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的效用选择与中国城市化悖论

2013-08-04宋建军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消费

宋建军

(广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城市是增长的引擎,它是创新和复杂技术孵化之地。研究表明发生在城市环境下的“知识积累”——即人力资本的普遍增长——将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从世界范围看,在国家从低收入水平转向较高收入水平的进程中,城市化是快速的收入增长和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1]曾指出:“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2013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两会期间再次强调,“中国城镇化现状是,大量在城市有工作的农民工,却没有在城市安家”[2]。“中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中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城市化主要还是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转变”[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4]也承认:99.2%的农民工没有定居城市。

一、中国农民工家庭的实际选择

2009年以前,主流观点认为是中国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安家,农村户口使其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遇到障碍。然而,叶鹏飞[5]的2 017份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不想定居城市的市场因素 (收入水平比较低、工作不稳定和生活环境差)占53%;制度性因素 (包括户籍制度)只有4.2%。可见,户籍制度的影响甚微。

张丛和宋林[6]与周建国[7]等500多位学者,①依据中国知网的学术搜索。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研究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其中又有部分学者沿着托达罗的思路,认为农民工城市化的障碍是名义收入不足。盛来运认为“农民工城市化的难点是住房”[4],这实际上也是认为农民工的名义收入不足。①当然,如果农民工工资提高的速度大大超过其在城市里自己使用商品的物价上涨速度,也能解决问题。但这只是一种幻觉,现实中的工资提高就是物价的成本推进:工资立即翻一倍,农民的货币收入暂时提高了,但所有的劳动密集企业全部倒闭,结果只能是全体返乡。即使是略微超过物价增长速度,在中国也是一个极大的技术困难,只能在短期 (1—2年)内实现,在长期统计中(例如10年)被湮灭的一干二净!但蔡禾和王进[8]对只考虑收入 (而不考虑价格)影响的新古典方法提出异议,他们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3 970份调查样本得出结论:“月工资收入虽然仍然存在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完全不同,即收入越高的农民工反而越不愿意将户口迁入打工所在城市”。

为什么收入提高反倒愿意返乡?2013年2月27日,中央电视2台经济半小时节目采访打工女吴培丽 (音),她坚持3 500元的月工资,宁肯等待机会也不降低标准。她对记者“为什么”的回答是,在短期 (2—3年)内多赚些钱,以后回乡做生意,不再进城打工。

更有说服力的是统计资料。Golley和Meng[9]2011年合作的一篇论文中依据《中国—印尼城乡流动人口调查项目》(该项目2008年调查了14个特定城市中的5 000个农民工家庭和这14个城市所在的8个省外加河北省的8 000户农村家庭)得出结论:女性农民工流动比率 (进城打工女青年占全部同年龄女性的比例)的顶峰仅有21岁,男性也只有24岁。女性从21—26岁流动比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到35岁,仅有20%在城里打工,80%不再进城。男性此年龄上维持33%的流动比率。

中国农村女性结婚年龄绝大部分在21—24岁之间[10]。大多数女工,在结婚或有孩子之后不再进城。②如果你去过劳动密集的工厂,你就会看到生产线上的女工都是年龄小于21岁的青年,超过21岁就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超过26岁,需要相当高的技术,那些技术是绝大多数女青年望尘莫及的。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11]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在城市平均停留时间为5.3年。所有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所期望的“家”不在城市。农民工将“进城经商务工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7];“打工攒钱回家生活”[12],是中国农民工的现实选择。

农民工为什么要如此选择呢?目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 (例如托达罗的分析),通常暗中假定农村和城市的物价是相同的,因此仅从名义收入的角度建立模型,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本文也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出发,从相对收入的角度,考察农民工的实际经济行为,从本质上理解中国城市化悖论形成的机制。

二、农民工家庭的边际效用图解

对农民工家庭的效用函数分析,起源于俄罗斯经济学家查雅诺夫[13]。巴德汉和尤迪[14]综合运用经济学在农民工家庭方面近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考虑多种因素的精确模型,简称巴德汉模型。

下面根据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工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巴德汉模型进行简化。

为了比较农村和城市的不同消费条件,本文模型不确定家庭成员的人数,家庭一年之中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动量为Lf,没有出租和租入的土地;投入到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量为Lm,ωLm为城市收入;家庭对农产品的消费量为C1,工业品的消费量为C2。农产品价格为p1,工业品的消费价格为p2。F为土地收益,A为土地面积。这样,约束条件 (即预算线)变形为:

