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为例

2013-08-02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13003顾柳敏

地理教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课堂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13003) 顾柳敏

一、“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理解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先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传播和手持移动网络终端的快速发展,目前“微课程”的理念已进入中国。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笔者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一场讲座中接触到“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翻转课堂”模型将“微课程”作为载体,将一整节45分钟的课,划分成为若干个部分,确定明确的小节目标,学生利用课前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预习,课上进行内容的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应用迁移的训练。这种模式被称作“翻转课堂”,其实来自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因其与传统课堂的不同成为新颖课型的代表。在整节课中传递 “核心概念”的学习视频成为了学生“学习先行”的重心。视频学习是“微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由任课教师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庞大的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一节课所必须的知识。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地理课堂初探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不仅在于课本,更有了浩瀚的互联网资源的支持,手持移动网络设备可以帮助所有人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基础教育既受到了强烈的冲撞,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而又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意识才会使青春之树永远蓬勃生机。微课程的出现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学子的学习需求。它有着新颖的课堂环境,时尚的学习载体,更能激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多年前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引进课堂,成为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的一种有力补充。“微课程”的形式具有时间短、反复观看、依赖网络传播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效能的要求与多媒体教学十分接近,主要差异在学生对课堂的体验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两三个核心概念穿插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解决一个个知识问题。教师此时不仅是解决problem 的人物,更是陪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的支持者、朋友、建议者,学生和教师的体验都不同。如何有效地将“微课程”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学呢?笔者就尝试着用这些观点去改变自己的地理课堂。

片段: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之“地球的自转”

(一)课前环节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任务,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视频和文件,该文件包寄存于教师的“QQ文件中转站”(7天内有效),内容涉及“地球自转的演示”“昼夜的交替”“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差异”等视频,文件或来源于互联网也可以由教师使用软件制作“微视频”片段,文档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整个文件包内主要视频数量不超过3个。

(二)课堂环节

1. 课堂导入:通过“女生畅畅和姨妈的电话问候”,抛出疑问,由学生思考,建立与今日学习目标的知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自学活动(一)——初步体验“地球自转”

提示指导:详读课文,对地球的自转产生基本的认知,了解其方向、周期等。通过这个活动培养新入学初中生的阅读习惯。

检查效果:由学习小组全体起立齐声朗读自习的成果,目的是取得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的集体认同。

探究与协作——地球自转方向

任务方法指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示指导:在组长的带领下,每组使用两个地球仪,体会地球自转的方向,试着用语言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的结果。再将观察结论落实到纸笔检测上,学生认真填写结论。教师活动:事先通过PPT展示整个学习活动的目标和操作要求之外,整个活动由组长带领组员去学习。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观察操作正确与未正确的小组,统计数量,向学生公布,要求组内互阅探究成果。倘若组内也无法发现自身错误,由优先完成的小组帮助。探究结束后,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理成为笔记。教师在过程中,指导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准备出示下一个学习核心关键词。

3. 自学活动(二)——有关昼夜(该知识已由“微视频”事先安排学生预习)

指导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分清昼夜产生的原因和昼夜更替的原因。教师事先通过跨学科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数轴知识进度有所了解,采用课本与视频结合,将课前预习使用的“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微视频再次播放,带领学生共同观察,做好讲解和讲授。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教师提供世界时区图,引出时区的概念。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当月数学学科所学到的数轴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将时区与数学的基本知识建立联系,实现认知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世界各地不同时区在同一时刻的时间差异,联系到课初的导入问题。

检查效果:教师通过PPT上活动题“连连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讲授晨昏线和不同经度的时间差异。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对晨昏线的介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所在时间的不同。课堂播放“地方时”微视频,配合讲解“区时”。

4. 化解难点、知识迁移——根据不同情境解决各种时差计算问题

指导提示:根据绘画数轴,解决“根据地名查找时区”“已知时区计算时差”“根据A地、B地的时区和A地地方时,计算B地的地方时”。教师活动:根据教育规律,即时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掌握时差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关注小组中学生的反应,可在起始阶段进行集中性指导,之后学生解题由组长组织校对答案,鼓励组内互帮,教师根据学生的求助信号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在PPT上精心准备的三道题进行解题,然后进行自查,待到全部完成后在组长的组织下继续活动。

5. 研讨总结——由学生交流到教师总结

学生交流时重点谈本节课的收获,或重在方法——总结计算时差的方法,或是重在知识——总结自己的知识获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在合作学习中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帮学习的意识。

教师交流的重点不仅在于整节课的知识梳理,更需要精心评价激励各小组的表现。此时教师既从个人又从小组的角度出发,重视评价总结的多元化,评价不要流于表面,要“用心”。之后教师布置分层作业。

