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掷球运动发展的困惑与反思①

2013-08-15沈晔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8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发展

沈晔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掷球运动进入我国已有30余载,在取得辉煌竞赛成绩的同时,也凸显了诸多的问题。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的整体战略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步入转型期的我国体育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严峻的事实要求我们必须做出判断和抉择,因此总结以往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缺点和不足,探索新时期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下一阶段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对地掷球运动的下一步发展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统计法、比较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1 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缺失

目标是行为的起点和终点,明确的目标为实践提供参照和指引。1986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和普及地掷球运动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地掷球运动的正式开展,这是我国地掷球发展中最早的目标性文件。1998年行政机构改革后,主管部门改为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研究和制定所管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方针政策是其主要的职责。遗憾的是依然没有对地掷球运动我国体育中的地位、发展的目标、规划提出明确的意见。长期的奥运项目优先发展和重点投入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忽略了非奥项目。2003年地掷球协会代表大会虽然提出了发展方向问题,但在当前体育行政组织掌握体育资源,依靠行政支配体育资源的体制下,缺乏支配权的协会所提出的目标显然没有多少分量。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地掷球运动是在目标和规划的缺失下盲目而随机地发展。机构组织之间的权力、利益博弈和落后体制的交互而成的矛盾也使权责的界定更加复杂。权责不清所导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缺失,成为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陷入盲目的主要原因。

2.1.2 举国体制体育发展思想的束缚

举国体制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由国家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举国体制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同时高度集中的特点使这种体制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允许被应用到我国所有开展的体育项目中,作为非奥运项目的地掷球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但受长期举国体制思想影响,人们形成了一种被固化和束缚的观念,认为只有依靠举国体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不少人曾对地掷球进入夏季奥运会寄予了厚望,本质就是希望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发展,核心还是回归了举国体质的发展老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向国际地联表示:当国际地掷球联合会会员国达到50人时就把地掷球列入奥运会项目。但是萨马兰奇的离任和奥运会的“瘦身计划”使这一愿望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因此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是改变地掷球运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的根本和核心的问题。

2.1.3 人才储备不足凸显

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一个运动项目发展中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北京体育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在掷球运动进入我国时就开设了相关专业,高校就业政策改革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化和现实化的趋势使地掷球专业办学的规模和数量在逐年萎缩,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全国锦标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的参赛队也程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后全国的地掷球男、女运动队分别从28支和19支锐减至20支和13支,被誉为“中国地掷球运动摇篮”的西安体育学院也一度濒临专业停办的边缘。后备人才的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掷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1.4 科研环节薄弱

体育实践离不开科学,体育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我国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了奥运公关、高科技等一大批紧追世界体育科技前沿的的科研项目的确立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竞技领域体育强国地位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地掷球运动的科研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从1978年至今,掷球(地掷球)运动的体育类相关论文仅有52篇(中国知网检索),年均2.08篇,研究论文总量偏少,且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寥寥无几。在统计的结果中,竞技体育占48.07%(25篇),群众体育占30.76%(16篇),学校体育占21.17%(11篇),对竞技体育领域的偏重过多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成为科研薄弱的主要问题。

2.1.5 学校体育项目中的“鸡肋”

2003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地掷球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的主报告“关于今后的发展对策”中提出将把在高等院校推广地掷球运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然而目前仅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几所普通高等院校将掷球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但这相对于全国近百所高校实在微不足道。

地掷球运动在高校发展受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地掷球提倡的愉悦身心的核心理念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在目标上产生偏离。(2)高校竞赛体系的不完善,降低了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和参赛的积极性。闻兰、李志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的政策导向不利于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健康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制度削减了普通大学生的参与机会。(3)学校体育中的传统项目长期占有大量的资源、限制了项目的开展空间。学校徘徊在“开展与不开展”、“投入与不投入”以及“投入与效益”的困难选择境地,而掷球也就成了学校体育项目中名副其实的“鸡肋”。

2.1.6 缺乏生存文化土壤的筑建

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得以发展生生不息的土壤。广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狭义指体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加以肯定,并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文化活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并也不完全取决于资源投入的多少,还取决于某些运动项目文化含量的高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流传数载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其赖以生存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掷球这个外来品,毫无疑问在中国是缺少其天然的文化生长土壤的,加上长期的“金牌至上”的思想更使其后天“营养不良”。因此创造适合生长的文化土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我国在地掷球运动的文化土壤的建设方面的存在很多不足如:思想固化、缺少文化建设的阵地、手段陈旧、方式方法单一、缺少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与传承等等问题。

2.2 对问题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2.2.1 转变思想、合理定位、目标统筹、战略调控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实现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三点目标。不言而喻,从金牌战略向夯实体育基础转变无可避免的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导向。因此对于掷球来说:首先要进行合理定位,将发展思想向自我开拓转变,加强基层地掷球组织的建设,灵活通过各种方法与社会积极接洽,吸引社会中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合作,多领域、多途径、多样化拓展经费来源,减少对国家财政投入的依赖,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发展运作理念与方法,着力培养市场与社会基础;其次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宏观目标体系和详细的规划,并监督其发展,对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给与及时的调整。引入产业机制,鼓励相关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发展,时刻保持运动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2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改善科研的地位、氛围、环境

加强地掷球专业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扩大项目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拓宽专业培养范围,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积极吸引青少年的参与,扩大青少年的培养规模。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争取建立由高、中、低层次的人员梯队结构和科研型、管理型、竞技型、普及型等多领域的结构组成。

鼓励身处工作一线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开拓创新,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完善科研管理方法,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鼓励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倡导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吸引国外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前来交流访问,组织各种行式的研讨、交流、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并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努力提高科研的地位,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的科研氛围。

2.2.3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虽然体育与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之间也不是毫不相干,存在共同涉及的领域即学校体育工作。因此在体育与教育两个分属不同管理部门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有助于得到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共同认可,为地掷球运动进入学校提供支持和条件上的便利。为建立由小学、中学、大学一脉相承的学训和体教相结合的模式和健全的大、中、小学生竞赛体系铺垫道路,同时在发挥学生协会、俱乐部、社团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拓宽了学校课外体育领域。

3 结语

多年来地掷球运动在国际竞赛中为我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培养了优秀的运动员,但在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和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思想,在竞技体育培养与学校教育培养双轨并存的条件下,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设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重视人才储备和文化构建的基础通过体教结合、体社联合、科研促发展等方式来探索地掷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建立新的发展宏观战略。

[1]中国地掷球协会官网[EB/OL].http://boules.sport.org.cn/.

[2]中国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

[3]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

[4]闻兰,李志刚.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困惑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6).

[5]施群英.我国高校地掷球运动的发展与前景探析[J].科技传播,2010(6).

[6]罗培秀.小金属地掷球运动国内外发展因素分析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7]徐道玉,洪伟.我国地掷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建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8]金子木.高校开展地掷球运动的意义与前景[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9]吴立柱,司鹏巧,郑会娟.关于提高地掷球课质量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10]刘芦萍.略论地掷球运动与全民健身[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1]陈勇,陈家瑞.试论地掷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J].体育师友,2007(3).

[12]高卫,李靖.中、意地掷球比赛技术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4):47-50,101.

[13]卢风.地掷球教学与训练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3):62-72.

[14]陆仲元.地掷球竞赛规则与运动技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3):78-80.

[15]吴忠义.掷球游戏二则[J].学校体育,1990(6):36-37.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