农民工的家庭经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在城市获取收入并在城市消费,另一部分在农村获取收入并在农村消费。在中国,通常是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种田和消费,而青壮年在城里打工 (获取收入)和消费;或者是一对夫妻分居两地,丈夫在城里打工 (获取收入)消费,妻子和孩子在农村种田和消费。

在本文的模型中,我们先假定式 (1)右边的家庭收入固定,而左边的在农村和城市消费的比例可以选择。然后再假定式 (1)右边是可变的。

1.相同货币收入条件下在农村和城市生活的效用差别

图1的纵轴Y为农产品,横轴X为工业品。我们先假定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的农产品消费价格是相同的,但工业品消费价格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消费支出,特别是农民的消费支出,除食品支出之外最大的项目是住房。①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10个项目中最大的支出是居住支出,约占1/6。2013年3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房地产指数报告,称2013年1月份中国10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为9 893元/平米,而农村的房子价格即使包括装修也不会超过800元/平米,即城市里每平米房价是农村的10倍以上。所以,同样的货币收入在农村消费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商品X的价格上升 (Y的价格不变),相当于预算线在横轴上的交点向原点移动。图1中的直线a1b1和a1b3在原理上表达了农民工家庭完全在农村和完全在城市消费的预算线差别,a1b2则是介于两种极端模式之间的选择。

同时,农村和城市的消费差别不仅在住房方面,最大消费支出项目——食品,约有2—3倍的差别。众所周知,农民工在城市里的食品消费通常用盒饭的价格来衡量,一盒盒饭 (即一人一餐饭)依据饭量的要求,通常在12元左右。而在农村,一人一餐4元已经相当高档。考虑到全国农民工平均每年打工的时间为9个月,一年实际用餐的费用相当可观 (占收入的50%),如果一家为4口人,有两个非劳动力。那么,其中两个非劳动力住在农村将减少一家人相对城市1/3的食品支出。我们在绘制图1时,假定城乡食品的价格是不变的,而实际上也是有差别的,这表明,城乡价格差别不仅表现在住房,而且也表现在食品 (Y)上,所以,完全的农村生活预算线还须将图1中的a1点再沿着Y轴向下移动。我们将这一过程表现在图2(总支出的效用差别)上。图2的直线a2b1点才是考虑了居住和食品两种支出的预算曲线,新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更加远离乡村生活的相切于a1b3的效用无差异曲线。

图1 住房支出的效用差别

图2 总支出的效用差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在收入相同的条件下,农民工在农村消费相当于收入增加,而在城市消费相当于收入减少。(2)根据效用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同样收入在农村的消费效用大于城市。所以,不能说农民工的收入少,而是他们的收入相对城市价格所能产生的效用太少。如果城市的消费价格与农村的消费价格相当,那么,农民工的收入相当于增长了N倍,如此,农民工家庭居住在城市也不成问题了。

2.不同收入条件下的消费效用比较

前面我们在同样收入条件下对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的消费效用进行了比较,结论是在农村消费效用更高,所以,当前农民工的普遍选择是在城市打工,到农村消费。如前所述,年轻时打工,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后,在农村安家立业、生儿育女。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农民工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之后返乡安家,其中不仅有消费方面,也有收入方面的原因。

如果在城市打工并在城里消费,生活条件相当恶劣,但打工者牺牲自己换得了乡下全家的幸福。显然打工者长期牺牲自己,也不是最优的选择。实际的情况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家庭中没有特别技能的人,家长会让不能继续读书的子女,进城打工,所得收入用于建房,为其成家准备条件,到达结婚年龄后 (特别是女青年)返乡成家。结婚后,通常女方会在家生育和照看孩子并与老人一起经营承包农地 (也可能将孩子和土地都交给老人,两种当中选择哪一种取决于土地的收益),而男方会再外出打几年工,贴补家用。第二种是家庭成员有农业技能,通过进城打工获得一定数量的资本后投向农业,实现一个接近甚至超过打工收入的农村效用生活。第三种是有非农业技能的人,例如,具有销售能力的人会用打工获得的少量资本经营店铺,实现更高的收入。

图3 住房支出的效用差别

图3中的a3b2描述了第一种家庭的预算线。这种家庭通常在建好住房之后将其余的打工收入储蓄起来,逐年用于农村的生活补贴。在打工的年岁里,他们的预算线方程如下:

