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环境下出版资源的重构与管理**

2013-08-15王关义芦世玲

现代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出版业转型数字化

◎ 王关义 芦世玲

(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芦世玲,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

一、数字转型环境中出版资源的重构

出版资源是指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多种要素集成。相较于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的出版资源结构更为复杂,内涵也更为丰富。数字化转型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共同构成转型期出版业资源平台,取代了传统出版业以行业人才、选题信息、纸张材料为核心的资源建构,其间,技术与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而纸张等物质资源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有限。各资源要素的消长与重构是数字化转型中出版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1.信息资源

传统出版业以生产纸质出版物为主,生产流程连贯、独立,业态相对单一,出版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与图书选题相关的社会发展信息和创作成果、与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品牌附加值、文化市场需求信息。传统出版业的信息资源主要为出版物内容服务,价值单一。

出版业进入数字化转型后,信息资源的供给发生深刻变化。首先,随着媒体形态的创新,由此带来的可服务于出版物内容的信息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拓展。当博客、微博内容逐一成为可出售的信息商品时,出版人看到大片来自新媒体的信息蓝海。其次,大数据时代海量内容资源需要整合利用,不断创新的信息整合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利用体验。例如全文数据库的便捷和全面,是超越传统出版信息资源的整合想象的。再次,数字出版平台的组建为出版物产品提供更多的传播路径,开辟崭新的阅读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新平台下阅读需求的出现很可能并非由传统理解中内容的巨大魅力造就,而仅仅因为平台本身的吸引力。失去移动互联网络的平台支持,大量动辄数百万字的玄幻、穿越、言情小说阅读未必会成为许多人在地铁、车站打发时间的首选。数字出版平台对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很好地诠释了“媒介即讯息”。

2.技术资源

传统出版业的技术发展对于产业的推动在于,通过技术革新节约人力、物力等各项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从投入生产到实现效益的周期。2011年10月24日,中信出版社中文版《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这部历经提前出版日期和作者增加内容的图书,从接稿、翻译到下印、上市在50天内完成,其营销宣传号称“突破出版周期极限”。无疑,正是现代化的翻译、编排、印刷、物流等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出版周期被缩短的纪录,使图书能够在读者最需要阅读的时刻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而数字化转型中的出版业,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远不止出版周期的缩短。如果说,传统出版业中的技术力量引发出版活动时间的量变,那么数字出版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是行业的革命和业态的质变。当承载出版物产品内容等信息的编码数字流被转换成电流、光电或电磁波信号,通过网络传播到各类阅读终端时,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的纸张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甚至实体零售企业对于出版业的意义就变得无足轻重。与此同时,更畅通的传播网络、更优质的图文音像呈现效果、更快捷的信息转换路径成为出版业竞争重要的决胜因素。

3.人才资源

传统出版活动是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生产行为。尽管出版活动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体现人类社会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其高度专业化还是决定了每一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涉及的人员、物质资料部门都相对有限。因此,传统出版业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强调人才专业的多样和结构的合理,并且参与出版活动的人员有着明确的行业界限。传统出版业人才资源包括出版、复制、发行单位从业者在内的本行业从业人员、出版单位认可的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以及作为特约编辑的来自出版业外的行业专家。

数字出版鲜明的技术特征和完全开放的传播过程促使出版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突破。首先,就从事传统编、印、发工作的出版行业内人才而言,数字出版将传统的复制和发行环节合二为一,这就使得出版业对于相关领域人才数量需求减少,同时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的素质。其次,就作者而言,开放的传播过程使得出版活动不再神秘,创作也不再是个别专业作家、学者或者少数业余作者等知识精英们的专利。只要找到适合的平台入口,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公开传播并可能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网络写手”、“草根作家”已经在这方面作出很好的榜样。最后,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使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维护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在内的科技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人。数字出版的转型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不论是出版平台的建设还是阅读终端的开发,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有赖于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4.资金

不论传统出版业还是数字出版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样迫切。传统出版业其资金来源、流向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成熟的模式,而数字出版资金的募集和流向管理尚在摸索之中。传统出版业历经计划经济和市场化改革,实践证明,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资金筹措方式和和计划指令的流向管理最终限制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业的积累无法支撑起数字出版巨大的资金需求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出版企业依然需要国家支持。与此同时,由于看到数字出版丰厚的利润回报,来自电商、电信运营商、数字技术提供商的资金正源源不断流入出版领域。此外,正在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出版业也在通过改企转制、成立出版集团和企业上市等积极寻求资金的市场解决之道。

二、数字出版资源开发、利用困局

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版资源的变化是数字出版这一新事物出现所带来的联动反应。在数字出版这一崭新领域,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面对的不单是无限可能的机遇,也有无法回避的挑战。

1.信息资源的安全维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信息版权得不到完善保护。这与数字出版开放的传播环境和版权的保护技术与保护机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数字出版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包括出版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如鱼得水,充满自由想象。但是抛去我国民众相对薄弱的版权保护意识不说,就传播技术而言,数字信息的防伪、加密技术尚不完善,信息资源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于是,信息资源的滥用随处可见,数字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对此,现有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准备。事实上,面对基于不断更新的技术所引发的可能出现的数字出版侵权行为,法律很难做到未雨绸缪。诸多因素威胁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安全,造成信息资源管理困境。

