如宗谱。那么到底什么是谱?《辞海》有注:“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史记·三代世表》有云:“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张守节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辞海》中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作师范或供寻检的图书、样本。”也有学者把“谱”大致分为图谱、兵器谱、武功谱、人物谱、歌谱和拳谱。

这篇文章里所讲的“谱”是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的“武谱”,在我们翻阅文献时我们可以发现,武谱是包括武学所涉及到的拳谱,剑谱,枪谱,刀谱之类的书图表册。在此为武谱作出以下定义:“武谱是在习武过程中用作师范或供寻检,且有著录资料可供考竟源流的武学书图。”下面所讲之谱皆为武谱之意。

2 武“谱”的出现以及发展

2.1 “谱”的出现

口诀要术、秘法之类以及图画是构成谱的要素,在这些基础之上才产生了谱。两晋南北朝时期共产生了四个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贡献,其中“击有术、舞有套、套有谱”的武术技击和理论体系构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谱出现在两晋南北朝的梁代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这是武术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

2.2 “谱”的发展

历史的车辗走过梁代,出现了简文帝萧刚所撰的《马槊谱》“马槊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简文帝对马上用槊技术做了“整理工作,以及此外的《马射谱》等,这说明那时“谱”字在武术文化传播中已经得到使用了。随着社会的演变和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诸多武术门派大量涌现并且日趋成熟。之后“武谱”的种类、内容以及特点尽管不断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可像《马槊谱》之类这样最早出现的武术图书竟在之后失传了,更有甚者,汉魏以前的武术图书也基本没有传存下来。国家体委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以巨资发动全国性“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从民间征集到一批“孤本抄本”。武术史学专家马明达教授有幸阅览了武术院藏的全部“挖掘”成果。他总结说:那些秘籍孤本中有武学价值的甚少,其中多数是晚近的抄本,有些则是依托古人的伪作,甚至还有人以当代港台翻印的民国武术书滥竽充数。据他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似为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出自明清军旅和民间武艺名家之手的,又有著录资料可供考竟源流的图书。

综其原因,武术类图书不被学人所注重,其撰写者少,收藏者少,精心收录总结者也少,它在民间的主要传播形式主要以抄本为主,诚然抄来抄去,结果武术图书就越抄越少,也越抄越错,形成了一个学术的恶性循环,所以,迄今宋元以前的武术古籍,只有少量射箭图书得以幸存,而其它的兵械武术图书则基本上无一所剩,有价值的武学著作也是凤毛麟角,而流传下来的并被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绝大部分也只有明清两代的著作了。

2.3 武“谱”的分类

武术史学专家马明达教授把古代武学文献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武术专著,如明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吴殳的《手臂录》、清张孔彰的《拳法备要》、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等等。第二类则是以篇章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作中者,如明唐顺之《武编》、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等书中都收有武术内容者。第三类是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第四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流传海外的武艺著作,是指在其他国家的一些图书馆或博物馆出现的,但是我国却未见的武学著作;还有就是周邻国家刊行的汉文武术著作,其内容主要来自中国,有些还是中国已经不传了的,这在朝鲜等国家都有所发现,其有的还价值不菲;其三是港、台的公私收藏和海外华人的私人收藏。他指出,我国武术古文献的总数约达40多种,其中除《纪效新书》、《手臂录》及太极拳部分资料曾点校出版过外,大多数只有数量极少的明清刊本和抄本存世,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人所罕知的孤本。

2.4 武“谱”的主要历史著作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武术流派的技击技术的完善和规范化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具有其各个门派特点的套路武谱也在不断的层出新篇。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春秋》之“越女论剑”、《庄子·说剑》之击剑理论;汉代的《汉书·艺文志》之《手搏》6篇和《剑道》38篇,这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武术专著。两晋南北朝的《马槊谱》、《刀剑录》(其书收录在《汉魏丛书》、《百川学海》、《四库全书》、《指海》、《古今图书集成》刀剑部中);五代十国至宋初的《角力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角力专著)。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有:明朝的《纪效新书》之《拳经捷要篇》、《长兵短用说篇》;《武编》、《耕余剩技》、《武备志》、《拳经拳法备要》、《涌幢小品》之“十八般武艺说”、《唐荆川先生文集》中的武术资料、《三才图会》中的武术资料、《江南经略》、《易筋经》等;清朝的《内家拳法》、《苌氏武技书》、《太极拳谱》、《心意六合拳谱》等。民国时期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少林武当考》、《中国武艺图籍考》、《行健斋随笔》、《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国术概论》、《国技论略》、《中华新武术》(这是一部借鉴西方体育并结合中国武术的专著)、《少林拳术秘诀》、《写真秘宗拳》、《国术史》、《武当拳术秘诀》、《八卦掌真传》、《国术论丛》、《北拳汇编》、《国术名人录》、《国术源流考》等。

