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3-08-15好尼勤
好尼勤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1 体育心理学的概念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所以其所得出的结果也是要为体育服务的。体育分为广义的体育和狭义的体育,广义的体育指的是人的以强化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一切非生产性人体活动;狭义的体育单指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和核心目的同样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到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因为体育的广义狭义之分,使得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心理学也分为广义的体育心理学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广义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规律;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学规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体育心理学融教育学与心理学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遵守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规律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育人”。而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比赛结果的不同。例如体育比赛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即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不出与平时的训练成绩相符的竞技水平,或者平时训练成绩平平的运动员到了比赛中反而会超水平发挥的现象,这些都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2 影响体育教学的心理因素
体育教育的核心目的实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有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各种体育动作的完成度方面根据个体的不同有所差别。如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体育项目,有的学生会“未战先怯”,产生恐惧心理,又比如有些学生会因为自身身高体型不尽如人意等原因而对体育教育存在心理负担等等,再加上在传统教育中,体育一向不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不能对体育课和文化课一视同仁。体育心理学也就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而得到了运用和发展的空间。
2.1 恐惧障碍
学生不良的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胆怯、恐惧是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中最常见的种类之一。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胆怯、恐惧心理的因素很多,如某些运动项目相对与学生来说,完成的难度较大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如其他同学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了动作失误或者伤害事故;或者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以致动作迟缓甚至出现失误。如在单杠练习时,因为害怕受伤或者动作失误而对单杠产生恐惧,在跨栏跑练习时因为撞倒栏架而对跨栏产生恐惧,或者在进行跳跃类练习时因为害怕受伤而对跳跃产生恐惧等。这种对某一具体的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称为单纯性恐惧障碍。
造成单纯性恐惧障碍的重要原因就是怕受伤或者怕会遇到潜在的困难。与团体恐惧障碍相对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技术动作需要学生去独立完成,这些动作的完成情况是在其他人的直接观察下进行的,很多学生会因为怕完成不好而被别人议论(尤其是负面议论)而造成技术动作的完成度不高。
2.2 性别差异障碍
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女生与男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就体现了这一差异性。例如男生更愿意参加一些耗费体力或者能够挑战自己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长跑等,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一些注重身体协调性的运动项目,如体操、排球等。再加上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女生对耗力很多、容易造成不雅的运动项目的兴趣明显不如看起来美观的项目,比如艺术体操和舞蹈。
2.3 自卑心理障碍
在一些竞赛性质的体育练习中,尤其是集体项目方面,很多学生因为怕自己的表现不好而影响集体成绩,在训练中会过度紧张,甚至会导致动作的变形,本来完成的很好的动作也不能有效完成;也有些学生会担心因为表现不好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而造成心理负担,影响练习;还有一些同学是因为自身身体原因而引发的自卑心理障碍,比如有些同学体型较胖或者身高较低怕在进行运动项目练习时遭受别人的嘲笑而产生厌学心理,厌学心理的产生也会使得他们的技术动作练习更加跟不上其他的同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运动。而在培养人的运动能力时又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支持。将体育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去,所造成的效果是十分巨大的。
3.1 内心活动
内心活动是一个人在精神和修养方面的重要表现。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会产生变化多端的心理活动,对心理学和体育活动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某些运动员在训练时和比赛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心活动的重要性。体育活动与心理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重视体育活动中人的内心活动是教育工作者进行运动教学时相当重要的一环。
3.2 身心健康
在素质教学中,是通过遵循学生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再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学质量以及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是否增强,也关系到学生学习态度、注意力等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达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因此,将体育心理学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才是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重要体现。
3.3 知识技能掌握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要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然后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对其进行巩固提高,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最终对这一知识技能完全掌握,最后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4 体育心理学的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4.1 激发学生兴趣
前文所述的影响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重要关键。某些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单纯的怕受到伤害、运动项目的难度系数较大、自己身高或体型的不尽如人意等原因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厌学和逃避心理,有些学生虽然进行了这一运动项目的学习,但是因为以上某个或某几个因素也会造成动作技能完成效果的不佳。所以,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逃避厌学心理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重点和难点。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要进行重视的问题。
4.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注意有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相关方式。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对某些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满足学生的要求,条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完成率的目的。一个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许会影响所有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也就做不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也就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
[1] 包克俭.浅论心理学理论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58-159.
[2] 湘黔.试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大学时代,2006(5):59-60.
[3] 耿源,崔炯.论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213.
[4] 候雷波,黄闻寰.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8,30(49):131-132.
[5] 甘锦豪,陈颖悟.体育心理学实践教学新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