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细姑(创作谈)
2013-08-15□江水
星火 2013年5期
□江 水
我出生在南昌市的青山湖边,十八岁离乡入伍,从此萍踪漂泊。陆续有回南昌探亲,家乡的景致渐行渐远,如今除了那一汪湖水,尽管堤岸很规整、楼宇辉煌,但是湿地芦苇、湖中菱荷、飞鸥篷船、牧童水牛,还有那湖边车水男人的野歌,早已不复见了,然而家乡留在心底的情愫永远抹不掉。
细姑的形象,就是串起前辈失落的珠链。
细姑是我母亲的同辈人,五四运动之后,南昌郊区也出现了凤毛麟角的新女性。孩提时母亲在给我讲薛仁贵和柳小姐的时候会夹带她们的故事,连同少儿时期经历的乡风民俗,把我带到过往的年代,至今仍在我脑海里历历萦回。
南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有名声的。初出邻时,常常以南昌人为傲,后来才渐渐晓得,南昌历来是兵家争夺拉锯之地,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未必能与南昌人划等号。自辛亥革命后的近四十年中,南昌的百姓在风雨飘摇中如常度日月。大浪也会卷起底层的泥沙,最后会有几粒金子会淘出来?细姑不知所踪,而不知所踪的漂泊者千千万万。历史就像青山湖一样,被岁月淘沥之后,剩下的东西未必是你钟情的。
我和《星火》杂志还是有缘分的。刚踏上文学之路不久,一九八一年第五期,《星火》发了我一个短篇,是以我爷爷为模特的作品。今天看来是幼稚之作,但也显露了当时的一点社会变迁。后来还写了一些家乡题材的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一九八五年发在《北京文学》的《徐寨》,有论者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抗战题材作品。
我于一九八六年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毕业之后,只从事了两三年的文学创作(还兼任文学杂志的编辑),便转业到地方做行政工作,文学创作的笔就少有拿起的时候。近年闲了些,曾打算以平民视角写辛亥革命、八一起义、日本鬼子攻占、解放军进城几个历史节点上的南昌,只完成了两篇。三心二意,偶有收获,《寻找细姑》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