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绩效管理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2013-08-08崔淑卿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应用型职业

崔淑卿

(滁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1 职业生涯教育演进

职业生涯教育是伴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应运而生的,社会分工的明确、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孕育产生的根基所在[1]。职业生涯教育最初起源于西方的职业指导思想,20世纪初三因素理论在美国的提出是职业指导理论创立的标志。政府和相应的社会组织的推动,加速了职业指导理论的拓展,同时也加深了该思想在社会中的实践。20世纪中期,心理测验在职业指导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以Ginzberg为代表的学者对职业指导思想的研究也大大推动了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发展,职业教育伴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开始兴起。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职业生涯教育由此在全世界正式拉开了帷幕。20世纪80年代,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政府的推动下,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了职业教育理论思想,通过有计划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2]。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自发萌芽阶段主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和黄炎培先生的“生计理论”为主要代表,基于多种原因,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没有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有效和持续的推进,直到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才开始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北京、上海等地开始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2006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开始在高校中普及,人力资源市场开始出现专业的人才测评服务机构。2008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部分高校购买职业测评软件,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聘请人力资源机构开展培训和讲座。但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未能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很多高校采取的仍为“三段式”教育形式,即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二三年级的相关系列活动和讲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个体的培养依然停留在片面、间断、不系统的状态。更多高校依旧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就业指导,授课内容是其他学科内容的简单堆砌,授课形式流于说教,在该课程和相关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侧重相关政策的宣贯、提供就业信息、应聘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几个方面,与职业生涯教育内涵要求相差甚远。

2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便要求学生培养过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要求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更为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笔者围绕职业生涯教育开展情况,对安徽省内3所新建本科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学校重视程度低,相应的资源配置匮乏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由原地方师范类高校或职业院校升格而成,学校实力和基础较弱,校园建设、人才引进、专业学科建设等关系教育部考评核心指标的内容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学生管理及专业能力之外的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很多此类高校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研究,更缺乏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的意识。鉴于此,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校园建设、人才引进、实验设备添置等更为急切的项目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投入极为有限。另外,绝大多数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性格测评、心理辅导、职场演练等环节也缺少相应的建设。

2.2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人才奇缺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校人数已经初具规模,很多高校已经突破万人大关,然而由于编制和经费问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仍比较落后。尽管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具有硕士学历,但学生多、专业辅导员少的矛盾依旧比较突出。同时绝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相关的专业培训,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缺乏,无法真正发挥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作用。

2.3 学生主动性不足,对职业生涯的认知不清楚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和条件的限制,与传统高校相比生源质量较低。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认知更是模糊。大学四年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期,四年专业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很多高校在大一新生进校之际,便通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同时也会要求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来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计划执行、职业评估和纠偏,它具有长期性、多变性等特点,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对大学生活中综合能力提升的各项教育活动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系统、不连续、不完善三大特性。如何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职业生涯教育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保障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是解决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3 绩效管理思想在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

3.1 应用的意义

绩效是相对于个人或组织工作而言的,指员工或组织按照职责或任务的要求完成的结果或效果。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根据发展需要共同参与绩效考核计划的制定、绩效辅导和沟通、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结果运用的活动,以达到绩效目标的循环提升。而在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BSC)便是企业当中最常用也最符合企业战略的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美国哈佛大学卡佩兰教授和朗读顿研究院的执行长诺顿的研究成果,它改变了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工具。该方法通过对战略的目标分解,层层落实到部门和岗位,通过月度、季度、年度的绩效考核,完成工作纠偏目的,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将绩效管理思想应用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当中,按照绩效管理过程当中的PDCA四步骤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进行分步监督和指导,从职业目标确立与规划设定、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阶段性考核和职业修正、奖惩措施与综合测评挂钩四个方面进行分步实施(图1),能通过调动职业生涯教育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有效解决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因问题。其中,引进平衡计分卡的工作原理,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有效方法,根据职业能力普遍性和适用性的基本要求,明确从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细分和量化,并将目标逐步分解到年度、季度、月份,加强过程监控和培训,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阶段性目标顺利完成的可能性。