三、课堂实践的反思与感悟

1. 课前学习先行的实施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坚信“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学习就可以随处发生”这一观点。同时“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发起人萨尔曼•可汗最初是在辅导自己侄女的课前学习时获得的录制在线视频辅助教学的灵感。可汗老师自小课业优异,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从数学,物理,化学,一直到理财人生,什么都教,但他自己从来不出现在镜头前面。通过简短的几分钟的视频把主要学习的内容放在网上,使得学生可以在家自主学习,不限次数,实现反复收看。现在美国许多州已将手持移动电子学习终端(如IPAD)引入课堂,实现了“E学习”。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实现“E学习”的学校、教室,这个先进的学习环境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由于短期无法实现人手一部可移动上网的学习设备,因此“E学习”还未广泛地铺开。笔者所在的学校并不具备“E学习”学习环境,但是制作“微视频”的门槛不高,只要教师主观接受、积极实践“微课程”,利用互联网同样可以实现“微课程”在线学习。学生可以先通过在家中使用电脑完成课前的在线预习环节,例如访问专题网站、阅读群邮件等。但根据笔者在“QQ文件中转站”的下载量反馈,数量只达到60%左右,更无从查找哪些学生完成了课前的预习环节。

经过反思与改进,教师发现使用“QQ群邮件”的效果将优于之前的方式,可将邮件主题直观地命名为新课的目标。在邮件正文中,将word文档中的内容直接粘贴,把学习的核心关键问题告知;将压缩包中的视频作为附件。此举可大幅提高学生的真实下载和阅读率,并且在跟帖回复的过程中及时提问,也方便了教师统计学生的签到率,做到一目了然。

2. 微课程课堂的标志更待清晰

微课程最大的特点应该是时间短、目标明确、可反复观看,教学时对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灵活多变。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尽管教师尽力遵循以上三点,但是形式不够活泼,主要流程包括:自学——问题探究——自学——检测——视频——讲解——变式训练——情境认知——研讨总结。再三思考仍然觉得步骤太多,还需要删减步骤或可以按块分割:(自学——问题探究)——(自学——视频——讲解)——(难点深析——情境认知)——研讨总结。将这节课分割成主题明确的四段将使得课堂中心更突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大胆地摒弃传统观念,要大胆地精简,保持主线清晰。

3.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全新认识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教师在课堂上“霸占”课堂集中讲授的时间少了,除了课前学生预习的部分,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被清晰的活动环节在不知不觉中分解到各学习小组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建立规则的引领者,是实施评价的裁判,是一起挑战困难的伙伴。学生活跃在课堂上,根据教师预设的任务和课堂环节开展自学、探究合作、作业批改。不必担心学生会不知做什么,因为任务公布在PPT上;不必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无法攻克“难关”,因为能力优者会帮助周围的学生;也不必担心吵吵嚷嚷,活动变成废话,因为教师可以适时公布下一环节的自习任务,能力强者可以先行“知者加速”。

教师要关注的事情其实更多了: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角色认识,进行课前微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学习能力优的学生实现“知者加速”,对普通水平的学生按教学流程,遇到困难可由组内学生互帮,在教室里观察需要立即一对一点拨的学生开展指导,此时组长负责协助老师对本组成员的学习进行管理。因此一节课教师几乎要在教室内走动很多来回,不断在各组之间进行巡视和点评。

“微课程”提高了教师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为什么非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呢?首先,“微课程”本身也是一种形式,是课程学习资源的一种新颖形式。如果教师只是引进一段“微视频”,只对自身实现“减负”,对学生没有任何的促进和帮助。如今新课程的理念下,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主动性。作为一线的教师很想让学生“动”起来,却总担心时间不够。“微课程”能够帮助一线教师解决这个困境。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所预习,省下的时间可以充分地开展互动、合作,把问题在当堂解决。同时这种学习角色的改变,能够更好地衔接未来的“E学习”。

4. 课堂形式和评价机制的变革

“未来的学习会怎样?”这个话题让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充满了好奇,谁也不知道结果。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未来的学习一定与未来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铺天盖地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课堂上师生的少教多学、互帮释疑、当堂评价,处处都与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不同,教师在课前、课上更忙了,忙着备课、录制编辑“微课程”视频,忙着评价、普教与点教、即时评价激励,学生却更快乐了。

学生体验着掌握知识、帮助同伴共享这一过程的乐趣,教师的一切忙碌付出都得到肯定。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完善,让学生获得知识之外,更培养了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观念。

四、课堂在悄悄转变

事实上在2007年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在“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一文中,就曾经预见了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并指出“第一代移动学习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构建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以便更好地、更便捷地传递知识。第二代移动学习更多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性和特点,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规划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认知内化。第三代的移动学习更加关注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和无缝学习空间的设计。”正是这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强调了学习设计将重点从教师立足讲台的“主讲授”,转移到了学生主动发展的“主体验”的认知建构过程。通过学生的参与、感受,加入移动电子学习终端的互动,实现“一对一学习”,由初步感受到实际掌握,在情境认知的环境下最终实现课程学习的掌握。

这节课仅仅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甚至还不能完全当作“翻转课堂”的形式。但移动学习最终必定会来到身边的课堂,这段过程也许是三五年,也许会来得更快。在新事物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建构知识框架,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待到移动电子学习终端进入课堂,将会水到渠成。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而又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猜你喜欢

微课程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