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教学中“格斗文化”教育的模式培养①

2013-08-15丁有粮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8期
关键词:格斗套路武术

丁有粮

(苏州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昆山 215332)

众所周知,武术被看成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武术已经与其他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被引入到高校教学领域。武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的武术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将武术引入体育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能够推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高校体育教学目前发展阶段来看,不少学生对武术教学缺少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武术教学方面经验不足,整个武术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武术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与发挥。

1 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武术教学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不断加大重视力度的前提下,武术教学正在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武术教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的提升,下面就武术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1 对武术的价值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

虽然不少高校都把武术引入了体育教学中,但是,对于武术的价值功能却没有充分的认识。武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很不完善,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武术的技巧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新课改实施以后,在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上出现了变化,尽管经过多次的修订,却没有把武术的基本技能、价值功能充分展示出来。学校在武术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整个教学内容中对于体现武术主旨的格斗教学内容表现的比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武术教学给高校体育的武术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1.2 武术教学方法单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从目前各大高校设置的武术课程来看,武术教学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学内容很多,不少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盲目追进度,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教学,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讲授,没有借助武术本身独特的功能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学生在武术教学中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武术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也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技术,只是盲目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学生的知识面没有得到拓展,武术兴趣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1.3 在武术教学中缺少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

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引入了武术教学。但是在武术教学的教材选择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高校都是自行选择教材,这种随意性使得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学发展不均衡。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从而使得武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教学训练,在训练中要么千差万别,要么趋同化,没有正确把握武术教学的主旨,也没有把武术教学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相结合。最终使武术教学课堂变成了训练场,武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没有充分结合,学生不能够在科学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选择适宜自身的教学训练项目,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方面存在滞后性。

1.4 “格斗文化”教学模式没有被广泛应用

在武术教学中,与格斗相关的武术套路技术课极度缺失,有的学校在武术教学中教学项目的设置比较清晰,在教材、方法、手段、考核等环节也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设置,伴随着武术套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具体环节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使武术教学的发展受到影响。就课程设置与教材搭配的考核制度来看,采用何种手段更能够掌握武术要领还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只是依据考核内容来进行教学,没有把武术看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去对待,在教学中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

2 “格斗文化”教学模式的培养对策分析

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现武术价值功能的格斗文化已经被引入了体育教学中。但是由于格斗文化在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选择上都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格斗文化的人才极为紧缺,这使得格斗文化虽然被提上教程,但是,却没有充分应有的价值。为此,下文结合格斗文化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方案与对策,希望能够在提高武术教学中“格斗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 在武术教学中充分认识格斗运动的本意与价值

武术教学中,格斗运动与套路练习是武术独有的运动形式。武术兼有攻击与防守的双重功能,而它的功放特征直接与武术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武术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两种主要运动形式,即为套路运动与格斗运动,可以说格斗运动与套路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武术教学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引入武术套路的本意是为了应用于实践,通过训练而达到实用的目的。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中国武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于西方,主要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通过格斗文化的构建,实现武术教学的发展与提升。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意识到格斗运动的本意与价值之后,就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武术思想,通过有效的训练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潜能,在发挥出自我潜能的前提下,学会运用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从而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意念以及文化感受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2.2 武术教学要与“格斗文化”构建进行有效结合

高校武术教学中要构建“格斗文化”的教育模式,要明确格斗的具体含义。从狭义上讲,格斗主要由人体主要格斗部位以及人所能具备的最基本的格斗元素组成。这里所说的格斗部位通常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脚等部位,而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格斗元素则是指踢、打、摔、拿、击、刺等。当人体的格斗部位与具备的格斗元素进行结合时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格斗动作,分散的格斗动作贯穿起来就成为了格斗动作组合,而格斗组合的串联就成为了武术套路的基本内容。作为武术套路的核心内容的格斗,可以理解成为物质方面的东西,通过演变,延伸出了各种健身、娱乐、表演等功能。而与格斗相关的格斗文化则展现为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格斗文化”指引武术教学,能够使格斗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加速武术教学体系的形成,从而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来共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2.3 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利于高效课程模式的构建。在武术教学中,不少高校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基于武术套路以姿势标准、动作难度进行训练效果的衡量,在教学评价时,往往从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技术以及套路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对于格斗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没有价值可言,也不利于格斗文化的长远发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当然要评价学生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但是这应该只作为考评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还应该把学生对于武术精神与格斗文化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考虑进去,尽可能的进行量化考核,使考核结果有据可循。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科学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两者相互协调能够促进学生格斗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格斗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2.4 引进具有武术技能与格斗文化的专业人才

随着体育教学专业化与细化的发展,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人才要求越来越明显,而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具有武术技能以及文化素养的教师人数有限,很多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极为欠缺,而且不能明确把握武术教学的内涵。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够把武术主旨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也是浮于表面,不能把武术精神传承下去。应对人才缺失的难题,高校应该改变人才选聘模式,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大胆起用具有格斗文化的新型人才,此外,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技能培训,在武术技能、格斗文化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客观上引导教师不断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格斗文化技能是需要经过反复、艰苦的练习才能看到效果,要提升教师的格斗文化素养,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准备,只有教师自身的素养得以提高,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感召下提高自身素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也会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进行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弘扬中华的武术文化,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践行终身体育的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与优化,把“格斗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中,使武术教学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使全民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贯彻下去。只要在教学方法、教学选择、教学模式构建方面下足功夫,就能够实现武术教学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开创武术教学的新局面。

[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王文成,单绿叶,李福祥,等.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建构的新探索——“识图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实验[J].体育与科学,2007(3).

[3]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以现行套路方向教学计划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4]秦子来.高校武术教学“分组讨论—掌握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5]龙光敏.体育院校武术散打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成因及其规避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2).

[6]阳光,李明川,徐维英.浅析高校武术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J].大家,2011(15).

[7]徐泉森,王志高.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视野下人本位的武术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

猜你喜欢

格斗套路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张伟丽 格斗玫瑰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