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定位研究*——以烟台市为例
2013-08-13谭欣欣张金平
■谭欣欣 张金平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这一重要的战略规划中,烟台被置于核心区位置,并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当前,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启动、加快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时期。探索一种符合实际、突出特色、体现创新、引领发展、率先突破的科学发展模式,既对激发烟台发展潜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又对山东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烟台市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定位
烟台市科学的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至少能够发挥3个功能:一是引领烟台市蓝色经济遵循蓝色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要求,顺应 “转方式、调结构”的时代要求;二是体现烟台实际,突出烟台特色,巩固并壮大烟台优势;三是立足长远,引领发展,推动率先发展,实现烟台蓝色经济的新突破、新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烟台市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定位为:“深化推进三大战略、着力提升三大能力”,即深化推进 “深耕海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持续发展力”三大能力。
(一)深耕海洋
要求蓝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从“以海养海”到 “以海补陆”再到海陆共同发展的转变;开发方式实现从“粗放式”开发向 “集约化”利用的转变;开发重点实现从 “传统开发”向“现代开发”的转变。所谓传统式开发,是指海洋开发重点多放在渔业、盐业、运输、造船等传统海洋产业领域。现代化开发,是指加大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培养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技术性产业。
(二)科技创新
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建立健全海洋科研开发与服务体系,用科技创新来支持蓝色产业的发展。海洋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海洋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三)绿色发展
要求蓝色经济战略将发展与生态通盘考虑,蓝区建设将 “保护与开发”作为基本准则。发展经济是手段,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示范经济区,才是蓝色经济战略的最高价值追求。
“三大战略”与 “三大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大战略推进的好,三大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同样的,着力提升三大能力,蓝色经济的发展实践也必然要求推进三大战略。
烟台市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定位的提出依据
本文中对烟台市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主要是在认识蓝色经济、总结烟台实际情况、借鉴外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
(一)蓝色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要求
蓝色经济,是一种海洋经济发展新思维,区别于传统海洋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蓝色经济重视陆海统筹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蓝色经济,在时间上要求海洋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代际公平分配;在空间上要求海洋以及海陆经济布局的优化整合。
(二)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和现实问题
一方面,烟台发展蓝色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一是海洋资源丰富,二是地缘优势独特,三是海洋经济基础良好。 “十一五”以来,烟台海洋经济规模迅速膨胀,海洋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烟台的蓝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达国家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一般在8%以下,第二产业在40%~50%以上,烟台市2011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是13.7∶46.9∶39.4。由此可见,烟台市传统海洋产业比重偏大,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小,海洋产业尚未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二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缘于涉海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烟台市海洋科技人员多数从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装备制造业研发等方面缺少领军人物,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有限。三是海洋资源的旅游开发不充分。烟台市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多限于对近岸水域和沙滩的利用,缺乏对海岛的开发;旅游种类多以避暑度假和观光游览为主,冬季项目少,旅游淡旺季明显;缺乏陆域和水上娱乐活动,参与性项目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对人文旅游资源挖掘不足。
(三)沿海国家 (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经验
一是实行陆海统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世界沿海发达国家在强化沿海陆域发展的同时都高度重视和依赖海洋。自1994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包括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俄罗斯在内的沿海各国都纷纷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海洋开发政策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沿海经济发展。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实施 “中国蓝色硅谷”计划。日照通过 “山东黄海岛屿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和“海水增养殖、海洋仿生食品海洋科技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威海积极引导国家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指导创建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纳了东方海洋、獐子岛等20家国内海水养殖行业的骨干企业和中国海洋大学等3所重点高校、中科院海洋所等4家科研单位入盟。自2011年开始筹建的 “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3年建设将培育和改良优良养殖新品系 (种)3个,开发5个以上贝类加工新产品,制订5—10项贝类产业操作规范和产品标准,培养硕士以上工程技术人才60人。中心通过研发和推广贝类苗种繁育等新技术,还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年可间接增加产值126.33亿元,税收15.5亿元,企业利润36.29亿元。
三是突出蓝色经济区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许多沿海国家 (地区)在注重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海洋生态项目建设、设立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教育以及海洋环境监测评估等措施,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例如,美国在西北夏威夷群岛设立珊瑚礁生态系统保留区,推动珊瑚礁与深海珊瑚的保护。英国在近海设立了30个海洋保护区。另外,以民众为主体的海洋生态教育,也被许多沿海国家或地区作为国民参与海洋环境管理的重要途径进行推广。如韩国曾实施过以各类群体为教育对象的海洋环境管理动员项目,包括名誉海洋环境监视员制度、垃圾零运动和青少年海洋环境帮助者制度。
深化推进 “三大战略”、着力提升 “三大能力”,打造 “深蓝烟台”的对策分析
(一)着力优化海洋三产结构
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引领蓝色经济区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按照 “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培育一批重点产业。
1.调整优化渔业结构
一是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养殖从近岸向深海转移,捕捞从近海向远洋转移,传统渔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移,提升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海珍品高效养殖、深水网箱科技示范养殖、人工鱼礁增养殖三大渔业基地,整合渔业资源,推动和实现渔业资源配置集约化。三是打造区域特色现代渔业,建设特色休闲渔业示范点,不断创造海洋渔业发展新优势。
2.突破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海洋战略新兴产业
一是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快海阳核电项目一、二期工程建设,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流能互补型集成开发创新;大力探索生物质能在沼气方面的综合利用,加快秸秆枝条等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生物柴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二是突破发展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化工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三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加快发展高效绿色节能装备,推广海水淡化和工业水循环利用及工业余热技术;大力发展污水和垃圾处理及核、电磁辐射安全防护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快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3.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海洋文化产业
