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研究分析
2013-08-14赵玉秋
赵玉秋
【摘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要想进行得体,恰当的交际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理解这种中外文化的差异,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丰富的目的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所以,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有时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引导,以及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三者共同构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并且文化知识是起点,文化理解是桥梁,跨文化交际是目的。体会在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文化知识的渗透是其主要内容,要确立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谊从“新课标”中对于高中阶段的文化意识的目标分析入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背景文化知识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教学 文化 渗透
一个国家的正武文化作为既成的知识文化,人们可以直接学习而获得,但最具有影响力的则是小写字母“C”文化,因为它是隐性的、潜意识的。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大写字母“C”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文化,把后者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内容来划分,文化渗透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即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和反映英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交际方面的内容。知识文化的缺乏在交际活动中不一定会造成误会,而对交际文化的缺乏了解容易引起误解,造成交流障碍,它关系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因而高中英语文化渗透应以交际文化内容为主,知识文化内容为辅,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还有的学者将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细化,包括称呼语、感谢与答谢、恭维与赞扬、邀请等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差异及其干扰需要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的几个环节来加以解决:地理历史文化渗透;文学典故文化渗透;英美国家节日文化渗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渗透。
根据教育部2001年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七级具体内容标准为: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八级具体内容标准为: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如有些调汇或表达方法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如文化崇拜或文化歧视),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丑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根据以上具体的内容标准,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目的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渗透主要集中在(1)词语与俗语。(2)交际用语。(3)历史人物。(4)文化成果(文学、典故、传媒、宗教等)。
1 词汇中的文化
文化与语言的紧密联系,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也是最直接反映语言文化背景的,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从其词义人手,可以区分共直接意义和隐含意义,直接意义即是词汇的字面含义,隐含意义包括词汇的文化涵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1)不同语言中直接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有不同的涵义;(2)体现文化内容的固定惯用语,包括成语、俗语等;(3)词语的褒贬在文化中的差异。学生通过对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了解中外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这才是成功学习外语的关键。因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对一些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通常,学生可以通过查询英语词典知道词语的直接意义,但却无法深入地了解词语背后隐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因素,教师也只好忽略这部分内容,而这样的忽视往往会阻碍学生进行恰当与得体的交流,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强调和区别。
2 语用中的文化
语用中的文化是外语教学与学习最终目的所在,是要学习者将已掌握的语言结构及有关文化知识用于实践上,而这一部分也是当前外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语用的文化具有动态的特点,包括对话语、语篇的把握以及对会话含义的推导等,是语言在使用中形成的文化,即句子的语法构成及其在交际中具体运用的文化。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中英文的句子结构构成中既有共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最基本的语法构成结构均为主语+谓语+宾语。其不同之处在于,汉语句法是依靠词序和语义关系来表达句意,它强调语意而非句子的统整性,而英语句法强调句子的统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当高中生将汉语句法转化为英语句法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语法错误,如句子无主语、动词的时态、数与代词的不一致等。另外,英语句子中动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形的变化上,而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安排是以时间为顺序。因此,在英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在汉语中名词才是句子的核心。其次,在掌握句法结构的基础上流利的使用语言还要重视语言的得体性。这方面知识的介绍有一定难度,因为这时约束语言使用的不再是语法,而是社会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这些更为抽象的东西。由于不同文化间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不同,其表达方式也彼此不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必定要考虑并遵守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也就是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英语语法规则,还要使学生具有自觉遵守目的语交际原则的意识,这是语用中的文化渗透主要体现的内容。
3 社会中的文化
根据“新课标”,除了要使学生了解词汇、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内涵,还包括要了解社会中已有的文化成果,这一部分的内容包罗万象,在课程标准和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注重那些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内容,其中包括:
(1)地理常识。这是对人民生活和语言产生的自然环境的了解,是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前提之一;
(2)历史背景与国家知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历史,而且许多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在日常用语中都有其痕迹,目的语民族和国家的起源、发展的整个历程也是学习者应了解的基本常识;
(3)风俗习惯。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包括生活方式、思维规律、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有不同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理解,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4)文学、艺术与宗教。这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的成果,笔者将其归为社会中的文化一类,这是语言在文字上的体现,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可激发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兴趣。
(5)非言语知识。非言语知识包括体态语和手势语,其在英语世界里的应用也是相当普遍,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带来的麻烦。但是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为避免在交际过程因使用错误的手势语和体态语而造成的误解与麻烦,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所表示的意思,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语国家背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还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还要引导学生对国外文化有一种正确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以及对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判断,采取一种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或拒绝任何异国文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也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使学生在理解异域文化、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