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2013-08-10刘建廷

对外经贸 2013年8期
关键词:存量制造业企业

刘建廷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一、动机不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畸形

截至2011年底,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存量达3034.3亿美元,占总量的71.4%,绝大部分在港澳地区及新加坡;在拉丁美洲的存量为551.7亿美元,占总量的13.0%,绝大部分在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在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存量很少,分别仅占5.8%、3.8% 、3.2% 、2.8% 。

表1 中国FDI流出存量前十位国家(地区)单位:百万美元、%

在未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前,中国FDI是常态发展的,区域选择是理性的,尽管对港澳及亚洲邻国投资较多,但也符合“学习阶段”行为特征。但是,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中国FDI区域选择呈现极度不均衡态势,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很少,对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卢森堡以及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特殊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呈现大幅增长(见表1)。

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卢森堡、开曼群岛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出(OFDI)存量占中国OFDI总存量的78.4%,占东道国(地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IFDI)存量之比分别高达 23.0%、14.9%、2.0%、6.3%、14.7%、10.1%,而在其他国家(地区)的这一比例是1%左右,在美国的这一比例只有0.1%。截至2011年底,在中国IFDI存量中,来自这六国(地区)的数量占到了75.6%的比例。以“避税”、“转移资本”或返程投资作“假外资”为目的的FDI数量无法统计,但可以通过双边FDI流向和流量予以估计(见表2)。

表2 2011年中国与六个国家和地区FDI流向及流量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世界投资报告2012》数据计算得到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划分了两类特殊经济体:避税天堂经济体和离岸金融中心。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资料,全球范围内共有包括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在内的30多个“避税天堂经济体”。2011年,在全球FDI流量中,“避税天堂经济体”所占的份额约为4%;在中国FDI流出量中,仅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就占了1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在全球FDI流量中,包括中国香港、卢森堡在内的离岸金融中心所占的份额约为10%;在中国FDI流出量中,离岸金融中心所占的份额约为60%,是全球平均水平的6倍。由此可见,这些地区与中国之间流动的主要是中国的资本,是中国资本在往返流动。这反映了中国企业FDI理念落后,动机不纯。

二、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选择异常

“走出去”之初,中国FDI主要集中于加工贸易项目。2003年,在中国FDI流出量中,制造业占21.9%,采矿业占 48.3%,农林牧渔业占2.8%,其他投资占27.0%。十年发展,中国 FDI覆盖了几乎所有行业。2011年,在中国FDI流出量中,制造业占9.4%,采矿业占19.4%,农林牧渔业占1.1%,建筑业占2.2%,第三产业占67.9%。中国FDI初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但是,制造业所占比重一直较低(见表3)。

表3 2003—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占比情况单位:%

纵观全球FDI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制造业所占比重也保持在40%左右,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截至2011年底,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有52%分布于制造业。相对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有6.3%分布于制造业,比重非常低。尽管在目前中国FDI中,第三产业已居首位,但这是在缺失了第二阶段(制造业居首位)的情形下出现的,是一种异常成长。

制造业未能真正实现“走出去”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出口导向政策缺乏、生产者服务业薄弱、低级生产要素等,其中缺乏技术优势是最主要原因。技术优势的形成需要企业持续创新,取决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水平。重视研发(R&D)投入是跨国公司成功的基石,一些企业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资料显示,全球80%的研发投入、70%的技术创新、60%的技术转移是由“世界500强”主导完成的,但是,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却分布在非技术优势行业,其竞争力主要体现为资源垄断、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中国大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很小,2011年“中国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仅为1.4%,只有1家企业超过10%。如此少的研发投入,很难形成研发能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组数据来源于《2011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因此,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部,扮演着被“俘获”者的角色,任劳任怨地劳动着。

以制造业为主的FDI,无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对一个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中国企业FDI没有经历以制造业为主的阶段,也就意味着中国企业从未赢得技术优势。“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的一大硬伤。

三、对外直接投资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资本运作“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FDI的主导形式已经转向跨国并购,并购投资在全球FDI中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前期,对外投资以合资、合作等传统方式为主,大多属于新建项目。十年发展,中国FDI在投资方式上有了较大改善。2011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FDI占流量总额的36.4%,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等。

目前,全球FDI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国并购的主导产业已经转向第三产业,集中在银行、保险、电信、媒体等领域,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企业能力较弱。跨国并购的主导类型已经变为“大并大”的强强并购,尽管中国已有不少大型企业集团,但在素质和能力上仍然不济。跨国并购的主导元素已经由资本输出转为智本输出,巨型跨国公司以理念、文化、品牌、管理、配方、诀窍等智本元素进行的FDI越来越多,而中国企业的FDI几乎全是货币资本的投入。从全球范围看,以全额资金方式实现的并购越来越少。跨国公司尽管拥有雄厚资金基础,却基于丰富的并购经验和运作技巧,更多使用“换股”、“反向持股”等方式作为出资方式。比如,杠杆收购是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只需要少量的自有资金就可以运作很大的项目,当然需要运作技巧。可是,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投资运作“艺术”,甚至以“不差钱”为自豪,声称“不需要融资”,实实在在地把大把的资金投出国外,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是一种不经济的投资经营方式。

相对于经济总量、“引进来”的规模,“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如果修正了对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卢森堡、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异常庞大的流出量虚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FDI规模很小。我们不仅不能为“数”而兴奋,更不能不为“术”而忧虑: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不纯,需要反省;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优势,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中国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运作“艺术”,需要探索学习,积累经验,善于海外融资。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健康发展。

[1]UNCTAD.2012世界投资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8-10.

[2]刘志彪.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4):1-14.

猜你喜欢

存量制造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腐败存量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