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如有幽香来
2013-08-04汤大友
○汤大友
《香樟年记》,蒋祖烜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9月版。
自然主义文学是源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旁支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并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迅速席卷全球。自然主义原本是美术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但经过遗传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最终成为了文学殿堂的一朵娇羞含笑的小花。她的美,不在于热烈,而在于含蓄;不在于灿烂,而在于清雅。
左拉认为,巴尔扎克、司汤达和福楼拜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三位大师,在他们的作品里,不乏追求真实、倡导纯粹的自然主义理念。左拉之后,龚古尔兄弟、霍普斯曼、斯特林堡等作家也先后扛起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大旗。20世纪初西学东渐,自然主义文学漂洋过海来到亚洲,并在日本生根发芽,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芥川龙之介曾对他们有过高度的评价。
然而,我觉得,还有两位作家的作品,也可以堪称是自然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一是法布尔的《昆虫记》,二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两部作品,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前者影响了三代中国少年,指引他们踏上了追寻自然之谜的道路;而后者更是各路文学青年案头常备的典籍,海子自杀后的有限遗物里,就有这本书。
巧合的是,《香樟年记》的作者蒋祖烜,也是一个极为喜爱、推崇《瓦尔登湖》的人。他和梭罗一样,通过一年多的仔细观察,为身边的自然风景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小传。
梭罗于1845-1847年隐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多,写下了一年四季湖畔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状态,一方面感知自然,另一方面重塑自我。蒋祖烜则通过和寓所周边一大片香樟林的朝夕相处,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它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知:香樟树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作者也有了近距离观察自然之美的良好心态和健康生活。
樟树常见于我国长江以南流域,是长沙、杭州、贵阳、南昌、无锡等16个城市的共同市树,可见其分布之广。香樟主要有三个作用:木质坚硬、樟脑驱虫、树材入药。作为长沙市的市树,作者和广大市民一样,对这种给人们带来众多好处的树种,倾注了大量的热爱。
从惊蛰、春分开始,作者每日进行观察,一直延续到清明、谷雨,乃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从春天到夏天,树叶从细小娇嫩到宽大厚实,半年的光阴,作者见证了香樟树林成长的一朝一夕、一欢一笑。从8月开始,香樟要开始进行果实的培育了,黑紫色的小球型浆果,从立秋、处暑开始慢慢生成,一路走过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甚至到了立冬和小雪,依然能见到它们顽强地挂在枝头的影子。大雪之后就是冬至、小寒、大寒,然而作为常绿的乔木,香樟的绿叶依然顽强地在严寒中生存,即使在最恶劣的寒冬季节,香樟树也没有停止生命的轮回罔替树梢的叶芽胞,像枣红的米粒,正在悄悄探出好奇的眼睛,等待立春的到来和雨水的召唤呢。
作为出生于60年代初期的湖南人,作者将他对家乡山水风景的赤忱感情,都化为对香樟树之爱的一个缩影。年届知天命之年的他,上过山、下过乡、捏过笔、扛过枪,命运磨砺了他的人生,同时赋予了乐山乐水的他一支优美、从容的五彩羊毫。他的科普自然散文,言辞优雅、文笔恬然,像一股甘美清冽的山泉,缓缓流入铺满鹅卵石的潺潺小溪,一路上,又有其他的美丽风景加入:打着旋儿的红叶、芬芳馨香的花朵、机敏灵巧的小鱼、翩跹飞舞的蝴蝶,向着光明的方向唱着歌儿前进,如果反映到他的作品里,就是博览群书的知识、旁征博引的例证、寓教于乐的说明,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一篇《香樟年记》何止是一篇植物的成长记录笔记呵,更是作者数十年感受生活的一片剪影……
这本书的主要篇幅除了《香樟年记以外,还收录了作者工作学习之余的其他一些作品。其中《自然笔记》包罗了作者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以及异国他邦的见行游记,不论是在广袤无垠的漠北,还是风景秀丽的江南,不论是繁华如梦的六朝古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冷僻山水,在作者的生花妙笔带领下,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作者是娓娓道来的导游,而我则沉浸在这优美的湖光山色中不可自拔,久久徜徉留恋,而不愿回到现实中来。
蒋祖烜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瓦尔登湖》,喜欢《寻归荒野》,喜欢《宁静无价》,正如他在文章《热爱自然需要什么理由》中的设问一样,其实,热爱自然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自从人类的始祖直立行走解放双手以来,就和大自然进行着从斗争改造到攫取利用的过程。而随着两百多年前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拉开了人类轰轰烈烈的突飞猛进大发展。今天,自然环境已经基本被人类掌控,社会的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自然环境的持续退化。但关爱地球的有识之士们已经有所察觉,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到2011年的德班气候大会、2012年的多哈气候大会,世界各国人民都意识到了保护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毕竟,地球只有一个,失去了,将永不复返。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有幸在《香樟年记》出版一年后偶然翻阅到这一份佳作。写这一本书,作者花了整整8年的光阴,参阅了大量的珍稀文献,而我们读者,可能只需要几天就能读完。读这本书,不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清泉涤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正如作者在他的《后记》中所言:在理解自然的同时认识自己、回到内心,获得一份深刻的生命启迪,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