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抓地力与车辆动态的关系
2013-08-02杨维平
■文/杨维平
汽车的四个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大约4张明信片的大小,却要承受汽车本身约一两吨的重量,更对汽车行驶时所发生的加速、刹车、转弯等动态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下面我们用比较浅显易懂的理论,探讨轮胎抓地力与车辆动态关系。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的作用力,车辆能在道路上行驶靠的也是摩擦力,即轮胎与地面相互的作用力,也称轮胎抓地力。抓地力越好,汽车的加速、刹车、转弯的动态性能相对越好。从物理常识来看,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F),取决于轮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μ)与轮胎的荷重(N),并成正比关系:f=μN。
先来看摩擦系数。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在于地面状况,例如:柏油路面干燥时约0.9,潮湿时约0.6,未铺装或脏污路面变化则更大。
再者是轮胎的荷重。虽然汽车行驶时总重量几乎不变,但因为各种操控动作使得重心不断在改变,各轮胎荷重也不断在变化,加速时重心往后移,前轮的荷重减少;刹车时重心往前移,后轮的荷重减少;转弯时重心往外侧移,内侧轮的荷重减少。因为各轮的荷重变化,造成各轮胎的抓地力也在变化,抓地力不一样,就会让汽车的极限操控性产生微妙的变化。例如直行紧急刹车时,重心前移,后轮抓地力相对降低,可能造成后轮锁死,一旦锁死,会丧失循迹性,造成车辆失控甩尾。又如行驶在弯道中,若车轮的抓地力已接近极限,这时踩刹车,重心前移,后轮可能会突然失去抓地力而失控甩向外侧。
什么时候摩擦力最大呢?从静止到滑动的过程中,最大摩擦力会出现在开始滑动之前,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开始滑动后摩擦力会略降低并维持不变,称为“动摩擦力”。所以在极限操控中,都是尽可能去趋近并且不超越最大静摩擦力范围,以获得最大的抓地力,而且使车轮不滑动更易于掌控。
汽车行驶时所需的抓地力方向可以简单区分为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就是车轮滚动方向,为纵向力,有驱动力和刹车力;左右方向是横向力,也就是转向力。我们可以用抓地力圆界线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纵向力与横向力之合为该轮胎抓地力,圆周线为抓地力极限,当纵向力大时,横向力就变小;横向力大时,纵向力就变小,超过抓地力圆界线,车轮就会打滑。假设在转弯中刹车,若两者合力仍在抓地力圆范围内,则车轮尚不会打滑。但如在过弯中,纵向横向合力已逼近抓地力圆界限,此时再有突然的加速或减速动作,则必然发生车轮打滑现象。
我们都知道,更换较大尺寸的轮胎,增加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可以相对提升抓地力,可是前面所说的f=μN,何以与接触面积不相关?从表面上来看,摩擦力仅与正向力、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相关。但轮胎是弹性体,我们用放大镜来看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轮胎表面的橡胶会随着荷重的增加而包覆在路面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包覆的情况就有如用铅笔插入橡皮擦内越深(荷重越高),橡皮擦就会包覆铅笔(包复表面积越多)一样道理。贴地面积越大,橡胶与路面间实质的接触面积越多,轮胎的摩擦阻力就随之增加。橡胶材质越软,包覆路面坑洞越多,则摩擦力也会增加。因此,赛车都是尽量搭配使用较宽、贴地面积较大、且橡胶材质较软的轮胎来竞赛。
平时用车保持正确的胎压,是确保车辆维持理想抓地力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保持正确的胎压会使胎面纹路与地面以最大面积完全接触,有助于优化轮胎性能、耐用性和燃油经济性,并且避免胎壁弯曲,降低滚动阻力。保持正确的胎压,轮胎的排水性及抓地力最佳,引擎动力得以完全发挥,所以最省油。正确的胎压也稳定了轮胎的结构,维持车身的牵引力,胎压也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使用惰性气体——氮气,可以减少胎压的变化幅度。
胎压过高所造成的危险:胎面中间会从平面膨胀成弧面,减少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虽然引擎的负荷较轻,却会因为轮胎内部压力过高,而在胎温升高后产生爆胎的危险。
胎压过低所造成的危险:(1)造成胎壁弯曲,并增加轮胎接地面,因而降低车辆入弯时的转向精准度;(2)行进阻力变大,对于引擎产生负荷,因此耗油量增加;(3)与地面接触面会偏向外侧,造成轮胎表面温度不平均,使轮胎的耐久性和胎纹寿命变差;(4)胎面及胎壁变形量大,长时间高速行驶会使轮胎温度过高,易造成爆胎;(5)会导致轮胎受到侧向力拉扯时,轻易从轮圈上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