图1 PDCA四步骤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进行分步监督和指导

3.2 应用研究

3.2.1 确立职业目标及制定职业规划

学生通过对自身和外在环境的分析和认识,完成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为自己确立发展目标,随着大学期间的自我完善逐步实现职业规划的短、中、长期目标,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对职业生涯进行评估,并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完成职业纠偏,最终实现毕业后顺利就业,完成自己的阶段性职业目标。学校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在该阶段设置一定的职业规划课程,通过现代职业测评、心理测评等工具,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应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安排足够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选择,确保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对自己和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尽量避免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带来的职业选择偏差。

在职业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协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工作,核心是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确定。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和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结构[3],BSC管理思想在职业规划设计过程的引入,主要是指通过对职业目标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明确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核心工具等)、基础能力(外语、计算机、驾照等)、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等)[4]、职业控制能力(团队、职业精神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细分和量化,坚持目标明确化、数量化、长期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职业目标完成计划表的形式将各种能力提升所需要的学习和实践内容进行确定,另需根据目标完成计划表将指标细分至年度、月度、周甚至天。

3.2.2 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约束和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更是高校对学生职业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抓手。根据学生制定的年、月、周、天计划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制定相应的检查监督周期表,真正实现对学生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对学生在执行过程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当及时进行沟通和教育,必要时应请求校内心理专家的帮助,保证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学生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性困难和迷惑,应当及时联系相关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解答;对于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及时向学校反映,尽量完善相关条件。

3.2.3 阶段性考核与职业修正

通过对学生计划执行的过程监督,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学生阶段性表现进行考评,对于考评结果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对于确实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完成率低的问题,可以酌情进行调整,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与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对下一步的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计划。在该阶段会面临考评数据搜集困难的情况,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进行考评前明确规定出相应的数据来源和评分办法,以保证阶段性考评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考评结束后,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根据考评结果,有选择性地同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出学习和培训的重点,对于需要进行职业目标修订的,应给予细致深刻的分析,最终确定新的规划并严格执行。

3.2.4 奖惩措施与综合测评相挂钩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多以结果为导向,绩效管理思想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为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高校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激励性措施有很大不同,企业中的员工诉求更多以物质回报为主,企业可以通过金钱的奖惩保证制度激励性的实现,但高校的职责以管理、教育为主,学校与学生间没有直接的物质连接要素,因此为达到考评的目的,考评应与综合测评相挂钩。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根据阶段性考评结果进行加权测算,将结果纳入综合测评,与各种评优挂钩,对学生的计划执行起到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4 绩效管理应用的保障措施

绩效管理思想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从个体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出发,是在假设外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内在动因的变化,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也通过内在动因的要求,督促外在因素进行适应性变化。然而,要想保证绩效管理思想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保障:

4.1 提高认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贯穿学生四年在校期的系统性培养体系,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并能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顺利发展,形成本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色。

4.2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

专业化师资队伍是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柱。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着手培养两类师资:一类是“双能型”专业课程师资,一类是“多能型”职业导师。“双能型”专业课程师资主要是指对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又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多能型”职业导师主要是指具备职业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各高校应根据实际的师资情况,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不仅可以采取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进行阶段性培训,保障师资力量的切实提高,最终通过“双能型”专业课程师资完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优化升级,又通过“多能型”职业导师完成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实施。

4.3 搭建多重平台,严格执行计划过程考核

师资水平和硬件环境是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支柱,平台搭建和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则是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自学生入校起便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宣传和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实现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同时严格执行计划过程考评,杜绝走过场。

[1]陈禹,谷峪.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及特例分析——以爱荷华州立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2):91-96.

[2]叶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9(S1):48-50.

[3]Carolyn A.Prescott.Education and Work:Toward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Framework[R].Center for Occup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6:1-35.

[4]孟现志.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7):88-89.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应用型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业写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试析职业生涯不安全感对职业生涯转换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