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3-08-10
《破解资源瓶颈 把脉“大城市病”》
“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通州等郊区县居住,但上下班时,城区交通依然拥挤,郊区的人要到中心城区上班。”权忠光委员说,“离城不离岗”,难以分流人口。对此问题,市政协提出打造“业”、“城”均衡的综合新城,进一步促进新城产业发展,完善新城公共服务,尤其要教育先行——探索名校分校全市招生和名院资源整合。
《核心区应停止新建商业住宅和大型公建》
从2005年至2011年,通过旧城改造首都功能核心区户籍人口减少7.2万人,却“置换”增加17万外来人口,净增10万人。对此,市政协建议核心区应停止新建商业类住宅和大型公建,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政协委员建议调整公交票价》
尽管本市已经开始尝试包括“预订专座”大站上午班车在内的多样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引小汽车出行者选乘公交的作用,但多样化服务在票价、服务模式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尚未形成规模。市政协建议:逐步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确保公共交通票价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也体现出调节性、多样化。
《新机场:规划5至10个小镇》
在临空经济区调研中发现目前本市对于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规划还较为落后。市政协建议在疏解城市中心城功能上,依托临空经济区,推进小城镇发展。未来在首都新机场附近至少形成一个就业人口30万,居住人口50万的城市化区域。因此要规划5到10个宜居宜业的临空小城镇。
《治污:各自为政不如联防联控》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巨大、污染严重,区域间污染物传输受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影响明显。市政协建议将华北区域视为一个整体,从区域、城市、行业等多层面构建本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体系。
《防灾减灾 应强制中小学校组织应急演练》
就防灾减灾问题,市政协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启动灾害预警行为调整指南编制,做到有效预报、积极防范,保证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灾害预警的内容、级别以及疏散避难信息。
《编制北京文物地图》
市政协就文物保护建议编制北京文物地图。编制高标准、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物合理利用和历史文化展示的专项规划,打造北京文化品牌。强调文物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确立一批有北京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古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专线。
《港澳委员投身调研 助力首都城市发展》
新一届北京市政协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联合调研近日圆满收官。此次针对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港澳人士提出的建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涵盖到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危机预警、交通难题破解、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治理、小区管理服务、加强城市运营管理、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等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