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展望
2013-08-08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童靓瑛
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童靓瑛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现代会计界的一个热点理论研究问题,在我国,盈余管理研究才刚刚起步。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受政府角色的转换、国企改革以及会计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发展与行为方式都极具复杂性。尤其在我国创业板设立之后的三年里,乱象丛生:一方面是造富不断,一方面是破发连连、频频“变脸”,再次将“盈余管理”这个严峻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何避免重蹈德国创业板被迫关闭的覆辙,如何能像纳斯达克一样培育出思科、微软等产业巨头,这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重大考验。因此,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更会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传统上,会计学术界认为,会计的本质或目标是通过特定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等方法获得企业的“真实收益”。盈余管理是与这个“真实收益”相关的。在这种理论下,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实际经营成果的理解,从而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或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真实收益观长期占据会计理论统治地位背景下,提出了会计信息观。孙铮和王跃堂(199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在遵守会计制度前提下,会计数据弹性操纵的合法行为。”[1]刘峰(2001)定义的盈余管理是:“在遵守和执行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对其中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予以最大化的利用。”秦荣生(2001)的研究结论是:“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情况下,选择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行为。”[2]魏明海(2000)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不可避免会同时涉及企业收益以及会计相关数据的信息作用问题,以‘信息观’的层面分析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3]信息观观点认为,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会计方法与程序想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是不可能的。什么样的会计程序与方法是“最好”的,一直以来是会计学者长期争论的焦点。会计信息观出发点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用来评估企业经济收益的信息,而不是其本身经济收益。会计信息使用者收集会计数据后对日后股票价格波动走向的概率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此作出正确的决策。结合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本文认为以信息观来定义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盈余管理指: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条件下,通过会计及非会计的手段,运用职业判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的产生、披露以及其他有关信息进行管理的行为。
1.2 盈余管理的特征
1.2.1 盈余管理的主体
虽然在现实情况中,管理者可能会聘请财务专家来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值得确定的是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而不是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在上市公司中即为董事会、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高管人员。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加工和披露者,他们有权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权进行会计估计的变更,有权进行交易方式和时间的安排。
1.2.2 盈余管理的客体
盈余管理的客体包括了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及财务报告中其他有关盈余信息的产生、披露以及其他有关信息。
1.2.3 盈余管理的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会计和非会计两种方法。因此,将盈余管理局限于利用会计手段是片面和不完整的,安排交易的时间和方式也是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
1.2.4 盈余管理的性质
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蓄意行为:盈余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4],企业管理者有目的、有选择地对会计政策或交易进行安排,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
2 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分为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反政府管制的政治成本动机。
2.1 资本市场动机
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即是目前盈余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为目的进行的盈余管理;以达到盈余临界点为目的进行的盈余管理;为管理者收购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等。
2.1.1 为了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
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往往希望能够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于是其管理当局有动机对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操纵。魏明海(2000)等、陈小悦(2000)等、陆建桥(2002)、郑金国(2009)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上市公司在IPO、增发配股、面临亏损、实行股权分置改革等情况时,会进行大规模的盈余管理行为。
2.1.2 为了达到一定的盈余临界点
临界点(Threshold)是指可能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某些特定的会计盈余数值,比如零点、上期盈余和本期财务分析师的预测盈余等。
收益的零点对决策者而言是个自然的参考点。价值函数值在参考点附近发生了类似S型的迅速变化,也就是说影响决策的参数本身发生微小的变化就会引起决策者在参考点左右获得的价值发生巨大的改变:当决策者的财富由收益变为亏损时,发生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相关价值减小也是最大的,同样的道理,当决策者的财富由亏损变为收益时,发生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相关价值增加是最大的。而且,高于参考点的斜率要比低于参考点的函数斜率小很多,这表明在微小的范围内,收益增高的效用要比同样程度的损失所降低的效用小很多。这是因为投资者往往根据公司是否达到某个临界值来确定其投资决策,导致“临界点心理”(Threshold Mentality)的产生。
2.1.3 为管理者收购与内部人交易等其他资本市场动机
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指通过借助外部融资机构的帮助收购所服务企业的股权,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完成从单纯的企业管理人员到所有者的转变。由于在管理当局下市收购的估价中盈余会计数字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当局有向下做盈余管理的动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公司中大范围流行起来,渐渐地,股票期权成了经理人报酬的主要来源,这时经理人就更加关注公司的股价了。由于公司财务报告中的盈利数字会严重影响到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对公司股价的预期,因此,经理人有动机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
2.2 契约动机
1986年Watts和Zimmerman提出:“契约并不会降低利益/冲突的成本/代理成本,除非契约涉及方能够确定有无违反契约的行为。有观点认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联结’,因此,要求对这些契约进行监督管理。有关‘契约’的文献和‘产权’的文献都显示,在契约条款的制定及这些条款的监督实施中,会计起了决定的作用;各种契约(管理人员报酬方案、债务契约、公司制度及章程等)都会用到会计数据,契约中对各方行为采取的各种限制是以会计数据为前提的。进而,决策者提出计算和报告这些会计数据的要求。”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各种契约的过程中,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而改变会计方法、会计政策及估计等,从而达到操纵会计数据的目的,这就是盈余管理的动机。
朱红军(2002)对在控股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在上市公司中,业绩较差的更换高管的可能性更大,人员的更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业绩,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为了增加高管人员的报酬,或是减轻职位冲击的影响。可见,给予职业声誉动机和报酬契约实证检验的确也证实了盈余管理的存在性[5]。
2.3 政治成本动机
管理当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应对政府实施的监管。众所周知,有种典型的政府管制手段是税收(特别是累进税率情况下),减少纳税就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当出现出口退税,企业各个季度业务又不均衡时,企业管理层就会出现均衡各季度盈余的动机。
在实证研究中,政治成本动机的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反垄断调查和金融行业管制两个方面。1991年Jones研究认为:申请进口减免税行业的公司更趋向在申请当年递延收益[6]。
3 盈余管理研究展望
对于盈余管理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 创新盈余管理的研究主题和领域
从动机角度分析,国内目前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驱动的问题上;但对于债务契约、管理层变更与盈余管理及税收引致的盈余管理等其他一些领域,国内研究甚少。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向上述领域发展。
从盈余管理制约角度分析,有很多因素影响盈余管理行为,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法律体系和外部审计等方面,但既往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司治理方面,对其他方面探讨较少。未来研究方向可从法律体系、外部治理、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等领域进行探索。
目前,关于盈余管理,国内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应计利润的操纵上,现实中公司可以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进行盈余管理。但目前进行现金流量管理的关注少之又少。因此,今后应定量地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对各种形式的盈余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2 创新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和模型
从目前西方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的方法来看,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仍是一个主流方法,而且它在普遍性与适用性上要强于其他两种方法。因此,未来国内的研究仍然会以总体应计利润法为主,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研究者在选择具体计量模型时,要充分结合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的经营特征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改进,从而找到更加合理的计量模型来研究我国的盈余管理问题。
[1]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2]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J].当代财经,2001(2).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4]蔡昌.盈余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朱红军.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更换的现状分析[J].管理世界,2002(5).
[6]陆建桥.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