打工结束,完全回归乡间后的生活时预算线变为:

此处的 p'1和 p'2是农村消费的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

这种生活规划的特点要求农民工在城市里要尽少地消费,从而增大储蓄R的数量,所以他们住工棚,吃食堂,而吃食堂就是为了通过集体采购和自己制作来降低食品支出;另一方面,为了在有限的打工年度里得到更多的储蓄R,打工者期望能在短期内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他们会 (有时通过游行示威的方式强烈)要求加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工(矿工)。

第二种情况的农民工通常是有特殊的种植和养殖条件,例如有水果林、水塘等。笔者曾到广东郁南县调查,当地农民种植沙糖橘,通常家庭年收入能达到7—8万元,相当于3个打工者的年收入,因此当地农民不到城里打工。另外,中国的渔民极少外出打工,因为渔民的收入大大超过打工收入。有这种条件的农民预算线是图3中的a1b3。近年来,由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种植特殊植物和养殖水产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虽然有新生的“农民”加入农民工行列,也有部分农民工又返回了农民的行列。

第三种情况是农民工的理想生活模式。随着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第三产业扩张的速度较快,需要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这种第三产业通常需要的是小资本,而且必须是家居农村才方便经营。因此,打工赚钱累积资本,然后经营农村第三产业,不仅有吸引力,而且也容易实现。经营农村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收入通常高于前两种,因此,其预算线是图3中比a1b3更高的a4b4线。

比较图3的四种农民工的效用无差异曲线,在城市打工并在城市消费的农民的预算线是a2b1,虽然他们与在城市打工但在农村消费的农民工收入是相同的,但由于消费的商品价格不同,他们的实际预算线只能低于 (未来准备)在农村消费的农民工预算线a3b2;而有特殊技能和条件的农民工,以及有能力在农村经营第三产业的农民工,他们的预算线是后两条,远远高于无技能农民工,所以,后两种农民工如果不是遇到特殊情况 (例如灾害)是不会再返回城市。这四条预算线解释了Golley和Meng[9]合作的农民工打工年龄结构形成原因,也解释了蔡禾和王进[8]的“收入越高越不愿意将户口迁入城市”的反常结论。农民工“扎根农村”,是中国经济条件下农民工生活的必然选择!

三、城乡消费效用的差距与房地产价格

前面我们通过城乡住房消费比较说明了农民在农村和城市的居住效用差别。那么,城乡消费差别到底有多大?下面用实际的数据进行比较。

1.城乡住房价格比较

我们知道,第一,城市的房子是高楼大厦,造价不同,例如电梯,钢梁等,农民的房子不需要这些材料;城市的房子有公摊面积,花园、停车场和电梯间等的费用都要分摊到每平米的造价中,而农民的房子没有这些分摊。第二,城市的房子需要审批,每一次审批都需要很多费用。第三,城市的房子要承包给有资质的开发商,不仅开发商要有利润并支付政府的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费,而且还要向建筑公司承包,至少要有三层的承包,每一层都要有利润和税费。第四,城市建房需要支付土地费用。2013年2月全国房子价格平均为9900元/平方米左右,根据《国际金融报》的调查[15],9900元中的50%—70%被政府取得,即有近5000—7000元以税费形式 (七大类共37项)被政府拿走。根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16]2013年4月18日《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结果》新闻发布,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的住宅地价为6479元/平方米,由此推算,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平均合法获得不少于6000元,开发商平均获取约2000元比较接近实际,其余近2 000元为农民土地支付和造价成本。

而我们知道,农民的房子盖在自己的房基地上,不须支付一分钱地价;当然,也不须支付任何的税费和利润,农民建造自住房的价格只包括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而这两项成本也远低于城市的住房,因为,如前所述农民的住房不用钢梁等城市建筑材料,人工成本中一部分可以通过家人和亲属们自己劳动而节省,即使需要支付工资,也低于城市 (没有城市对应的住宿等条件)。所以,农民自住房的平均价格只有700元/平方米左右。一个100平方米的房子,在农村平均只需7万元,而在城市,平均也要98万元。劳动保障部最近公布的全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049元,全年为2.4万元左右。假定这些收入是一个农民的净收入 (各种费用不计),那么一个农民工在农村建造一套100平米的住房只需3年的工资,而在城市则需要近41年的工资。而若农民工在三年内建成自己的住房,其余38年的收入都用于日常生活,这样一生的生活条件相当优越,而41年都用于支付住房的价值,生活显然极其痛苦。没有人会做出这样的愚蠢选择。

2.城乡食品的价格比较

城市的食品和衣着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农村,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用盒饭做度量标准,其中包含人工成本,而农村的用餐费,通常是不计入人工成本的。那么,如果农民工将家庭迁入城市,自己做饭,是不是会使城市和农村的用餐费用一样呢?

