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3-08-06谭千洪
谭千洪
(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 401121)
“十一五”期间,围绕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我市大力扶持生猪发展,并从种源、技术、防疫、环保、加工、运销等环节着手健全生猪发展产业链,促进了全市生猪产量平稳较快增长,有效地保障了市场供给,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将我市生猪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的工作归纳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 当前我市生猪养殖情况
1.1 生猪生产稳中有增
全市拥有24个生猪调出大县、26个国家优势规划基地区县;全市现有生猪养殖户(场)3 971 027个。据统计,2011年我市生猪出栏2 020.9万头,增长0.5%;猪肉产量148.6万t,增长0.7%。生猪出栏量和肉产量增幅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和1.1个百分点。全市生猪规模化率为46%,成功创建了翰霏等13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商品量等3个主要生产指标方面,在全国位于13~15位,而在人均方面则位于3~6位,名次基本没发生变化,说明“十一五”以来重庆一直是全国的生猪优势产区。
1.2 生猪良繁体系逐步健全
1.2.1 围绕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生猪良种供种高地
我市先后建成了外种猪原种场10个、资源保种场3个、祖代猪场47个、Velos智能化种猪场3个,存栏原种猪3 000余头,优良种猪供应能力大大增强。
1.2.2 积极参与国家外种猪联合育种工作
我市已有5家种猪企业被授予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成员单位,为我市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争取国家核心育种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全国生猪良种供种高地的打造和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均有积极意义。
1.2.3 积极开展保护地方品种资源
我市拥有全国三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荣昌猪,并被列入国家级重点畜禽资源保护名录。建成了荣昌猪、合川黑猪、渠溪猪、罗盘山猪等地方猪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成功培育出国家级猪配套系渝荣1号猪、省级猪新品系渝太Ⅰ系、新荣昌猪Ⅰ系等。
1.2.4 全面开展能繁母猪补贴
我市在20个区县开展了生猪良种补贴,对能繁母猪实施人工授精补贴,全市建立68个种公猪站、820个生猪人工授精点,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同时,我市建立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对种猪与种公猪精液的质量检测工作逐步开展。
1.3 生猪屠宰能力大幅度提高
重庆现有畜产品规模加工企业800余家,年屠宰能力达1 200万头,比2000年增加400万头,尤其是华牧、今普、钱江、蓝希络等5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7家),江苏雨润集团和上海梅林集团入驻我市,屠宰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市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部分区县生猪养殖散小粗放,缺乏大型加工型企业龙头带动,没有形成稳定的产、加、销产业一条龙发展服务体系,不能保障农民稳定增收。
表1 全市生猪规模场情况
1.4 专业合作组织效果明显
重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专业大户+养殖+销售服务”、“能人大户带动型”等多种模式连结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社员有了组织上的依托,社员通过养殖专业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社员在生产中不但得到收入,也随时掌握生猪的市场行情,农户在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引导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
1.5 粪污治理的初步探索情况
1.5.1 探索建立控制生猪养殖的政策法制体系
2007年,重庆市政府以渝府发[2007]103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管理规定和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确立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分原则和办法;规定了对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分年度逐步取缔、关闭、搬迁;提出了限养区、适养区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目标;明确了环保、农业、市政等有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保障措施。2009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以渝办发[2009]267号文件印发了《重庆市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程序管理办法》,明确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规模、标准和编码规范,要求市和区县(自治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的监督管理工作。目前,重庆市已基本完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前期调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修改,全力配合市政府法制办拟定《重庆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猪养殖废物综合利用鼓励政策,积极落实和完善生猪养殖污染综合防治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重点调整以生猪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补助资金占各级财政专项资金中的比例。
1.5.2 探索实施适合重庆市的生态循环养猪模式
为探索适合重庆市实际情况的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技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示范推广了一批“猪-沼-渔结合、猪-沼-果结合、有机肥生产、沼气化处理管网还田、固液分离、水泡粪”等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如浅丘地区示范推广的重庆隆生公司原种猪场的“沼-肥-电模式”,库区的海林生猪专业合作社、桂楼猪场等的种养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武陵山区的69原种猪场、丰韵猪场的“畜-沼-肥-果、菜、粮”循环养猪模式。大胆采用楼层建筑养猪技术,节省土地资源,实现生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5.3 探索建立控制规模猪场粪污的技术体系
