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读书人与猪的故事

2013-08-06

猪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子夏梁鸿阮籍

蒋 波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古代读书人写诗作赋很少提到猪,因为猪既不属于风花雪月,也跟科举功名无关;即使涉及,大多也是描写猪肉的香甜,将它作为一种美食对待。不过翻阅古书,偶尔也能看到一些读书人与猪的趣事,例如以下的“猪能过河”、“以猪还债”、“与猪同饮一盆酒”等等。

1 猪能过河

猪能不能游泳?也许可以。那么,猪能否勇敢、顺利地游过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恐怕很难,至少绝大多数人没看见过。但是在先秦,由于读书人的误会,却让猪成了能游泳的高手。

据《吕氏春秋·慎行论》记载,孔子高足子夏某天去晋国,他途经卫国时碰上一位书生正在读书。这位书生兴趣盎然,书声琅琅,子夏却越听越不对劲,因为其中有一句“晋师三豕涉河”的话。古代的“豕”便是猪,“三豕涉河”等于说三头猪要过河。猪过河倒也罢,偏偏还跟晋国的军队联系在一起(“晋师”),不能不让人纳闷。

幸好子夏博闻广识,他立马指出那位书生肯定念错了,或者是那本书上抄写错误。后来他们找到其它“版本”一核对,果真如此,“晋师三豕涉河”应该是“晋师己亥涉河”才对。“己亥”表示过河的具体时间,因为古代习惯于用干支记时,这样“晋师己亥涉河”的意思就十分通畅了。

之所以将“己亥”、“三豕”两者弄错,当然是由于两组词十分形似,“己”像个三横连写的“三”字;“亥”与“豕”乍一看更像一对双胞胎。因此,闹了个猪要过河、猪能过河的大笑话。

2 以猪还债

在汉代,猪肉价格不错,有专家统计当时一头猪的价钱相当于一位青壮年劳动力一个月的“工钱”,可见一斑。因此,不少读书人也加入到养猪队伍中来,“半工半读”。书生梁鸿就是如此。《后汉书·逸民列传》说梁鸿从“太学”毕业后,“乃牧豕于上林宛中”。上林苑天地广阔,放放猪,读读书,对于不图富贵的他来说应该是很惬意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梁鸿因烧火发生火灾,殃及了他人房屋。于是,梁鸿将所养的猪统统赶到对方家门前,以猪还债。那位“受害者”见梁鸿实在,便得寸进尺,认为这些猪不够抵偿,要求梁鸿为他再做一段时间苦工。这下邻居看不过去了,纷纷责怪那家主人欺人太甚。主人惭愧不已,要将猪还给梁鸿。梁鸿认为欠债还钱,无钱则以猪代替,天经地义,所以他坚决不要。

这件事让梁鸿的名声大振,许多有钱人纷纷上门提亲,“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梁鸿一一拒绝,不做“富二代”。后来,梁鸿娶了一位相貌平平但十分贤惠的孟光,他们还为后人留下一段“举案齐眉”的佳话。

3 与猪同饮一盆酒

文人最有个性,或者说个性文人最多的朝代,无疑属于魏晋时期。魏晋文人率真、任性、甚至放荡不羁,他们喜欢谈论玄虚、喝酒撒泼、服食五石散。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还写过一篇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的大作,专门讨论这一时期的士风。

如果单论饮酒,魏晋时期能喝的不少,比如刘伶曾宣称自己以酒解渴、以酒解醉,而且至少五斗才能喝清醒,“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阮籍也喜欢喝,为了躲避皇亲贵族的拉拢,他日日喝酒,据说连醉了六十来天。后来他母亲去世,下葬时阮籍竟然蒸了一只小肥猪,并且“饮酒二斗”。

阮籍的侄儿阮咸更夸张。一次阮氏家族聚会,大家围成一圈坐下,在中间摆满美酒。他们盛酒不用小碟小碗,而是以大盆代替。正当喝得高兴的时候,突然来了一群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着盆子嗷嗷喝起来。阮咸见了直乐,二话没说跑到盆边,干脆与猪们一起痛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如此放诞的行动,也许只有只有魏晋时期的读书人才做得出来。

猜你喜欢

子夏梁鸿阮籍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论语》知多少?
不因人热
不因人热
孔子借伞
梁鸿尚节
孔子神算
“青睐”与“垂青”
阮籍与酒
对阮籍十首四言《咏怀诗》的真实性还是以存疑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