3 武“谱”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武术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指导武术文化的传播,将武术文化的具体内容以一种通俗的表现形式展现给世人,历代武学的前辈们长期总结与实践,形成了众多广泛流传、持久沿用的古今典籍,其语言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内容主要以总结实践经验为主,他们用精辟的语言来指导习武人应当如何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养生,这是凝结了众多武学的精华与精粹,这样就形成不管是过去朝廷的开明政策的颁布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历史大变样,很多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的痴迷的大好形势。这个时候武谱对武术的国内外传播起着很大的桥梁中介作用。所以,武谱的发展对武术的传播是具有历史性的指导意义的。

3.1 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谱”的出现标志着武术教育开始突破“口诀要术”等口传心授的传统,形成了技术、理论融为一炉的武术专著。一方面,武谱易读易记、便于传授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些特点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能更容易的被习武者接受和牢记;另一方面,通过武谱中的口诀来指导学生的武术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对武术文化的内涵也有一定的直观了解,能够切身体会武术文化的独特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武术素质。这样来说,武谱对武术的发展就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空间。

3.2 武德的传播

在众多的武谱中不仅对练拳时身体各部分的协调练习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包括了“学武习德”方面的论述。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它是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少林第二十九代大和尚贞绪有诗云:“武德育良师,苦恒出高手。习武先挨打,笑颜迎人欺。宁可受人打,绝不先打人。侍技做歹事,辜负先师心。”习武者按武德修养身心,规范举止,品评善恶。

3.2.1 尊师重道

一直以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武术界一直都非常注重师承关系。《少林十诫》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敬长有爱……”“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从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也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师承关系的制约,我国的武术才可以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和开展。

3.2.2 除恶扬善

武术界各大门派为了行善抑恶,对各自门规均有要求,如:“济世扶倾,忍辱度世”“不得欺强凌弱,任意妄为”,《王征南墓志铭》中还提到“为人正直,见不平之事,遂挺身而出”,其他拳谱还有注:“剪暴锄奸方可用,持强逆理莫欺人。贤良秘授纡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等等,除此之外,嫉恶如仇、除暴安良、保家卫国、抵抗侵略也是武德的最高体现。

3.2.3 严于律己,勤学苦练

习武者练武习德不仅仅是社会制约的要求,也是习武者提升自身修为的必要品德。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术的精髓和真谛。少林妙兴大师曾言,少林拳法有“五忌七伤,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一近色伤精,二暴怒伤气,三思虑伤神,四喜忧伤心,五好饮伤血,六懒惰伤筋,七躁急伤骨”(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正是有了这种严格律己的戒规,武林英雄才可以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在武学的武谱典籍中记载了很多专门修习武术的谚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武不用功,功夫不上身”“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等等,这些都是武学各派所共同认可的,也是最为有效的约束手段。

3.3 具有文献参考价值

武术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从起源发展至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武谱是武林前辈们在武术传播的过程中,凝结了他们各自的知识与智慧,记载了详细的武术练功的心得经验与技击技术,如《太极拳谱》中的‘顶匾丢抗’,提及:“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但粘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少林鹰派拳谱》有云“静则心中独有一,宇宙万物皆是空。松要内外放得下,气催血行不相逢。切记深长细而匀,长短相等心要明。”其中等等诸如此类的武谱文献典籍为后世诸多初学者的习武、学者对武术动作的编创、对武术历史的挖掘、对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文献参考价值。

3.4 具有武术文化传播意义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谱是前人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对于早期的武术套路、功法以及技击要领等进行概括,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但可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学习而且便于后世传阅,它是我们武术先辈们的结晶。诚然,在当代武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借鉴传统武术的传播形式,这对当代武术的传播有相当程度的理论指导意义。

武谱的传播对武术的传承与发扬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同时,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例如清代武术论著力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武术融进了古代哲学、医学、美学、心理学等内容,像清朝时期咸丰年间太极拳进入官府之后,成为文人的拳,那些文人将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写在书,记录他们练拳的经历体会,后来太极拳也被称为“哲拳”和“文拳”。还有,这个时期还提出了“内外兼修”、“形气合练”等思想,形成了古代武术文化的独特形态,赋予了中国武术无穷的魅力。这也就是武谱对武术的文化传播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术是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义的文化,所以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武术在世界的舞台上会愈加绽放、愈加灿烂。

4 小结

“谱”是在中国武术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它的传播使得武术的传承摆脱了时间的限制、突破了空间的束缚,它让武术的记忆不再停留于过去,而是延伸到未来;它的传播让武术的流传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域,从而拓宽了武术的内容和文化空间。虽然现在科技进步不断在发展,电子书等其他阅读工具逐渐代替书籍阅读的方式,但是汉字是历史的载体,它是不会被任何一种工具多代替的,武谱仍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武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它是一种对武术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所以也应该在历史的传承与保护中发展。

[1]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清王宗岳等.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孔昭.少林正宗拳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6]杨 维.少林金刚功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杨子路.道教与内家歌诀[J].成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9(10).

[8]马明达.略论武术古籍与武术文献学的建立[J].体育文化导刊,1999(06).

[9]郭玉成.武术文献发展概述与评略[J].西安体育学院校报2008(11).

[10]余水清.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J].体育科学2004(4).

猜你喜欢

武学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