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2013-08-06李秀明武怀生
李秀明,武怀生
(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论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李秀明,武怀生
(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信息文化相对滞后的现象明显存在,该研究从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冲击的现状,为构建主流的能引领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文化提供思路.
网络文化;信息文化;信息亚文化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机通过互联网产生了新型的网络信息文化.该新型文化正全面的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之一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研究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是当今社会一个迫切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1 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
文化代表了一种生存方式,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常常把最能反映自己生活形式的东西作为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按照某种文化所给予它的理解来生活文化的构成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每一种生产力的变化,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形成,都会带来文化构成的改变,引发新一轮的文化重塑,并最终导致一种主导文化被认可和一系列子文化的诞生.[1]
1.1 信息文化
在中国,信息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卢泰宏所著的《信息文化学导论》一书,是我国第一本全面论述信息文化的专著.随后关于信息文化的研究与关注逐渐丰富起来.可以界定为:信息文化产生并形成于信息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
1.2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第一,从技术角度定义,学者范晓虹指出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大众网络传媒持续作用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追求对自身的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网络文化的特点所在,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者信息文化.[2]
第二,从社会角度定义,则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网络文化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
通过对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概念界定的分析,由此可以概括出两者的关系.
第一,从二者产生的时间看,信息文化的产生先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现代的信息网络全面普及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
第二,从二者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看,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都是以信息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形态,都是信息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全面应用的结果,更是人们的信息意识全面提升的产物.
网络文化是当前信息文化的核心内容.
2 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文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信息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驱使人们快速掌握大众化的信息技术,由此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对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曲折发展轨迹,由计算机文化教育发展到单纯的技术教育再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文化已超越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更上位的概念,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焦点转到了关注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所强调的(如图1).
图1 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关系
从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文化的正确引领,信息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内涵的丰富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来不断推进.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之间构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对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存在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所论证.只有文化引领的技术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技术,任何教育又是文化延续传递的桥梁.
3 当前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的冲击
社会文化本身就是个大染缸,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阴暗的.健康的主流信息文化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在局部范围内也有消极落后的信息亚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前与信息技术教育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少数学生对主流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感兴趣,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交友,还有些学生迷恋于网上的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这些伴随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亚文化现象有可能像传染病一样冲击着主流信息文化的发展.
美国的一家有线电视广播公司曾做过一个儿童上网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儿童上网是为获取信息,64%的儿童是玩游戏,50%的儿童是在聊天或用BBS,有48.2%的儿童在利用因特网做研究和实践性活动,有46%的儿童在下载资源.我国的一项调查数据如下显示:60%的网民在玩游戏,34%的网民在聊天,29%的网民在关注娱乐信息动态,24%的网民在收发邮件,18%的网民下载软件.相比较,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儿童通过网络的娱乐、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是通过网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及期望相对符合.在我国,疏于引导的中小学生,他们将网络作为传统游戏厅的升级产品,并不能感悟互联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面意义.该情况是我国学生对信息文化内化不够完整,信息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甚至控制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第一,青少年在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之前,信息亚文化更容易推动其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不能全面自觉地应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在网络环境中往往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言行不容易留下明显个人信息,不容易被人知晓,所以他们认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也就纵容了他们放纵自我、无拘无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逐渐淡薄,颓废的网络亚文化将逐步占锯他们的心灵,殊不知,该时期正是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二,青少年多渠道、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为信息亚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大多数喜欢群体性活动,信息传播途径既多又广,解决问题群策群力.相反,不愿意接受父母亲的的正面教育,甚至愿意与父母亲的指导背道而驰,在加上青少年对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免疫力弱的特点,使腐蚀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亚文化在该群体中能够生根发芽.
第三,青少年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度追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载体.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互动特性衍生出得天独厚的一种平等性和无权威性.各种信息可以自由地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开放、平等、交互及无政府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崇尚民主目由和平等的价值观,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的东西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在网络这个信息海量而展现个性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创造”,不懂得还有“知识产权”,认为“拿来主义”天经地义,因此而滋生了青年一代“个人主义”价值观.[4]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消解了他们的意识品质,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和人格道德的缺失.他们往往会把现实生活社会中的一些压抑及不满通过互联网络发泄出来,有些负面情绪还可能一呼百应地引起社会网民的共鸣,一方面助长了在互联网络散布负面道德观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负面观点形成舆论,进而被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反主流的信息亚文化的隐匿性还会给青少年带来诚信危机从而再衍生信任危机.
4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建构和发展主流信息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理性的技术工具,同时又是人类在信息科学等领域发展到今天的传承,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工具的同时,应该包含文化渗透,即信息文化内化.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其二是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其三是在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法规.
第一,转变教育的观念,使信息文化内化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若仅仅对学生实施技术训练,忽视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教育,学生没有得到学校提供文化内化的引导,所学知识还是形而上学的,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作为学校重要成员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文化素养.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文化基础的普遍提高,正是校园信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的部分.
第二,为构建主流信息文化提供健全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
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学会上网但大多数学校不为其开放校园网.他们只能走进缺乏正确管理和引导的盈利网吧,在这种娱乐性的环境中,无形地助长了他们信息亚文化的形成.
因此要抵制不健康文化对学生的侵袭,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集中的经济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上的文化信息截留及筛选及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内在深刻的影响.
第三,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信息文化的关系.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必须使该过程顺应时段发展的规律.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为网络信息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文化基础.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吸收和借鉴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成果.脱离了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将不能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更无法赋予当前网络信息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其次,网络信息文化的建设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信息文化包容了传统文明所产生的全部文化要素,使得各种文化形态能够多元共存,进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形成文化共享,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5]网络信息文化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使人们能够跨越地域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不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加深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不断发挥自我的创造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所以网络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即使出现冲突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最终的信息文化将是吸收传统优秀文化成果战胜信息亚文化的主流社会文化.
〔1〕李杰,李晓霞.试论信息文化及其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02.
〔2〕顾亚东,顾国庆.国内网络信息文化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07(11):74.
〔3〕盖玉莲.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1):69.
〔4〕黄益坤,刘雪敏,方文明.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04):289.
〔5〕张晓晨.网络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 2009(06):59.
G642
A
1673-260X(2013)03-0216-03
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项目(Z201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