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马戏灯艺术探源

2013-08-09李世军夏琴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马戏歌舞艺术

李世军,夏琴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淮南 232038)

艺术研究

安徽马戏灯艺术探源

李世军,夏琴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淮南 232038)

马戏灯是中国古代流传在淮河流域,至今仍存活的歌舞艺术之一。它现今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与花鼓灯并称安徽民间歌舞的双璧。马戏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宋代武艺高强、善于领兵布阵的巾帼英雄刘金定的赞颂与敬仰。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马戏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马戏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歌舞;马戏灯;探源

在淮河流域的毛集实验区、寿县、怀远、潘集等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民间歌舞——马戏灯,它在毛集实验区尤为盛行,遍及城乡各个角落。马戏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先后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的阜阳、颍上、霍邱、六安,甚至流传到其它省区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影响面极为广泛。其歌舞形式热烈奔放,刚柔相济,舞蹈语汇十分丰富,阵式变化多样;锣鼓、音乐高亢激昂,振奋人心,给人以“只要听到锣鼓响,脚底板上直发痒”的感觉。每当传统节日时,当地的艺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起马戏灯班,进行表演,锣鼓一响,男女老少都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向灯场,将演出场地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可以说,富饶的淮河流域不仅孕育了花鼓灯,而且培育了马戏灯,她们是安徽淮河流域民间歌舞的双璧,与其它艺术共同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当然,这两种歌舞的题材是截然不同的,马戏灯是描写军事题材的,而花鼓灯是描写生活风俗题材的。

一、马戏灯艺术历史渊源

毛集实验区(古称毛集镇)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河与古战场八公山的北面,是淮河与淝河的交汇处,山水相连,物产丰富。秀丽的淮河不仅哺育了淮河两岸的英雄儿女,也培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马戏灯。在中国历史上,安徽的好山好水抚育了众多戏曲、歌舞、民歌等民间音乐的生长,如: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四句推子、花鼓灯等,众多的安徽民间音乐滋润了马戏灯艺术,马戏灯艺术也为其它民间艺术提供了发展基因。据当地马戏灯传承人说,近代马戏灯艺术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今,每逢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艺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班在本村摆场设阵演出;当然,马戏灯班还会应邀到附近或周边的村镇表演。现今,最为知名的马戏灯班社当数毛集实验区花家湖社区马戏灯民间艺术团和凤台县大兴集乡“马戏灯”班,尤其是毛集实验区花家湖社区马戏灯民间艺术团,这个团在团长、马戏灯传人王献礼的带领下,挖掘出马戏灯多种阵式,使马戏灯艺术重新活跃起来,声震四方。

军事题材的乐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军事题材的乐舞。据《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当部落氏族首领时,禹联合其他氏族对苗人进行了三十天的战争,没有取得胜利。于是,撤兵回到自己的部落进行休整,然后,用盾牌和羽毛作为道具,进行七十天的舞蹈,最后征服了苗人。商朝出现的乐舞《大濩》,是一部歌颂商王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周代出现的乐舞《大武》,内容是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的。北齐出现的歌舞《代面》,主要讲述了北齐兰陵王佩戴假面具英勇杀敌的故事。唐代出现的《秦王破阵乐》,是为时任秦王李世民大败叛将刘武周而作,它是对唐太宗歌功颂德的大型乐舞。

