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研究的本源、发展脉络及对体育研究的启示①
2013-08-15王莉莉
王莉莉
(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淮安江苏 223300)
随着现代体育内涵的延伸和多元化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研究的需要,生活质量与体育的关系研究势必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从现有体育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的文献梳理中不难发现,生活质量内涵的曲解、理论误用和滥用以及重复研究现象较为普遍[1]。有关生活质量的研究需要溯源正本,以把握其研究内涵和实质,从而找准体育与生活质量结合的“角点”,实现生活质量在体育领域研究里有所纵深与拓展,真正实现服务于社会。因此本文广泛搜集了国内外有关生活质量研究的文史资料,并作以归纳与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领域研究学者进一步开展体育运动与生活质量研究提供理论导向和价值借鉴。
1 生活质量研究的本源
1958年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在其著作《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中对大工业社会时期美国经济繁荣、物质丰盈,却没有使人们的灵魂得以安身养息,信仰、价值与精神的空洞使整个美国社会摇摇欲坠的矛盾现象进行了深度揭示与反思,而后,J.K.Galbrait(1960年)与Raymond Bauer(1966年)在《总统委员会国民计划报告》和《社会指标》中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一概念。J.K.Galbrait等人批判经济增长,社会精神沦陷的社会问题,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意图使人们清醒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不是一个纯粹的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经济现象,人类还有包括精神等方面的诉求也需要得到满足[2]。可见生活质量研究诞生从本源上可以说是人们对于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认识、探索和努力,即解答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什么,如何去实现。
2 生活质量研究的发展脉络
2.1 社会指标运动与生活质量研究的萌芽
19世纪30年代,比一些社会改革家开始有意识地用使用统计指标,运用普查得来的数据,通过描述、归纳的方法来判断和改善公众健康和社会状况,构建社会发展的某种因果关系或理想模型。这种观念很快也被其他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所借鉴,由此形成了社会指标运动气候。在J.K.Galbrait(1960年)与Raymond Bauer(1966)正式提出“生活质量”这个专门术语之后,生活质量研究在社会指标运动的推动下,迅速融入构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趋势之中。但是,“生活质量”究竟如何衡量,研究学者们所持意见迥异:以罗斯托(W.W.R.Stow,1971年)为代表的学者是生活质量经济指标坚定的拥趸者,他们坚持以居民经济收入、消费、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等客观条件作为生活质量的判断;而Bradburn.N(1961年)、Campbell.A(1976年)等学者以满意度、幸福感、生活充实感等主观感觉为指标而加以分析、判断;此外还有学者,如肯尼思·兰德(Kenneth Land)认为“生活质量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二者都不是决定性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因此主观状态和客观状态都应该受到关注[3]。”
2.2 社会新思潮运动与生活质量研究的分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新自由主义迅速崛起,新社会思潮运动开始。在社会新思潮运动的推动中,生活质量研究被广泛引入,许多新学派、新理论不断涌现,形成了不同理论和观点彼此对立、共存的多元格局,因而迅速奠定了生活质量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生活质量研究进入分化发展期。例如: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Morris D(1977年),R.J.Estes(1977年)等学者开发了“国民生产净值(NNP)”、“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发展进步指数(ISP)等生活质量测量指标体系[4]。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学者,把人们对生活各个层面的认识、满意度、情感都纳入进生活质量研究范畴,并且还尝试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幸福指数、生存质量等亚概念解释和表达生活质量的内涵,并构建了生活质量的人格理论、适应理论、期望值理论等心理模型。此外,生活质量测评还被用作监控、评价特殊群体或病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尤其是在80年代,对于各类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题的关注,最终促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理论的形成。
2.3 全面可持续社会发展观与生活质量研究理论的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布伦特兰报告(Brundtland Report)、里约峰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生活质量研究也出现以人本主义为倾向,跨地区、跨文化、跨理论的新趋势。生活质量研究广泛吸收了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学科领域最新理论与研究方法,生活质量主观论、客观论和主-客观论的界线与分歧也被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系统的、综合的视角与方法去研究生活质量的问题,从而使原先各领域相对独立的生活质量理论得以互相交融、修补和整合。例如Ferrell B.R Ferrell(1995)认为生活质量的研究内涵至少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条件四个方面[5]。
此外,生活质量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跨文化、跨区域生活质量研究的潮流,也加快了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与测量工具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进程,“人类发展指数(HDI)”、“幸福指数(GNH)”、“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SF-36”等评价体系与量表逐渐趋于成熟,并得以普遍运用,这也为体育学研究生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测量工具,尤其是在现代预防和保健医学的影响下,生活质量研究进入体育领域也就成为了必然。
