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非英语专业壮母语大学生壮式英语成因分析

2013-08-07蓝艳芳闭思滨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壮语第二语言壮族

□蓝艳芳,闭思滨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1 壮式英语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近二十年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即学习者的过渡语(interlanguage,IL)系统。美国的L.Selinker 指出,已经掌握一定的母语知识和能力的本族语学习者,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时,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所学到的语言既不完全像所要学的语言(目的语),也不像他的母语,而是一种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语言。Nemser 把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approximative system(接近系统),S.P.Corder 称它为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在我国译为过渡语、中介语或语际语。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壮族人口占总全区总人口的33%左右,是广西仅次于汉族的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语是少数民族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则是壮族学习者在习得壮语后的第二种语言。壮族大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习得英语。在这个过程中,壮族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经常要借鉴壮语的一些语言规则,创造出既不具有壮语特征又不合规范的英语,产生“壮式英语”。它兼有壮语和英语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NL)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TL)的中间状态,因此也属于一种过渡语(中介语)。如图1 所示:

图1 壮式英语的中间状态

2 壮式英语产生的理论基础

2.1 语言迁移理论(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Selinker 认为二语习得过程实质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向目的语的语系过渡的过程。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特征必然会带到目的语的学习中,从而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这就是语言的迁移。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或发生有益影响的就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处比相同处多时,就会导致目的语学习中负向迁移大于正向迁移。事实也是这样。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英语则是属于印欧语系的一种语言,两种语言不论是语音还是句法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壮族大学生是在习得本族语——壮语后习得英语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壮语语言模式和本民族一些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种介于母语(壮语)和英语之间、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过渡语——壮式英语。

2.2 S.P.Corder(科德) 的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理论

西方学者一般都把中介语看成是由错误组成的语言系统。科德的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理论认为,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且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用这一认知观来看壮族大学生在习得英语中产生的不规范、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壮式英语,我们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因为这是壮族大学生对一种新的语言认知过程中的必然的发展阶段。意大利从狄东尼(Renzo Tione,1985)指出中介语=语际错误+ 语内错误。由此可以推断得出,壮式英语是由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两方面促成的逐步向英语过渡的一种中介语。

2.3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OT)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是一个较新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优选论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母语制约条件的重新排序(re-ranking)。它能够解释中介语发展的阶段性,还能够对语言迁移做出较满意的解释。语言迁移就是中介语制约条件不完美的排列造成的结果。

3 壮式英语成因及分析

过渡语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Selinker 把过渡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五个: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训练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及目的语泛化(over generalization)。壮式英语在壮族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他们的脑海中有两个语言库,一个是壮母语,另一个就是汉语,所以他们的中介语有其独特性,因而成因也有独特性。

3.1 壮母语语内负迁移

迁移(transfer)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过程。后来这个概念被Lado 在其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母语迁移实质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把原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或用法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以此类推,壮族大学生在英语习得中,会依赖其原有的壮语知识辅助其意思的表达,用壮母语规则去认知英语规则。壮母语迁移最明显的是反映在语音、词汇和和句法上。

壮语有23 个辅音音位,英语有26 个辅音音位。这26 个辅音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在英语语音系统中,[p]、[t]、[k]这三个爆破清辅音需要送气。因为说壮语者没有从口腔释放气流产生声音的习惯,[p]、[t]、[k]在壮语里不需要送气。受壮语发音的影响,壮族大学生就按根深蒂固的壮语发音习惯,把需要送气爆破清辅音[p]、[t]、[k]读成相对应不送气的爆破浊辅音[b],[d]、[g]。此外,还常把清辅音念成相对的浊辅音。

壮式英语发音 英语单词

1)/den/ ten

2)/kou/ go

3)/du:/ to

4)/sku:l/ school.

因此,“I go to school at ten.”这句话就被读成了壮式英语发音:/ai//kou//du://sku:l//at//den/.

其次,在句法方面,壮语里有相当一部分句子结构松散,不太讲究语法规则,仅靠意义上的联系来表达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给人一种把词堆砌起来的感觉。如壮语中这样的表达:Veiz Yen gyanghaet doeg saw,gyanghaemh sij cih.(韦艳早上读书,晚上写字。)在英语中,有的壮族大学生就会表达成Wei Yan in the morning reads books,in the evening write.正确的英文表达应该为:Wei Yan reads books in the morning,writes in the evening.

3.2 学习策略不当

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二语学习者过渡语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rown 从第二语言习得者预言错误类别的角度,将中介语的发展分为以下4 个阶段:无规律性的错误阶段(random error stage);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和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 stage)。广西以壮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中小学阶段不断地积累,英语能力持续、稳步提高。从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英语分级考试结果的分析来看,大部分介于最后的两个阶段。壮族大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会借助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来获取、提取、处理新的语言输入材料。出现一种在目的语内的语言过渡。由于他们对输入的英语的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没有充分理解,在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错误地推知出另一些不恰当的规则和用法。比如当他们习得了He asked me to do that 此类的句法结构后,就将这种结构运用于更大范围。就出现了He made me to do it;He let me to do it 等错误表达法。对英语规则和语法的过度概括与推理的策略是壮族大学生无意识构建壮式英语的一种手段。

3.3 训练迁移

除了对规则和语法的过度概括与推理的学习策略,训练迁移也是壮式英语构建的重要手段。壮族大学生从小缺少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融合的机会,英语语言环境缺失,课堂是他们习得英语的主要阵地。由于整个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外语教师。不少英语教师由于缺乏较高的专业素养与扎实的专业能力,教师话语中某些不地道的或不合适的语言影响,教给壮族学生一些错误的英语知识,使得学生英语发音不标准、听力存在很大的障碍、写作错误时有发生等。另一方面,教师或教材所用的语言材料的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训练的负迁移。

3.4 交际策略不当

在学习者表达一些超过他现有的语言水平所能表达的内容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进行交际。这种方法和手段就是学习者的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表达个人意思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和换说法(language shift)是壮族大学生常用的三种主要英语交际策略。比如,壮族学生会使用了“I have a pain in the stomach”的时候,由于想不起stomach 时,他会指着腹部说“I have a pain here”。这些都是消极的学习策略,它容易导致学习者消极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而避重就轻地放弃复杂词汇和结构的使用。

3.5 其他归因

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也是壮式英语产生的不可忽视的根源。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的使用也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文化素养、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因素也必然反映到语言里。壮式英语由于受到壮语文化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另外,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壮英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到语言的习得中。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在观察和感知事物时,把握认识事物特征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壮民族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表及里的自然过程,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刚好与之相反。反映在壮语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壮语是“中心词+修饰语”,英语则是“修饰语+中心词”,词序却正好相反。壮式英语正是这两种思维差异作用于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结果。

4 结语

吕必松指出,过渡语研究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突破口,揭示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语言的性质与特点。通过对壮式英语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语言的性质、特点,使我们对壮式英语有正确的认识。从中介语理论角度审视壮式英语,它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语言现象。尽管壮式英语体系中会出现不少错误,但对于壮族大学生来说却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学习者对目标语不断地进行假设和验证,接受新的语料,不断演化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壮式英语成因的研究,对壮母语大学生而言,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帮他们逐渐减少壮式英语的出现,逐渐向更规范、更标准的英语过渡。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则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并把它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信一定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Brown JD.Resources on quantitative/Statistical research for applied linguistic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4(20).

[2]Renzo Titone&Dancsi Applied Psycholin- guiatics[J].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5.

[3]孙美娟.过渡语的发展和特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喻浩朋.优选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7]戴炜栋,牛 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 :10-15.

[8]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猜你喜欢

壮语第二语言壮族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