马戏灯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军事题材歌舞之一。马戏灯原名小马灯,当地人又称其为竹马灯或马灯舞。据商代甲骨文卜辞记载,当时不同的祭祀用不同的巫乐,求雨时跳《雩舞》,出征时跳《伐舞》,用来鼓舞士气。相传竹马灯可能就是源于殷商时期的《伐舞》。公元220—280年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用兵与敌作战时,采用布阵的方法“摆阵”就是这种《伐舞》的延续。当历史推进到秦汉时期,沿淮百姓每当新春佳节时,都会成群结队赶会、观灯、观社火,这些活动成为当时的民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各项民间活动得到大规模的繁荣。每当春节后,沿淮河百姓为纪念昭君出塞,同时也为了避邪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愿国富民强就纷纷仿效古代马队征战的情形进行表演。公元960年宋代开国后,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推行和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昌盛的朝代之一,各种民间艺术唱赚、诸宫调、狮子灯、花灯、小马灯等得到很大发展。北宋统一中国后,其它割据势力不时侵扰北宋政府。因此,自宋朝建国开始,宋太祖赵匡胤便着手进行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的斗争。当时统治南方的是李煜政权,赵匡胤为了统一南方,御驾亲征,挺进寿州(现今寿县),不料被李煜的手下大将于洪围困在现今八公山的南塘境内。为了解除南塘之围,赵匡胤命手下大将高怀德之子高君保回东京卞梁搬取救兵,高君保拼死杀出重围。女将陶三春亲自挂二路元帅去解南塘之围,命高君保为先锋。高君保率先锋营行至蒙城西北双锁山时,遇到貌美且武功高强的刘金定,两人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而后,两人一同前往八公山南塘救驾。刘金定、高君保率兵来到八公山下,在凤台南山茅仙洞东侧安营扎寨。为了全歼敌兵,刘金定排兵布阵并身先士卒力杀敌将,将于洪堵在八公山与淮河之间的峡谷独笼冲之中,最后用火攻全歼南塘之敌,解除了赵匡胤南塘之围。当地的人民为了纪念刘金定这位善于领兵布阵的女中豪杰,便运用民间流传的马戏灯艺术形式并模仿战争阵式编排出一系列表演阵法进行表演,以表达自己对刘金定这位巾帼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便是近代马戏灯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因各地文化背景与风俗不同,马戏灯逐渐发展演变成多种阵法和不同数量的演员。

近代马戏灯复兴于明代,承传于清代,昌盛繁荣于清光绪年间(1877年前后),凤台艺人王庭秀师从江苏高淳定埠祥屋村马灯,并将其带回凤台。从此,马戏灯在凤台兴旺繁荣起来,虽经历数十年的演绎与变化,仍经久不衰。据《凤台县志》记载:“凤台王氏马灯,首推城西二十五公里陈集王考郢。”我们可以理解为,淮河流域马戏灯艺术在近代的勃兴,应当归因于凤台本地王姓族人,他们是马戏灯发展、传承的代表。现今,王姓族人王献礼、王献兵、王献江已被任命为马戏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级传承人。马戏灯以古战场两军对垒摆兵布阵的场面为素材,用竹篾轧制成道具马的骨架,然后用彩布彩绒糊在竹篾轧制的竹马骨架上,彩马分马头、马身、马尾三个部分。表演时用布带将竹马系在全副武装的表演者腰上,“武士”跨在马上,右手持兵器,左手高扬马鞭;与此同时,两只脚做蹦、跳、闪、躲、颤、腾、挪等战马奔腾的动作,这些动作复杂多变。表演时,演员们按照预先设计编制的阵式图依次登场表演,生动表现出古代战争中武士冲锋陷阵的悲壮与英武的壮观场景。

二、马戏灯的角色与阵式及道具的制作

马戏灯在表演时有歌、有舞,载歌载舞、舞唱合一。戏中多以女性为主,角色主要有男元帅、女元帅、先行官、副先行官以及24名跨马扬鞭的女将和24名旗手。各种角色手持的道具各不相同,男元帅骑在马上、手持拂尘(图1),女元帅骑在马上、手持宝剑(图 2),先行官骑在黑驴上、手持羽毛扇(图3),副先行官骑在黑驴上、手持一根长羽毛(图4),24名骑手手持彩旗(图5),24名女将骑在马上、手持赶马鞭(图6)。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马戏灯表演时,在元帅和先行官的指挥下,按照已制定的阵法以秩进行。阵法有72阵,各阵均不相同,表演程式和手法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由于历史的久远,现仅存20余阵:

青龙过江阵,(图7)直穿八缝阵

荷花出水阵,(图8)单挖内环阵

五马退槽阵, 双环穿缝阵

双挖穿缝阵, 双扣连环阵

五朵梅花阵, 金钱穿缝阵

并马并旗阵,(图9)桃园结义阵

内外环套阵, 外内环套阵

三星共照阵, 三环相套阵

倒转回龙阵, 一字长蛇阵(图10)

马旗双边阵, 双穿八环阵

蛟龙盘旋阵, 太极八卦阵

(图7)

(图8)

(图9)

(图10)