要加快现代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港口物流信息和扶持政策三大平台建设,突出扩大规模、拓展腹地、增强功能3个重点,构建以区域物流为依托、市域物流为基础、产业物流为特色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把烟台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极具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重点扶持一批大型骨干海洋文化企业,激励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打造符合海洋文化特点的企业科学管理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烟台海洋文化产业集团,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业文化等海洋文化遗产,创造性地打造海洋文化产品,形成烟台海洋文化的强势品牌。
(二)着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1.搭建海洋创新平台
重点要向3个领域持续发力:一要充分发挥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驻烟高校院所作用,继续加强对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引进,全面增强海洋科技综合创新能力;二要紧盯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核电研究院海阳分院等创新载体培育,继续加快建设或引进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三要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依托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
2.培育、引进蓝色英才
实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 “育才工程”。一要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二要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联姻。在积极帮助企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的同时,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采取举办培训班、选拔业务骨干集中培训、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构建人才、项目、技术对接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要鼓励支持开展以各类海洋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扶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海洋从业人员的素质。四要鼓励支持有关高校与人力资源、海洋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在相关专业建立职业技能认证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高相关专业的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施以紧缺急需人才引进为重点的 “聚才工程”。一要拓宽蓝色人才引进范围和视野。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具有党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才能的优秀人员、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均列入引进范围。重点是引进拥有发明专利、专项技术的开发型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蓝色经济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二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蓝色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可不受学历、职称、身份等限制。三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按照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在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借脑发展。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高科技产业培养,筹措资金,大力实施高效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把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作为基础性工程,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吸引知名研发机构和设计事务所来烟台落户,加强与产业和企业的对接。
(三)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产业
海洋旅游 “六大要素” (行、食、住、游、娱、购)综合配套的过程,就是带动海洋相关产业或部门 (造船、运输、养殖、捕捞、工程、贸易等)发展的过程。据有关部门预测,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3.2个单位,国民收入可扩大2.03个单位,投资可扩大0.57个单位。这种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显著先导作用。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产业,应本着突出特色、综合开发、协同发展的思路,从整体上加快发展步伐。
1.突出特色
一是海滨特色。烟台是惟一大陆北向面海的城市,这一天然优势令烟台的夏季气候清新凉爽而不潮湿。要突出这一 “惟我独有”的天然优势,使烟台成为避暑、疗养、休假胜地。
二是休闲特色。休闲度假游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具有滞留时间长、综合消费高、拉动作用大等特点。要重点打造3个集群:滨海旅游集群、海岛旅游集群、高标准度假酒店群。建设海上体育运动、温泉与高尔夫、海洋文化体验、海水热疗、潜水、自驾车营地和滨海乡村游;开展长岛以及近陆岛屿群、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等海岛旅游,发展海上游艇和邮轮等高端旅游项目,使其成为烟台滨海旅游的亮点;建设高标准度假酒店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温带滨海度假区,形成 “秋冬游海南,春夏到烟台”的温带滨海休闲度假载体。
三是葡萄酒特色。发展葡萄酒旅游,首先,要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亚洲惟一的 “国际葡萄·葡萄酒城”这一城市品牌。其次,要加强葡萄酒文化宣传。建立有关葡萄和葡萄酒的专业教育机构及培训部门,加大对葡萄酒文化的培训,加强对葡萄酒长寿、健康、美容等功能知识的宣传;借助定期举办博览会和 “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的有利时机全力宣传葡萄酒文化。再次,要完善葡萄酒庄旅游。葡萄酒庄旅游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旅游服务三大产业,汇聚了三大产业的利润。葡萄酒风情文化旅游属高端旅游产品,发展葡萄酒庄旅游,要将酒庄旅游的核心客户群体定位在高端成功人士,开发高端会议市场、高档婚庆和高端休闲度假市场。还可通过为名人举办艺术展、举行拍卖会等方式吸引高端人士。
2.综合开发
旅游收入中,仅靠 “游”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增加旅游收入,需要带动吃住行购娱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目前,烟台发展明显滞后的是购。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0%~60%,如新加坡为59.6%、美国为54.7%。即使在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一般也在20%以上。如印度尼西亚为24.0%、马来西亚为21.2%。烟台这一比重仅为18.2%,不仅不能和国际水平相比,而且低于山东省19.3%和全国21.8%的水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烟台缺乏完善的旅游商品开发体系。目前烟台的旅游商品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质量低,包装差;仿造多,创新少,技术含量低;拳头产品少,品味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完善旅游商品开发体系,一要坚持产、学、研协同研发,努力开发既体现烟台特色又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具有高附加值、品质好的旅游商品。二要定期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广泛征集旅游商品设计方案,选定优秀设计品,及时推向市场。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点扶持优秀企业,使旅游商品由 “浅、粗、散”逐步向 “名、优、强”过渡。四要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识,加大对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遏制假货的生产和销售。
3.协同发展
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发展 “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形成上山 (生态观光游)、下海(休闲垂钓游)、进地 (田园赏花采摘游)等多种旅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旅游模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依托市郊的农科院和生产基地、菜园、果园,发展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和农业科技观光产品。发展以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乡村风情、民风民俗、农业生产、乡村果园、小康之旅、民俗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度假旅游。
参考资料
1.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0(1).
2.http://www.rczfxxgk.gov.cn/usernews.asp?id=16227.
3.朱艳.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J].理论学习,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