2.4 社会理性选择与生活质量理论的实践
马克思·韦伯将社会理性区分为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人类社会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技术理性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创造了辉煌。但是技术理性的日益异化和粗暴扩张,不但使理性价值被忽视,而且还在占据经济生活领域的统治地位之后,又把与人的情感、意志相关联等难以把握和规范的人文要素,用数学的方法把它量化,进行计算。因此进入新纪元,人们反思认识到单纯技术价值信仰,试图改变和创造环境思维的幼稚,开始越发务实地关注身边周围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社会政策等影响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本土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下的生活质量问题,进而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实施干预措施,帮助政府制定对策,解决社会问题。
3 体育研究生活质量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3.1 体育研究生活质量的视角
体育锻炼是影响人身心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而维持生命、保持健康,是实现人自身价值及其它生活质量的基础。体育锻炼与健康的紧密关系,使得体育研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成为二者最佳研究“角点”和必然趋势。此外,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使体育的内涵更为丰富,价值趋向多元化,体育影响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意义也在逐渐加深,体育成为真实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所以当现代生活质量多维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重心从经济因素转向非经济因素,从关注公民的物质需要、经济条件,转移到关注公民的精神诉求、心理感受,包括诸如健康、社会机会、职业成就、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参与等因素之时,体育与生活质量研究的视角更应当挣脱一维体育观的束缚,以更为广阔体育理论视角,如体育生活方式、体育参与、体育职业成就、体育重大社会事件等,研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幸福策略。
3.2 体育研究生活质量的理论
学科基本理论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支撑点。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介入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以来,尽管有学者尝试借助适应体育理论、体育休闲理论、体育健身行为阶段模型等理论架构体育研究生活质量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仍然略显单薄和稚嫩,且缺乏系统性,尚不足以支撑整个研究体系。因此当前研究体育与生活质量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体育领域研究生活质量的理论基础。生活质量以人为中心,跨地区、跨文化、跨理论的趋势也给体育领域找寻理论支点提供了启示,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可以借鉴、移植及创新其它学科领域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当前较为完备的健康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也为体育与生活质量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是当前可以参考的理论。
3.3 体育研究生活质量的方法
生活质量研究的方法,最初深受社会指标运动的影响,多采用描述法、归纳法,将采集所得数据简单归纳与整理来反映某种社会生活状况,所以被认为只指出问题在何处的统计数据,在解决这些问题,揭示它如何产生,或什么维持着它,并不起什么作用。生活质量研究的演绎法和描述法被指存在有着同样的诟病,就是采用量性的数据,做出的却是质性的判断。所以当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后,技术价值被极致推崇,实验干预、结构方程等实践应用技术迅速被引入生活质量研究,且成为当前主流研究方法。基于此,体育与生活质量的研究方法也理应把握前沿研究方法,以人文要素为方法依据,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处理方法,以保证学术成果的先进性和科学严谨性。
4 结论与建议
(1)生活质量研究的根源与实质就是如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同样在体育学领域里有关生活质量的研究也不能脱离这一本源,因而体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要深度挖掘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价值,以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服务于社会发展为研究根本目标。
(2)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个体或群体之前或当前健康状况对其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密切关系为研究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角点”。
(3)跨地区、跨文化、跨理论,由理论探索到本土化的实践应用是生活质量研究的最新动向。现代体育内涵与价值的多元化为各学科理论的交叉与融合提供了可能,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发展运行的基本制度,因此建议体育提升生活质量的研究,其视角应当挣脱一维体育观的束缚,以更为广阔体育理论视角和前沿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在举国体制的基本框架下提升我国群众生活质量的幸福策略。
[1]马春林,刘志民.体育运动与生命质量关系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28-33.
[2]Joh n,Ken neth,Ga lbraith.富裕社会[M].赵勇,周定瑛,舒小昀,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命质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周长城.全面小康:生命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质量指标[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Campbell A,Converse P.E,Rodgers.W.L.The quality of Americanlife:perceptions,evaluation sand satisfactions[J].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