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媒介: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①

2013-08-15谢月芹徐玉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30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媒介大众

谢月芹 徐玉娟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022)

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下获得;另一种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人们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体育知识、接受再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日本学者松永健哉于1930年提出: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1]。人们接受校外体育教育的机构和渠道是众多的,如图书馆、俱乐部、运动会、体育场(馆)、游乐场等。大众传播媒介也给校外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信息的各类工具等,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随机性等特征。传播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体育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受众趋于大众化。

1 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对人们体育生活的影响

1.1 电视

电视自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情感、行为、经济政治乃至体育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电视媒介是人们接触超过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媒体的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尤其是近几年移动电视的兴起,使得电视的受众范围更广。通过卫星电视转播,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同时或几乎同时地观看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及其他体育竞技运动比赛。

全球领先的媒介调查机构尼尔森媒介研究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13亿人口,3.4亿家庭和超过1000家电视台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视市场[2]。电视的普及率之高使得电视强大的威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电视是人们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电视媒介的特点是电视频道较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节目。电视媒介传播的体育内容主要有体育新闻、娱乐、体育比赛等;电视信息对观众的作用形式主要有暗示、模仿等。所谓暗示,是将一种意见、态度或生活方式通过语言及其它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3]。对受众来说,权威越高,其意见和行为越能被他人模仿。观众观看电视体育节目,在精神享受中获得身心的放松,还能激发观众自身的热情,而且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受其影响的人,其心态改变过程一般是无意识的。这种热情有利于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促使人们抛弃旧的生活习惯,形成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电视传媒通过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体育赛事的转播等形式,发挥了“隐性”的教育功能。

1.2 广播

广播适用于各种群体,使用方便,收听便捷,不受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工厂矿区,还是田间地头,都能收听。其中有线广播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大喇叭”,它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广播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的日益普及,有线广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无线广播在偏远山区或者在城市中特定群体中如开车族中,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报纸

新中国成立伊始,报纸是最主要的宣传工具之一,但报纸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能阅读,而且受到发行范围等限制,并不能覆盖各个群体。报纸的传播是非线性传播,可以自己选择在喜欢的时间接触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不顺从媒介的安排。在接受信息时的主动选择权相对较大。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购买;其次,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偏向来选择阅读的顺序和阅读重点。报纸的可保存性强,使得人们反复阅读和相互传阅成为可能。

1.4 互联网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最近几年,发展更加迅猛,渗透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拥有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丰富、平等、开放、互动、便捷等特点。如今,互联网已演变为公共服务的新手段、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生活娱乐的新空间,在生活方式、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5.13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4]。互联网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人文精神在时间、空间得以延续。开拓了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信息环境下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感染和激发人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强烈愿望和内动力,最终促使人们了解体育运动并参与体育运动。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交流方式,它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能给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提供技术指导,且教育信息共享。如杭州上城区筹建体育信息网,使社区体育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体育赛事、活动也将实现网上互动,如在网上发布周末组织登山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等信息,发动更广泛的群体参与,有力地促进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在论坛版面上还可以交流健身心得,畅谈健身感受。在体育信息网站,可上载不同类别的健身视频教学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只要点击网站视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视频教学掌握健身运动的技巧[5]。互联网推动了社会公共服务创新,有效地改善了公共服务。

2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学习体育知识及掌握运动技能的优势

(1)突破学习空间的局限,学习者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够连接到网络,就可以接受教育,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均等的教育机会,为“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提供了契机。(2)突破了学习时间的局限。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点击所需的信息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这种教育形式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3)突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迁。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能更多地实时或非实时接受优秀教师授课,可以观看到较标准的动作示范,获得最新的体育信息。

大众传播媒介使得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从正规的学校和大学转出,创造出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的环境。使得接受教育突破围墙,延伸到社会,延伸到每个人的一生之中,为学习成了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全部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3 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教育应相互协调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除了完成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是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学习中所具备的学习体育信息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3.1 培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

随着媒体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学校的教育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体育学习的需要,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当代在校学生主要是在传统体育的教育模式中接受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学校是学生终身体育的特殊阶段,其发展目标应立足于长期效益的追求和探索。在信息时代,教育应与时俱进。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和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在校学生正确选择传媒体育信息的习惯。

3.2 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信息道德的培养

竞技体育在媒介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育明星有着高超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体育比赛中展现出各种形式的人体美和运动美,能激励人们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如在媒体的广泛宣传下,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促进了人们对排球运动的了解和参与,中国女排姑娘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激励当时的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刘翔取得奥运会冠军后人们对田径项目的关注等。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对于媒介对人们的体育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在校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能力,如暴力、假球等负面信息的抵制能力。

3.3 大众传媒对培养体育兴趣,获得终身体育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可以获得运动技能的掌握及健康保健知识,学校体育随着学生的毕业而终结。对于走出校园的个体来讲,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人们了解体育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项目相对有限,要想了解或掌握其它运动项目,大众传媒为在校和社会中的人们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担任着体育指导员的角色,克服空间的障碍,实现超时空的体育素材链接。大众传媒是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保障,是实现社会教育的途径。只有人们具有了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教育才能实现。作为传播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

4 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尤其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受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越来越广泛地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将会更协调。如果大众传播媒介相互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将会优化教育资源和环境,协同教育行为,为人们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大大强化和提升学校教育的效果。学生离开学校教育后亦不会感到困惑或无所适从。

大众传播媒介延伸了人的眼睛、耳朵等器官,将人的五官感受放到了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不断借助传媒来实现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过多将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媒介上,减少了日常的体育活动,减少了与他人的交流。因此,如何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1] 中国儿童中心.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

[2] 董珂.体育专业电视频道发展的模式—— 试论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发展历程[J].新闻爱好者,2010(12).

[3] 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 刑虹文.民数量达到5.13亿,宽带提速在行动[EB/OL].http://www.sina.com.cn,2012-02-16.

[5] 黄维.杭州上城区筹建体育信息网社区体育一网打尽[N].中国体育报,2013-04-11.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媒介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