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
2013-08-12董桂英
董桂英
一、中小学教学质量现状
1. 学校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大,大校与小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更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校与校之间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缺少“比学赶帮”的氛围。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任课教师的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偏低。
2. 学科间的教学质量差距大。中学的语、数、外、物、化和小学的语、数普遍得到重视,因此,教学成绩都较好,而其他的所谓“小科”,在平时上课课节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成绩偏低也是必然了。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因素
1. 一些学校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过于年老,学科结构比例还不够合理,一些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2. 近几年,一些学校缺少教学“领头羊”。比如,农村初中的教师学科不配套,甚至一些学校缺乏科任教师,兼课和上不了科任课的情况大有存在,学校很难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的教研学习活动。
3. 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比如,教师创新意识、获取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能力差;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爱岗敬业精神待需增强;教科研能力弱,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很少。
(二)学校管理的因素
1. 制度落实不够。一些教学管理只停留在表面。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抓得不够实,落实不够到位,许多工作只有计划,没有过程管理的实施措施,更没有结果的督查与反思。
2. 管理不细致。有的学校领导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工作漂浮,不能真正熟悉单位情况,不抓具体工作,只管宏观指导,不去解决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3. 学校校长非权利影响未能在管理中展现。对教学重视不够,口头上说重视教学,以教学为中心,没能让大家真正地重视教学。教学管理层中对教学有弱化、退化的趋向。一些学校“重硬件,轻软件”,重“控辍保学,轻教学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学设施的因素
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条件不好,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不少学校教学设施破旧简陋,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各校建有实验室,但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仪器破旧残缺,无法进行正常实验教学,有的实验室已改做他用。学校经费紧张,无力添置、更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更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
(四)家庭方面的因素
多数家长意识不高,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在家不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一些家庭的不正当娱乐或非法经营,比如在家开麻将馆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动辄吆喝打骂,言行粗暴,造成孩子逆返心理增强,对学习不感兴趣。
(五)城区学校的因素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学校优秀学生外流。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城区几所大规模的学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校生占全区中小学学生一大半甚至更多。由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小规模学校和大校教育客观上有明显的差距,一些教师也想办法往城区大学校挤,造成很多学校生源一天比一天少,招不到优秀学生,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而教育质量不提高又招不到优秀学生,陷入恶性循环,差距越拉越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领导也很无奈。
三、提高策略
1. 进一步深化我区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制度。
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实现学生生源相对均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2. 进一步加大城区薄弱学校以及农村中小学建设力度。与此同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资金投入、师资调配中给予更大的倾斜,使他们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强的师资队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大力提高薄弱学校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推进铁东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自觉提高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
例如,加大中小学教学质量奖惩力度。建议教育局对于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或外地考察学习的机会,在教师中营造一种争当业务尖子、争做教学骨干的氛围。充分发挥校、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加大对优秀教师典型的培养力度,发挥辐射作用。认真抓好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工作,形成有力的教研网络,提高教研效果,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等等。
4. 合理使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5. 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6. 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7. 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8. 认真抓好中小学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做好学生学段的衔接和过渡工作。强化小学、初中教师教法的交流与探讨,整合中小学教法的优势,提高小学生适应初中、初中适应高中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