表1 广州江南水果蔬菜批发市场与广东省物价局发布的广州市内蔬菜价格对照表[17]

表1列出了2011年10月26日广州市江南批发市场和广东物价局发布的菜篮子价格,共发布了37种广州市内蔬菜的价格,其中有3种江南批发市场没有对应品种。在剩下的34种当中,零售价格是批发价格3倍以上的为7种,2.5倍以上为10种,2倍以上为10种,接近两倍的7种。平均超过2.5倍!事实上,广州市江南批发市场上的蔬菜价格要比农村在其产地销售的价格已经高出许多,这是因为,从蔬菜的产地 (广州的蔬菜产地主要集中在广东与广西接壤的广东西北部,那里到广州的公路里程约300千米左右)到批发市场有大约每千克0.4元的运输费用和0.2元的市场销售费用。那么,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为什么有2倍以上的差价呢?中央电视2台在2011年的经济半小时节目对北京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增加值”是蔬菜市场的摊位租金成倍上涨造成的。广州的情况也是如此,笔者生活的广州赤沙乡菜市场的摊位租金为每年6万元,若每千克蔬菜的价格不能卖出批发价2倍以上的价格,租摊卖菜的收入将是负值。如果再加上批发销售环节和运输环节的成本,城市居民购买的平均每千克蔬菜价格大约是农村的3倍。

肉类也有将近一倍的差价,主要是运输、屠宰、检验和零售费用。差价比较小的食品主要是粮食,也有超过50%的差价,总而言之,城市食品价格数倍于农村食品的原因是城市近年来的住房价格飙升,最终导致商铺 (包括菜场摊位等)和各种销售场地的租金上升。

3.城乡儿童抚育成本的比较

在广州,2—3周岁的儿童进入日托的每月费用在900—1 500元之间,差别主要在于地段不同:房价高的城市中心区入托的费用就高,而城郊的费用则低。应该说明的是,城市的幼儿园是与城市居民收入相匹配的市场化的学龄前教育企业。①有人认为城市里的儿童享受了城市财政补贴的幼儿教育 (因而是户籍制度给城市人的福利),这是误解,真正享受这种教育的是特殊阶层。一般的城市居民享受不到这种补贴。例如,著名的广州财政公开暴露出的幼儿园高额补贴,是政府机关的幼儿园。一般市民的儿童不可能进入这种幼儿园。农村居民的收入难以支撑这种教育。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支出通常只是日常生活支出,没有教育支出。乡村儿童或者由母亲,或者由祖父母照顾。通常一个学龄前儿童 (除了婴儿之外)在农村的支出每月不会超出100元。但是,若农民工全家住在城市里,学龄前儿童就必须送进幼儿园,否则母亲不打工而在家照看孩子,那么即使是三口之家,也将无法生存。所以,在儿童的消费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比成人更要高出几倍 (应该在8倍以上)。农民工对此望而生畏!

综合上面三种生活支出,假定一个农民工家庭是三口之家 (一对夫妻加一个孩子)并且收入为全国平均收入,两个打工者的合计收入为每月4 000元,除掉三险②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按 (工资额的)8%计征;失业保险按1%计征;医疗保险按2%计征。约440元还剩3 560元。假定在郊区租住面积③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84.2% 的流动人口租房居住。超过半数流动人口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及以下,21.3% 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及以下。为40平方米房子,房租和水电费合计约900元,入托费900元,三个人的伙食费至少需要1 500元,减除这三项还剩200元。假定交通和通讯费200元,则“月光”了。如果有两个孩子(农民工有两个孩子的情况很普遍),则无法维持生计了。④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在广州的农民工家庭有两种,或者有一个孩子,或者工资超过5 000元。若一个人在城市打工,一个人在农村种地并照看子女,每月至少能寄回1 200元以上 (单个农民工通常由单位包吃包住,上班不用乘坐公交),土地的收入可以满足日常的食物需求,1 200元就可以用于购买电器或交通工具,可以居住较大房子,生活比较优越。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一再声明中国有5 000万留守儿童,这就是说,有5 000万个孩子的双亲在外打工 (占1/5),由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这种家庭更不可能全体进城市,因为家庭中非劳力比例更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为953元,2012年为2 049元,翻了一倍,而2006—2012年,主要城市的房价翻了4倍多,城市蔬菜价格上涨3倍,其余食品价格上涨均超过农民工的工资上升幅度。当然,依据物价指数,城市物价的总体水平没有超过1倍,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农民工,他们的物价篮子商品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他们的主要消费是食品 (占40%—50%)和住宿 (占20%—25%),⑤这里的比例不是在收入中的占比,而是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那些涨幅较少或者没有上涨的商品,在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中只占较少比例。

