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地理之美——《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3-08-0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王玉芹

地理教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六边形油菜花美育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王玉芹

地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人地关系和谐美,地理美育又是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地理美育素材,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多种地理之美,并在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现其地理美育的功能。以下为利用《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的实例。

一、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美

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囊括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自然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形态美,如地表的基本形态;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3、动态美,如飞瀑流水、风吹林动、飞禽走兽等;4、朦胧美,如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这些自然美,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走遍全国找“柱子”》——福建省漳浦县南碇岛上分布的玄武岩石柱

案例1 笔者引用《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8期特别策划《走遍全国找“柱子”》作为人教版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的导入,让学生欣赏我国各地的火山岩柱。这些石柱有一个共性:截面都为规则的多边形,而且多为六边形。六边形,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在自然界中竟也有着如此完美的体现,火山岩柱整齐挺拔的身姿、立体分明的层次结构、规则的六边形截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惊叹:“哇!火山好美!”进而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迫切地想了解“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的愿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思考: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六边形的?人类社会中又有哪些事物呈六边形呢?学生兴致勃发,举出很多实例,如蜂窝,雪花,铅笔的截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截面亦为六边形等。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欣赏了北京市商业中心布局图,学生惊奇地发现:以天安门为中心,王府井、东四、鼓楼、西四、西单、天桥商业中心成规则的六边形分布。从更大空间尺度上来看,以天安门为中心,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亦构成了六边形。学生震惊,继而思考:为何城市之间、商业中心之间亦会形成六边形的格局?有何规律?这时教师适时点拨:一个城市理想的服务范围应为六边形,有“中心地理论”的支撑,从而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节做了铺垫。六边形的火山岩柱,带领学生充分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亦引发学生思考人文美,真可谓“天人合一在六边形里”。

二、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人文美

人文地理教学涉及各种人文现象和人文景观,包括人口、聚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旅游、文化、政治等。它们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富含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美和精神文明美,是一种更富有情感性和思想性的美,需要我们去感悟、去体会。

《大地奇观——油菜花》——江苏兴化里下河千岛垛田

案例2 笔者引用《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6期特别策划《大地奇观—油菜花》作为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的主线,美感十足。从2月至7月,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各地盛开的油菜花宛然一幅幅名画,满眼的金黄让学生经历了一场视觉盛宴。学生感叹:原来农业如此之美!在让学生感受、欣赏这种色彩绚烂的画面之后,教师展示了“中国各地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进入鉴赏和创造人文美的主题:“为什么油菜能在我国广泛种植?为什么我国从南向北油菜花的花期越来越晚?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为什么青藏高原南部油菜花的花期要晚于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巨大差异的地区,如何选择农业,才能达到像这几幅图中的美的境界?才能更好地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结合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例子分析、讨论影响油菜花种植、开花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技等各种因素,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还能通过分析联想到要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改变家乡原来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做到因地、因时制宜,使家乡在农业的发展之中尽快地富裕起来。利用油菜花进行本节教学之时,正值南京市高淳油菜花节之际,所以周末笔者和学生一起去此地游玩,享受了一场菜花地上的旅游大餐。从视觉冲击到理性认识,从美图印象到实地观赏,对油菜花的全面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悟、体会人文美的能力,并且激发了学生不断到生活中去追求、创造这种物质文明美、精神文明美,并努力维持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和谐。

三、引导学生去认识、感知人地关系和谐美

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在人地关系不断协调过程中完成的。在地理新课程中,贯穿着以人地和谐之美为核心的美育主线,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蕴涵着地理教材中最高水平的美育,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学会认识、感知人地关系和谐美,对于学生可谓终身受益。

《奇路中国》——大渡河畔手掌般的公路

案例3 路是人类走进自然的足迹,能够充分反映出人地关系的和谐美。人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章,笔者引用《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2期特别策划《奇路中国》进行教学,美育效果非常好。该期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太行山区、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等地的公路,条条大路都像一幅精致之极的山水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渡河畔的公路活脱脱是一只伸出来的大手的形状,手臂浑圆,指尖如削,学生都忍不住伸出胳膊来模仿。太行山绝壁“挂壁公路”的一个个石窗,宛如一幅山水画中一长串细小的墨滴,让学生赞不绝口。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上讲台,表述出这些道路美在何处(诗词歌赋各种形式皆可)。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纷纷用诗意般的语言声情并茂地鉴赏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美景。欣赏完美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路的分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山区为什么多盘山公路?山区的道路密度和平原区相比如何?对当地的人口布局、人类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怎样才能维持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之美?”问题一出,学生们热烈讨论起来,并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尽情展现自己的智慧的结晶。学生们陶醉于这种美的意境,惊叹于我国人民的智慧,情不自禁地为人类的这种杰作而自豪、骄傲,并充分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应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尽情展现人地关系和谐之美。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利用《中国国家地理》素材进行美育,并曾参照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大型评选活动”,组织我校高一学生举办了“选美附中——南师附中最美的地方”大型评选活动,设计了4个内容:“选美附中”“美在何处”“美从何来”“美的实质”。整个评选活动中,学生拍摄的校园美景、诗意般的描述语言、精彩纷呈的回答,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懂得地理之美,才会爱上地理;欣赏地理之美,才会研究地理。地理教师要把对地理之美的理解渗透到教学行为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笔者经常采用《中国国家地理》素材进行美育,使很多学生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善于用“地理眼”去发现世界之美,获得知识之余,也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

猜你喜欢

六边形油菜花美育
菜花谣
油菜花
知识快餐店 到处都是六边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油菜花田里穿过的雨
油菜花开
创意六边形无限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怎样剪拼
怎样剪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