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高校毕业生体质对广东国民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3-08-06仇法强赖锦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广东省体育锻炼体质

仇法强,赖锦松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

2012年10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测试数据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青少年耐力素质持续下降,速度、力量、灵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肥胖与近视率持续增加.[1]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终身体育”的转折点,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体现,也必将对社会国民体质产生影响.[2]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状况关系到国民体质健康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展开调查,并与广东省国民体质健康状况做比对分析,以期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目的是保障毕业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质健康基础,以适应社会就业竞争和复杂生存环境的需要.

1 广东省国民体质健康基本状况(抽取20-29岁人群作为重点分析)

根据《2010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10年广东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9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39岁成年人为 90.3%,40~59岁成年人为88.3%.男性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90.0%,女性为90.3%.2010年广东省成年人体质优秀率为14.9%,比2005年增长了5.1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7.1%,比2005年增长了4.4个百分点;合格以上率为89.3%,比2005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较2005年成年男性的柔韧素质方面有明显下降,而成年女性在耐力与柔韧素质方面有明显下降.(抽取20-29岁成人年龄段各项体质指标,详见表1,2,3)

表1 广东省20-29岁成人年龄段各项体质指标

表2 广东省20-29岁成人年龄段各项体质指标 (续1)

表3 广东省20-29岁成人年龄段各项体质指标 (续2)

2 影响广东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因素分析

2.1 广东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现状

据调查近年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笔者调查了广东省重点、普通、民办和职业四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在高校的最后一学年中,93%的学生只需要修2-4门课便可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而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方面.而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3]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一方面不得不注重最后一学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而另一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健康的矛盾局面.对于高校四个年级体质健康测试的认知程度卡方检验,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对于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最高.通过广东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广东国民体质结果比对分析来看,广东高校毕业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均高于广东省20-29年龄段人群.

2.2 影响广东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因素

2.2.1 个人参与体育锻炼比例较低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质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均高于同年段其他人群,对个人体质健康的要求是更深层次的.[4]然而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在刚刚工作的开始阶段,高校体育所形成兴趣与习惯就被各种现实因素所压制,甚至消失,这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刚刚就业这一阶段,个人收入较低,个人体育锻炼支出很低,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名存实亡.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参与体育消费消费层次上看,多达9l%的人将钱花在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等实物消费,真正用于业余体育锻炼的很少.经调查表明,13.68%高校毕业生能够1周参加1次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22.5%的人能参加,但不经常、不固定时间参加;完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63.7%,女性毕业生甚至达到了83.5%.这与在学校内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例相差甚远.在校期间,经常活动的人数比例为73.5%,完全不参加活动的人数仅为10%左右,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环境条件变迁、器材场地不方便、缺乏经济后盾等等.

2.2.2 社会提供的场馆严重不足

在我国人均体育设施占有率是严重影响群众体育开展的因素之一,从而成为影响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5]广东省目前城区的大多数政府体育场馆不对外开放,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形同虚设;2010年广东亚运会之后,广东省政府承诺在5年内在周末逐步免费开放政府、机关以及学校的体育场所.以广州、佛山和深圳这几个民营体育场馆较发达的城市为例,对于高校毕业生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要形成一个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模式来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是很难的.非市场化的体育资源配置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参与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2.2.3 高校毕业生参与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过高校毕业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追踪调查,笔者发现高校毕业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其主要表现为:无计划、无目标、无指导以及缺乏对运动负荷和强度的监控.这与目前广东省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理念不无关系.近年来“健康快乐”的选项课已经成为广东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和理念,但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快乐体育,从而忽略了体育基本技能学习和枯燥的体能训练,学生在选项课上所学的一两项体育项目并不能满足一生的体育需求,因为随着年龄的变化兴趣也在不断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高校体育适应终身体育思想观念,进行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3 广东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3.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是自觉行动的先导和指南,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6]我国教育对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社会转型期往往更加注重物质,而忽略身体的锻炼,致使高校毕业生在走入社会短短几年,体质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提高和加强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健康意识,确立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开发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志和习惯.

3.2 积极推进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核心,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把指导思想实实在在地转移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上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理念设计,是实现促进体质健康发展的前提,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应以体育课程目标和理念作为切入点,从而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在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追踪调查中所反映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就业后参与的体育活动脱节问题,毕业生对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监控,毕业生个体差异以及忽视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提高等问题,都是应该引起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思考和反思的,这也成为课程创新和改革的源动力.

3.3 建立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报告——预警——干预机制

2007年颁布了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新《标准》),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每年按照《标准》实施体质健康测试,并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并且每两年公布监测公报.[7]广东省在《标准》组织与实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仅有10.5%的学校设置了专职的测试人员;33.3%的学校没有专用的测试场地;91.5%的学校是由体育教师或学生工作人员来完成测试工作;17.8%高校甚至聘请公司代替测试.广东省各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收集并分析体质测试数据,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登记卡制度.通过测试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对一些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并给予相对应的身体锻炼指导;对于预警过的学生如果一学期之后还没有明显变化,学校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如组织这些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锻炼等.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EB0L].http://www.sport.gov.cn.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甄志平,张英秋,邢文华.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925-927.

〔6〕徐焰,郭鼎文,等.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J].2008,15(3):84—86.

〔7〕余锦,徐焰.广东省高校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17—19.

猜你喜欢

广东省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