马戏灯的主要艺术表演手法有:分、合、并、穿、闪、战、腾、挪、转、错、旋、环、进、退等,演员们表演时借助于这些精彩的舞蹈动作,不仅再现了当年古战场上摆兵布阵的战略战术,而且将古代广大将士奋勇杀敌的壮观场面活龙活现地呈现在当代人面前,使人如置身于古战场之中。

马戏灯的主要道具有:彩马、黑驴、马鞭、头盔、彩旗等,如图所示:

道具黑驴

道具彩马

彩马的制作过程是:先选上好的竹子若干,将其削成竹篾,接下来用竹篾扎成与真马大小相仿的马骨架,然后用胶水将五彩绒布糊蒙在马骨架上。以上工作做好后,紧接着是扎制马头、马身、马尾。马尾是利用火麻扎制而成,制成的大小与真马马尾大小比例是1:2。马鬃也是用火麻为制作材料,并将其梳成马鬃状。彩马是不安装马腿的,但必须用布围遮,这是为了挡住表演者的腿。彩马制作要格外精细,要尽可能逼真,行走起来犹如真马在奔腾。

黑驴的制作方法与扎制彩马大体相同,不同的是黑驴全身用黑绒布糊蒙制成,嘴涂成粉白色,同时要画眉眼。

马鞭、战衣、头盔要制成古装式,以显示古战场武士的威武、勇猛。彩旗式样为0.5M×1.0M尺寸的刀旗,而旗面所绘彩图为十二生肖图案各两幅。

三、马戏灯艺人简要情况

马戏灯艺术从近代发展到如今已出现三代艺人,现将三代艺人情况列表如下:

?

30 ??? ? 1977??? ?? 31 ??? ? 1977??? ?? 32 ??? ? 1977??? ?? 33 ??? ? 1978??? ?? 34 ?? ? 1979??? ??

以上所举的演员只是其中一部分,尤其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出。在众多的马戏灯艺人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传承人有:王献孔、王献礼、王献江、王献兵、岳楚珍、王献胜、王献广、朱孟林、王廷周、岳娟、苏冠如、李士英、王廷秀、袁庆英、李彩芳、肖劲松等等。我们相信,随着马戏灯艺术的发展,还会有许多年轻人加入此艺术中来,继往开来。

四、马戏灯艺术的现状

马戏灯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歌舞艺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马戏灯艺术之所以留传至今,除了它表现形式活泼、欢快、粗犷、矫健,表现内容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习俗、信仰、审美情趣和理想外,更重要的是马戏灯艺术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得到了发展。她植根于江淮大地,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发展至今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民中有十分深厚的土壤根基,极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然而,由于历经了百年多的风风雨雨,马戏灯艺术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困境,具体表现为:

1、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马戏灯逐渐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尤其是不能被当代青少年认同与接受,接受群正在萎缩。

2、由于马戏灯的演出是业余性质的,要求的表演人数又比较多,并且以青年女性为主;而现今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浪潮荡涤着各个角落,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有的女青年外嫁他村,这就导致在一个村落,甚至在一个乡镇很都难找寻到50多位青年女性进行马戏灯表演。

3、大部分马戏灯老艺人相继谢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传统艺术的学习,这就给马戏灯艺术的传承造成了困难。

4、由于马戏灯艺人大多文化素养不是太高,使得马戏灯艺术创新比较慢,逐渐脱离了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就使其逐渐脱离了广大群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戏灯作为安徽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它理应在世界歌舞艺术中占有独特地位。近几年来,毛集实验区政府已将马戏灯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发展计划,并十分注重传承保护过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马戏灯艺术的发扬光大,要依靠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就要求马戏灯艺术家与研究者,必须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时代的前列去进行大胆而扎实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不仅需要各民间歌舞的相互吸收借鉴,取长补短,还必须有选择地接受一些外来的东西,也完全可以揉进现代歌舞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方法。马戏灯艺术只有不断输入各种养分和新鲜血液,不断创新,才能使这朵歌舞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光彩照人。本文仅是对马戏灯艺术的初步梳理与研究,期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此艺术,使其研究进一步深入,使更多的人熟悉、了解这门艺术,并指导这门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在写此篇文章时,得到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文体局同志的帮助并参考了其编写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J722

A

1009-9530(2013)04-0066-04

2013-03-17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99)

李世军(1966-),男,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夏琴(1976-),女,淮南市泉山中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马戏歌舞艺术
马戏团来啦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纸的艺术
一起歌舞吧
马戏大篷制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