如果将效用函数化简为U=u(c),预算约束化简为pc=W,其中c为消费;p为消费价格;W为收入,那么,将预算约束方程代入效用函数,则U=u(W/p)。而W/p就是实际收入,将实际收入和效用函数与上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收入正在逐年下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下降!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农民工家庭只能选择在农村居住

以相对收入分类的四种农民工家庭,由于种、养殖业技术的提高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上升,导致种、养殖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接近或超过打工的相对收入效用,使部分、特别是年龄稍大些的农民工返乡 (也可能根本没有加入打工的行列),甚至不再返回城市。另一类,有孩子家庭,包括5 000万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由于家庭负担不能在城市生活;其余的打工者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是未成家立业的青年。解释了图1的形态。

第二,农民工无法担负城市生活费用的原因是城市价格的持续上升

我们看到同样收入条件下无技能农民工的家庭生活水平在农村大大超过城市,当前的现实告诉我们: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定居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物价的持续上升,致使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水平不断降低,使他们无法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

四、悖论与政策

综上所述,虽然城乡差价的构成有多种因素,但每一因素都与房价及房价衍生的建筑物使用租金有关。建筑使用租金是房地产利息的派生物,房地产价格上涨最终会传导到建筑使用租金上。同时,每一种商品都要占用场地出售,因此都与建筑使用租金相联系。所以,房价上涨是形成城乡价格差距的根本原因,因此是农民工选择定居农村的根本原因。

那么,为什么城市房价要持续不断地上升呢?从机制方面看:首先,土地财政在加速推进土地城市化的同时,也在通过不断提高土地出让价格从而持续地推高房地产价格。其次,金融在对房地产公司 (房地产供给)提供低息贷款的同时,也向购房者 (房地产需求)提供优惠融资,双向优惠。在全中国各行各业中,没有一个行业和产业受到这种金融的特惠支持。目前,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高达28%以上,而房地产企业 (绝大多数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不足10%;购房者的贷款利率只有7.5%。事实很明显,金融向房地产业大幅度倾斜,尽管每年都出台一些打压房地产价格的政策,但金融倾斜的政策力度盖过所有不利影响。房地产价格在如此特惠的货币政策下不可能不上涨。最后,各种开发区、小区、商业区、旅游区的建设使城市的经济加速,土地财政和金融大幅度倾斜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受益者的收入也迅速增加,因而出现了“城市居民”对价格持续上涨的房子和商品的“刚需”。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将价格推高的同时也将增量的利润和税收变成了名义货币收入,而增长的货币收入和货币政策支持的需求再进一步拉动价格,形成循环推进的棘轮效应。而农民工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的相对收入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面积为22 439平方千米;2011年为43 603平方千米,按此速度2012年毫无悬念超过2000年建成面积的两倍,即13年增长了100%。而根据同一年鉴,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36.22%;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第九条人口流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 575 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 995 327人,增长81.03%。”由此可计算出2000年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额。剔除非户籍常住人口,可算出实际的人口城市化率约为25%;到2012年,这一比率上升至3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3年增长了44%。100比36,土地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再看人口城市化的结构:户籍人口从2000—2010年增长了近2亿,占人口总数的15%,但农民工2010年在城市定居的人口只有208万,②99.2%的农民没有在城市定居[4]。只占人口总数的0.0016%(高级无穷小)。也就是说,人口城市化除了自然增长之外,就是大学生和富人进城买房落户,与农民工毫无关系。一句话:农民工被排除在中国的城市化之外。

进一步,农民工虽然能进城打工,但只能在农村定居,而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导致超过一定年龄的农民工返回农村不再进城,这造成城市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工资持续上升。而这种工资上升又转嫁到建筑造价和城市运输以及服务价格上,最终又都转嫁到农民工的消费篮子商品价格——生活成本上,使农民工在城里的相对收入进一步减少。

总而言之,城市化的速度越快,农民工就越无法定居城市。显然,这种城市化取向与国家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就是中国城市化的悖论。

如何改变这种南辕北辙的状态呢?