由重庆市科委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农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开展重庆市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结合重庆市夏季高温高湿的特点,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重庆发酵床零排放养猪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其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床猪舍设计建造、发酵菌种研究、垫料配比研究等。同时制定了《发酵床猪场建设规范》,该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内生产商品代肉猪的新建或改扩建的发酵床猪场。如翰霏公司、多多多养猪场为代表的发酵床养殖模式。
2 存在问题
2.1 生猪规模化发展不容乐观
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而言,我市生猪规模化进程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猪规模化率仍然较低。目前仍有近5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我市生猪规模化发展与其他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二是基础设施设备简陋。目前我市一部分规模养猪场设施简陋,不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施都达不到标准化猪场的生产要求。
三是技术力量相对较弱。由于经费缺乏,区县、乡镇两级推广机构人员少,新业务进修学习较少,畜牧新技术研究少,适用技术培训少,全程跟踪服务不够深入细致,指导层面浅。
2.2 生猪规模养殖门槛较高
2.2.1 养殖用地流转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认识不够;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阻碍了土地合理流转;三是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承包纠纷处理较难。
2.2.2 企业融资难
随着生猪养殖不断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发展,圈舍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加大,仅靠政府补助、养殖户自筹不能完全解决资金紧缺问题,融资难就成为除养殖技术以外的又一个制约规模养殖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2.2.3 环评费用高
对养殖企业定期进行环评,符合现代生猪持续发展的要求,很多养殖企业也愿意积极配合,但面对环评过程中比较复杂的手续,且收费较高,给本来利润较薄的生猪养殖企业增加不小的负担。
2.3 产业链条不紧密
在生猪方面,我市培育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和重庆市级龙头企业,共同闯市场协作能力和辐射作用仍然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二是产业链组织内主导地位不明确;三是组织方式的内在缺陷;四是产业经营组织方面的制度供求不均衡;五是很多加工企业处于低级加工阶段。
2.4 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由于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具有隐蔽性、积累性和扩散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猪发展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业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环保部门对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粪污治理项目补贴资金较少,单纯依靠猪场业主承担,普遍反映压力太大,难以承受。二是粪污及沼渣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是一部分规模猪场粪污利用还没与种植业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结机制。
3 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养殖
3.1.1 继续落实生猪发展政策,优化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生猪产业组织领导。二是落实生猪扶持政策。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央关于扶持“三农”促进生猪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整合中央现代农业资金、新村扶贫、产业化扶贫、农能沼气等项目。加大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治污设施配套的财政扶持力度。
3.1.2 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把培育扶持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户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来抓,围绕生猪肉食品加工、饲料生产和种猪繁育场“三企共建”模式,广泛争取投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扶持区内企业、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个体户投资兴建大型养殖场,吸收各类资金和技术,着力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发展中土地、电力、交通、资金等问题,确保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3.2 降低生猪养殖门槛
3.2.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引导。二是积极引导和推动生猪养殖用地的有序流转。各村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详细的养殖用地土地流转规程,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引导和规范管理,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生猪养殖用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库,做好日常监管、政策调研和信息发布工作。
3.2.2 完善融资政策
一是完善风险保证金贷款机制。继续扩大贷款规模要进一步规范风险保证金贷款模式,进一步加大科技、农业、扶贫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二是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结机制。
3.3 健全生猪产业链条
3.3.1 打破垄断,有序竞争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将市场划分为中心城市、县区、乡镇三级市场,不宜用行政手段而宜用市场手段,逐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要提高城市终端的水平要求。二要放开屠宰准入,只要合乎安全标准的都可参与竞争;三要要求屠宰场拥有自己可控的猪源等。
3.3.2 完善产销机制
一是将产业链延伸,与超市、物流结合起来。鼓励一些大的协作、国内外市场开拓等,形成优势区域企业集群,与上下游产业、横向支撑辅助行业之间紧密联接,提高产业聚集度。二是鼓励养殖企业参与网上交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养殖企业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鼓励养殖企业,将生猪作为期货在网上实行订单交易,扩大交易面,从而有效避免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的影响。
3.4 积极推广生猪减排降污模式
一是广泛推广猪一沼一果(草、林、菜)生态型养猪模式。二是在农林地的面积较小地区,大力推广达标排放环保型养猪模式。三是在新建或改建的大中型猪场,积极示范推广漏缝地板免冲洗一减排放养猪模式;四是堵疏结合,适当推进养殖小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