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06杜永春朱欣春赵成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物流同学专业

李 洪,杜永春,朱欣春,赵成名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研究现状与背景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电商大战的空前激烈,现代物流成为当前中国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也催生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如何结合高校自身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物流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结合成为当前高校物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1.2 人才培养模式涵义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创新人才模式包含以下四方面:(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用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1]

本文中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在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制定各种管理与评估制度,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安徽大学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3 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介绍

2003年,安徽大学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科专业定位以管理为主,强调物流的管理职能.自2004级起,我校开始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参观中国合肥工业展览会、开设物流专题讲座、物流软件及其应用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工业制造、商业流通等企业物流具体运作的了解,促使学生运用系统工程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去创新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后,安排2005级学生调查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平面布置并提出改进策略;组织2006级学生结合实际配送中心转型物流企业的案例,分析由地级市向县、乡、村配送快速消费品的物流规划问题.这些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创新性能力不断提升,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结合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我院自2007级本科生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明确提出提出“管理为主、以工为辅”的专业定位,合理安排教师采用课堂讲授、社会调查、方案讨论等开展教学活动,在中外运合肥物流公司、安徽稼仙集团等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如唐凡等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乔萌萌等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安徽省一等奖;耿梦等同学获得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二等奖,刘晓慧等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铜奖,曹达飞等同学获得“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等.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竞赛,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战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2003级至2006级已毕业本科生就业率分别达85%、91%、85%、92%,特别是自2007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07、08级连续两年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类型包括出国、升学、国企、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就业率水平和就业层次在安徽大学均处于前列.

1.4 调研目的

尽管自07年明确专业定位后,我院物流管理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改革培养模式后,学生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切合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对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了解毕业生对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社会和学生的双赢.

2 调查问卷及分析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分析总结报告等方式,调查了物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实习经历、能力要求以及对课程设置的意见等信息.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已毕业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应届生,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总体有效率为88.3%.

2.1 学生基本信息

从基本信息来看,我专业学生生源以农村家庭为多,占67%;家庭收入基本处于一般水平,家庭较为富裕的仅有12.3%.从而也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特点:肯吃苦,学习努力,学习成绩好;部分学生视野狭窄,社交范围窄,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低,职业发展思路不宽.

2.2 在校期间实践、实习经历及能力要求

(1)是否有学生工作经历.本专业学生较于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在校期间担任各类学生干部的达到60.4%,但仍有近40%的同学没有任何学生工作经历,无法通过学生工作取得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组织领导等职业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这也将是今后我们教学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2)参加创业或学术科技竞赛情况.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创业或学术科技竞赛的同学68人,占64.2%.大部分同学都曾经参加了各类学术竞赛,但基本上以物流设计大赛为主,其他如挑战杯等综合性竞赛参与率及积极主动性并不高.此外,仍有近3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竞赛.

(3)参加科研和实习情况.仅有11.3%的同学参加过科研,而参加实习的同学达70.8%.可见,我院学生较为偏重实际应用,对科研的兴趣不大.从就业和深造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一点,03级至08级学生参加工作的比例依次为74.6%、76.3%、61.6%、76.7%、80.7%、83.3%,而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含出国)的比率为10.9%、14.5%、21.9%、15.1%、17.5%、10.0%,大部分同学倾向于毕业后即选择就业,因此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要求较高.

(4)在实习的单位中,国企33人,民企3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1.1%和32.1%.但是从已就业同学的统计数据看,民营企业占43.5%,国企和其他各占1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数寥寥.从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民企就业率逐年上升,而国企、三资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率则逐年下降.

(5)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均认为学生干部经历或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经历为其带来了不少专业学习中不能获得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管理与领导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等.

(6)63人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规划,43人没有规划,在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63人中,47人规划的职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17%于本专业无关.

(7)对于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大部分同学给出的排序如下:自我学习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领导能力、研究能力、执行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8)经过大学4年培养后,同学们仍然认为自己欠缺不少能力,其中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研究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鉴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理科生,大部分比较内向,而(8)、(9)两项的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应该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尽帮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3 对现有课程的建议

(1)对课堂教学课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教育模块的课程比较认可,认为该模块是必不可少,但没有必要加大比重.而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教育等专业课模块则需要加大比重,实践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对学生有很大帮助,大部分学生态度较为肯定,超过80%的同学认为能够增加知识,增长见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课程内容较为理论化或者比较陈旧,对学生益处不大.这就要求我们开设专业核心课的老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2)对于实践教育课程的看法.物流管理专业近年开展了不少实践教育活动,40%左右的同学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认为能够将知识很好的转化为技能,但超过50%的学生对实践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提出了看法,认为流于形式、不成体系,不能讲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与实践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不够、实践岗位不多、提供实践的单位较少有很大关系.

(3)对于实验课程的看法.我院建设的物流实验室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供了很大帮助,得到了超过80%同学的肯定.应进一步发挥我院物流实验室的作用,展开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

(4)学校所学知识是否可以运用于实际工作.经过4年的学习,仅有7.5%的同学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于实际工作,而近90%的同学认为需要单位培训或者补充新知识才可以.这也表明我们的教学与学生工作岗位需求仍有不少差距,需要调整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物流管理本科人才能力素养要求

3 改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3.1 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管理为主,以工为辅”的培养方向,主要为社会输出中层物流管理人才,重点培养部分高层物流管理人才.

在该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首先要物流管理本科人才能力素养要求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执行和领导能力、熟练的应用写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能够了解基本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事物流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和运作知识,具备相应的物流师或高级物流师的执业资格.此外,必须具备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创业能力.

3.2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育模块的比重

根据我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次调查反映的结果,调查组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育模块的比重,建设体系化实践教学模块,确保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要求,满足社会需求.具体建议如下:

(1)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尽早安排在第一、二学年进行.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其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应用写作等基本能力.

(2)第二学年暑假时,即可安排学生分批到实习基地或物流公司实习,使学生对物流公司的运作和业务流程有基本的了解.

(3)第三学年,在学生对物流行业有了理性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层次教育.对于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通过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积极鼓励其参与科学研究,进行科研训练,指导其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而对准备就业的同学,可以加大实践和实习比重,拓展实践单位和实习岗位,针对学生兴趣点的不同,指导其选择不同课程,并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安排学生到不同的物流公司或不同的岗位进行该科目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学年,尽可能减少课程设置,一方面保证拟深造同学的复习时间,一方面可安排拟就业学生在物流公司的各管理岗位顶岗实习,通过实际工作来强化所学知识和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聘任物流业专家、学者作为我院兼职教师,并联合这些专家、学者编写精品教材和课本,保证教学内容紧随行业动态发展.进一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在中外运等单位的基础上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

在将这些专家“请进来”的同时,组织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走出去”.分批次选派教师到专业物流公司挂职学习、锻炼,也可安排部分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国内外的物流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

3.4 建立360°培养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改变过去考试成绩决定论的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试卷考核、科研论文、社会调查等对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基本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采用360°考核,使考评主体覆盖专家学者、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人才培养模式[W].http://baike.baidu.com/view/4483603.htm.

〔2〕潘永明,赵云.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330-331.

〔3〕吴义生.应用性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94-95.

〔4〕曹翠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2010,(23):157-158.

猜你喜欢

物流同学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帮助同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