虽然根源是当前的财政货币体制,可要改变相当困难。③很多人认为改革难是政治原因 (利益集团),但其中的原因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当另文讨论。但笔者认为,绕过这些体制问题也是可行的。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有人口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从1949—196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0.6%提高到19.7%,虽然有些波折,但接下来一直保持在17%以上,当时在很多大城市建设了众多的工人村和工人新村,约有4 000万农民工及其家人定居在城市。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自由化方法,结果是在大城市的周边形成大面积的棚户区和贫民窟。中国近年的做法趋向另一个极端,将农民拴在农村,只能打工不能定居。工人村的方法正是这两种极端的一个中间形式,它通过建造低廉的住房条件和低价市场区来解决农民工的相对收入低问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形式。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有利于人口城市化的条件,一个是很多大城市将工厂转移到市郊;另一个是“西部开发政策”正在将一些工厂从东部向中西部三线城市转移。对于西部的这种城市,国家应有计划地将工厂集中在城市的一个特别的区域,形成工厂区 (有些地区称为工业园区),在工厂区兴建工人村。同样,现有大城市也应该将工厂迁入统一的区域。

按20世纪50年代的思路,通过政府和工厂共同出资建设两种生活不同条件的住宅区:一种是作为过渡的简易住宅区;另一种是相对较完善的生活小区。简易住宅的设施应该是齐全的,但造价较低,可以使用公共卫生间,或者公共厨房,每月只需廉价房租。在简易住宅生活超过一定年限的工人可申请工人生活小区住宅。工人生活小区的住宅面积较小,30—50平方米,政府无偿拨给土地,价格可类似小产权房。

工人村的食品及其它日常商品市场可以是露天或棚厦结构的,价格接近批发价格;而幼儿园和中小学由政府投资兴建,从而形成一个低成本居住区,使农民工住得起城市。当然,这样的安排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城市居住区。但可以扭转城市化的错误方向,比当前的城乡对立的形式好得多,比印度和巴西等国的贫民窟也好得多。

[1]陈锡文.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J].决策导刊,2011,(5):1-3.

[2]蔡继明.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建设更是人口城市化[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302/c70846-20654791.html.

[3]张榕博.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不少农民工被伪城镇化[N].齐鲁晚报,2013-03-02.

[4]盛来运.农民工的城市化及其政策建议[J].中国统计,2010,(5):9-12.

[5]叶鹏飞.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1,(2):153-169.

[6]张丛,宋林.二元体制下的农民工城市化障碍解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6.

[7]周建国.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农民工城市化路径选择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181-186.

[8]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7,(6):86-113.

[9]Golley,J. ,Meng,X.Has China Run out of Surplus Labour?[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2(4):555-572.

[10]靳小怡,李成华,李艳.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人口的婚姻策略与婚姻质量——对X市和全国百村调查的分析[J]. 青年研究,2011,(6):1-10.

[11]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基于五大城市流动人口监测结果[EB/OL].http://zwgk.chinapop.gov.cn/auto227/201004/t20100402_199860.html.

[12]胡若痴.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消费问题探析[J].管理学刊,2012,(12):41-45.

[13]Chayanov,A.V.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London:Harwood Academic Press,1966.

[14]普兰纳布·巴德汉,克里斯托弗·尤迪.发展微观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李海霞.房地产税费到底有多高 政府所得份额远超70%[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07/c1004-19 820244-2.html.

[16]赵松.《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结果》新闻发布[EB/OL].http://www.mlr.gov.cn/wszb/2013/djjccg/.

[17]广东省物价局网页[DB/OL].http://www.gdpi.gov.cn/clzls/index.htm;广州江南果菜市场果菜价格网页[DB/OL]:http://www.jnmarket.net/?controller=gcxx&action=showprice&page=2&classname=vegetable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民工消费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