2.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与内容形成良性结合,造成技术与内容的双重浪费

尽管技术的发展最为深刻地改变了出版业,最终导致其向数字化转型,但出版业毕竟是内容产业,缺乏优质内容的传播难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成果多为极具流行气质的快餐式文化产品,出版业大量优质内容仍然保留在传统出版领域,没有转化为数字资源。出版业再现“劣币驱逐良币”。与此同时,技术平台充斥粗糙内容,阅读终端产品的研发流于简单重复、模仿并缺乏便捷有效的内容更新。技术与优质内容分别在寻找和等待,却始终找不到良性结合的默契,具有卓越性能的技术资源“恨英雄无用武之地”,优质内容苦于“怀才不遇”。

3.现有人才资源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期出版业对于复合人才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对出版人才资源进行重组,对出版行业原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将相关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维护人才和互联网技术人才吸纳入出版业。数字出版要求技术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需要从事内容整合工作的人员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数字出版技术、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人员熟悉和了解一定的内容整合规律。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教育文、法、理、工等学科分类明确,使得同时掌握出版专业知识与数字出版技术以及出版法律法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作为一种新兴出版业态,数字出版所面临的人才数量奇缺、人才素质欠佳、人才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既无法避免又亟待解决。

4.数字出版资金流向有违出版行业资源配置规律,市场回报无法实现稳定多赢

目前,数字出版资金的获取或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或来自出版行业内和行业外相关企业的利润或融资。就出版行业资源配置规律而言,资金应当流向创意人才聚集、出版品牌价值凸显、资本运营平稳的地方,但是,资金投放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决定了资金的流转背负差异化的考量和诉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人们来不及仔细思考和设计完善的数字出版运营模式,资本的投放与流向凭借逐利本能而非对于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对出版行业和内容价值缺乏认识但是掌握技术优势的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率先尝试数字出版资本运营,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现有不够成熟的数字出版运营模式无法科学、合理地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多赢局面。

三、关于困局突围的思考

总而言之,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充满未知的过程。出版资源的重构既是数字出版新业态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在积极加快产业结构形成和调整的步伐,归根结底就是出版资源的配置问题:出版资源的初始配置形成产业结构,出版资源的再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由是,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关系到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帮助出版资源管理走出困境是实现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资源的安全需要系统维护

首先,信息资源安全的维护离不开法律保障。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和参与的直接涉及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有十余种,信息资源安全的维护需要包括编辑和技术人员在内的出版业从业人员熟悉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另一方面,制定新法、司法解释等立法活动需要伴随数字出版实践及时开展,并且通过交流合作与国际保持同步。其次,需要将版权保护效果作为出版运营模式设计的重要考虑和评价因素,从出版流程上防范和预警信息安全风险。再次,提高技术保护的力度,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信息防伪、加密技术,从技术层面减少侵权的可能性。最后,出版行业自律也是数字化转型期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面。出版行业需要减少各自为政的短视行为,将包括作者在内的出版过程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利益作为行业的追求,共同保障信息资源安全。

2.技术创新与利用的目的需要回归出版活动本身

之所以在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内容与平台之争,是因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搭建的各类平台过于强调和炫耀技术自身的卓越性能和各种可能。出版活动本质上是将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普及、公开的文化活动,技术的创新和利用丰富了精神文化成果展现的形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回顾我国出版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一直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满足人们对于知识信息的渴求,大量图书突击出版,其中不乏粗制滥造并涉嫌侵权之作;而当前各种数字出版技术平台纷纷搭建、各类品牌阅读终端不断进入市场的热闹场景,更是一场技术与商业联手的市场角力和狂欢,当读者转变为用户,阅读所展示的就不再是能够触及灵魂的人类智慧,而是充满新鲜和刺激的感观体验。面对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出版业不能视而不见,同时也需要防止在技术创新与利用的道路上脱离出版业自身的需要和目的。面对目前数字技术与优质出版内容无法良性互动的困境,出版业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运营模式的设计等途径鼓励传统出版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转型,凭借自身成果积累和经验,充分发掘和利用新技术对于出版活动的适用性,让优质内容在多种媒介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形成内容与技术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3.需要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数字出版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为其提供发展的动力和创意的源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路径的设计。我国出版业人才培养在出版人才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伴随许多问题。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于人才的复合性与适用性。就出版专业教育而言,高校和研究机构需要重新调整现有教学方案和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培养既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熟悉数字出版技术,既掌握编辑技能又通晓信息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就出版职业培训而言,除了继续完善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下的各类培训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技术能力进行全面、及时的更新。

4.转型期资金投放需要适度的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出版资金投放、流转,合理分配利润,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出版业最终形成和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正处于新旧业态交接发展的转型时期,在数字出版人员配置、信息共享、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不确定甚至混乱的状况下,对资金投放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干预,有助于当下出版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目前,以传统出版业为基础的内容服务不能够完全消化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资金的投放需要着力解决与此相关的人员和技术困难。个别条件欠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以及创新价值不足的阅读终端等硬件技术的资金投入,未必能够起到繁荣数字出版市场的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1]贺永祥.出版资源流动规律与出版集团战略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2]周蔚华.通过加快改革解决我国数字出版转型中的制约因素[J].出版发行研究,2010(12).

[3]蒋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现实困惑与发展方向[J].现代出版,2011(2).

[4]毛娟.出版产业与出版资源配置[J].出版经济,2002(12).

猜你喜欢

出版业转型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重磅!证监会表态:支持房企转型!支持民营房企融资!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