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聋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2013-08-12王春兰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4期
关键词:聋校障碍素质

王春兰

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聋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分支。聋童,即在0~18岁表现出听觉障碍的儿童,是聋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对象。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在聋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聋童综合素质。近年来,聋教育得到了很快发展,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要在聋校进行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还会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聋校教育体系,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由于办学形式封闭;课程结构单一化、缺乏整体观念;教材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评价制度呆板单一;严重忽视聋童听力语言发展等多方面原因。大部分聋校教师授课时过多地依靠《教参》等参考书,死搬硬套,枯燥无味。教师虽然孜孜不倦,不厌其烦,但是教学过程中却只有教师的填鸭,没有聋童的理解;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发现;只有肯定和赞成,没有否定和批判。学生是被动的,追随的,没有自己的观点,更没有自己的创见。这种僵化的教学没有创造性、建设性,势必造成聋童思维的狭窄,思维的退化,思维的惰化,思维的僵化。在这种僵化机械状态下,势必使聋童的创造力日渐萎缩。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聋童只掌握有限的知识,却没培养出无限的能力,自然制约他们素质的提高。

二、聋童的听觉障碍,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听觉障碍给聋童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由于听觉系统受损这一生理原因,导致聋童获取信息量的大幅度减少,进而引发交流上的障碍,使心理上也产生变化,比如多疑、胆小、自卑等不良心理在大多数聋童身上表现突出。心理障碍和交流障碍将导致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困难。在对我校(1996~2010)年毕业生社会交往状况和交往能力的调查中笔者发现:耳聋学生从聋校毕业后,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事或家庭成员,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稳定性。他们交往的面很狭窄,大多数喜欢与聋人交往,更喜欢用聋人的语言进行交往,对社会成员敬而远之。毕业生的交往能力大多数是低下的,不具备一般的社交能力。而且以上情况在市、县级聋校毕业生中极为普遍。这一切说明,聋校毕业生与健全人的交往不仅存在着语言的困难,更主要的是存在着心理上的隔阂。他们畏惧社会,依恋自己的特殊群体,对这个群体之外的人抱有不信任感,采取排他性的行为进行自我保护。这是耳聋学生由于听觉障碍引发语言障碍,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导致社交障碍发生率极高的有力证明。

三、家长对聋教育的误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家长对聋教育的误区使聋童错过早期教育,教育效果反复,影响聋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聋治聋。家长往往盲目带孩子走南闯北医治耳聋,而不是到权威机构为孩子配备进行听力补偿的助听器,不是把孩子送到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进行早期教育康复,错过聋童语言发展的(3~5岁)关键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剩余听力,发展语言,无法减轻听觉障碍对聋童造成的危害,最终使大多数聋童的学习能力、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从事职业劳动的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局限。

2. 就哑治哑。有些家长为了让聋童说话而教说话,不重视聋童识字、运算、智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仅仅满足于教会了孩子几句日常用语,背几首儿歌。这样做使聋童错过了教育康复的关键阶段,影响聋童的素质提高。

3. 依赖教师。90%的家长把聋童教育看成聋校教师的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而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聋童家长后期辅导跟不上,造成聋童学习效果反复,影响素质教育效果。

4. 纵容溺爱。家长过分地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聋童在家里为所欲为,造成聋童大多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缺乏道德观念,无法适应学校教学,更无法适应社会,影响聋童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此可见,要在聋校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是一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历程。要想在聋校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要提高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更要大力提高聋校教师素质,开办家长学校,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的支持体系,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在聋校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聋校障碍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跟踪导练(四)2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
心灵休憩
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育教学
论聋校语文对话教学实施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