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13-08-06王馨
王 馨
(文山学院 初等教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对方式(Coping Style)主要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1].有研究显示,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个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度可高达43%,是普通人群的2倍[2].本文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文山学院、红河学院、保山学院为例,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即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文山学院、红河学院、保山学院在校大学生共9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41份,其中有效问卷820份.
1.2 研究工具
1.2.1 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组成,其中,解决问题、求助被认为为积极型的应对方式;退避、自责、幻想被认为是消极型的应对方式;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共有62个计分项目,其中4个为反向计分项目.量表计分办法:各分量表项目中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反向计分项目相反,总分除以分量表中的条目数就是各分量表的得分.分数越高说明该使用因子的频率越高.本问卷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3].
1.2.2 心理健康问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条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计分标准是1-5级,由被试从1“无症状”到5“严重”分为五级评定,量表的得分越高者表示相关症状越明显或严重,得分较低者表示无明显症状.
1.3 施测和资料统计方法
由研究者介绍统一的测试要求和指导语,发放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后现场回收问卷.结果采用SPSS10.0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应对方式问卷各分量表得分
表2-1 应对方式分量表的得分(n=820)
被试面临问题时,依次采用以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说明被试面临问题时主要采用积极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消极型的应对方式(见表2-1),说明被试大学具备良好的应对方式,遇到问题能积极应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三个抽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非独生子女居多,而且,大部分农村学生从初中就去学校住校,家长没时间也不可能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很多时候得自己处理问题,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在这过程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遇到问题能采取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如本科护生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多于消极的应对方式[4];还有黄希庭的研究也认为大学生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相对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5].
2.2 SCL-90分量表得分
表2-2 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对被试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被试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两个因子分上低于全国青少年常模,其他因子分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而且,在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几个因子及总均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见表2-2).说明边疆大学生乐群性较好,乐于与人交往.在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几个方面症状较突出的原因可能是所抽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生源,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而且就业前景也不明朗,很多学生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对不起父母的辛苦劳作,还有部分学生对用父母的血汗钱感到内疚,加之与父母的沟通较少,很多学生的情绪得不得及时调节、疏导,从而导致了强迫、焦虑等消极情绪.
2.3 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r)
对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在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症状因子成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自责、求助、幻想、退避与症状因子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其中,幻想与强迫、焦虑、敌意、偏执等症状因子的相关不显著(见表2-3),可能是一定程度的幻想能减轻强迫、焦虑、偏执、敌意等症状,当然,过多的幻想对心理健康不利.本研究还验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呈显著相关[3].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缓和问题情境对个体造成的伤害,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改善情绪,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应对问题,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水平,否则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伤害.这与张香云等[6]研究的结果相同.
表2-3 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
3 结论
成熟型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引导大学生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活、学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备将来工作岗位必要的心理条件.
〔1〕袁贵勇.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5-867.
〔2〕Andrews G,Tennant C,Hewson DM,et al.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Journal of nervous&Mental Disease,1978,166(5):307-316.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4〕孙爱华,郑修霞,孙宏玉.本科护生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护理管理杂志,2007,6(7):6-9.
〔5〕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
〔6〕张香云,刘卉兰,储耀辉,等.神经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