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教学氛围 培养创新能力

2013-07-31福安市穆阳中学张明亮

海峡科学 2013年7期

福安市穆阳中学 张明亮



营造教学氛围 培养创新能力

福安市穆阳中学 张明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打造创新平台,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进而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该文结合近几年中学语文课改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学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

1 注重想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其“问题意识” ,开发学生创新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1 鼓励学生大胆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翱翔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笔者在教学初一第二册《孙权劝学》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课本剧,指导学生运用想象表演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物。课后布置想象作文《方仲永巧遇吕蒙》。结果学生的作文想象丰富,内容写得十分生动。这都得益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开拓性想象。

1.2 激发思维的提问

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有“牵引力”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震撼学生的情感,从而领会文章主旨。比如教学韩愈《马说》一文中,在疏理文章后,提出了一个似浅实深的问题:“虽”在古文里有“虽然”和“即使”之义。“故虽有名马”一句,教参译成“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你们觉得“虽”字在这里该取哪个词义呢?学生回答:“我觉得译成‘即使’是正确的,这句话翻译成‘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人的手下受到屈辱……’这样十分通顺,‘即使……也……’是一对关联词语,说明马的悲惨遭遇。”

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创新,它不满足于常人所认为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它常常从一个问题入手,朝着多个角度、多种目标开拓。在开拓过程中,尽可能多产生新的设想、见解和方法,以打破人云亦云的传统格局,推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对于中学生来说,凡是能提供有某种创造性的、有一定意义的答案,就是创新。例如一个具有创见的答问,一篇有新意的作文,一则独出心裁的读书笔记,都应该算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读写训练,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1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和问题。教育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受传统的束缚,不受知识固化的限制,不依赖现成的答案,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轻信老师的解答。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怀疑一切。不要顾虑自己的想法是否叛经离道和荒唐可笑,激励学生分析和思考,力争求新、求异。例如:“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一百多部科幻小说,但当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被十五家出版社退回。他又气又恼,打算把稿子付之一炬,他的妻子夺过书稿,鼓励他继续投稿,于是他尝试着走进第十六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不但同意出版,而且还与他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让学生先读这则材料,利用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材料,看谁获得的启迪多,谁的新。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结果得到了多种答案。从妻子的角度获得了这样的启迪:鼓励是催人奋进的动力;鼓励能使人获得成功,要多给人以鼓励。从儒勒·凡尔纳本人的角度获得了这样的启迪:面对挫折更需要自信;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通过训练,打开了思路,开发了智力,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2.2 培养学生联想的思维能力

联想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没有联想,就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材料后,既不能同于材料本身,就事论理,又不能丢开材料,胡思乱想,要引导他们利用事物的相似相关,对立因果等关系联想,从而看到事物的联系,以便抓住本质,就事论理。比如,看到慈祥的老师,联想到母亲;看到辛勤的园丁,联想到老师;看到中秋圆月,会想到亲人的团聚;看到瑞雪,会联想到丰收的景象……运用联想不仅能拓宽思路,充实内容,而且还会使文章产生新意。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灵活性,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在作文教学上下功夫,培养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3.1 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

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

3.2 写作的方式要多样,形式要创新

作文教学要引进大散文写作观,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4 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愉快教学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含有的“愉快”困素上下功夫,创设各种愉快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这样有静有动、有内有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集中精力学习,在愉快的教学中顺利完成与学生的对话。

4.1 寓教于乐——让学生愉快地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其实“乐”就是乐趣、兴趣,也就是教育形式趣味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新闻或影视作品中牵涉到科学原理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美国大片《后天》中的部分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

4.2 借助阅读——让学生有趣地学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翻开新出台的《语文课标准》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品味词语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浅显易懂。却用得准确、传神。可谓“言近而旨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一些富有特色的语言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感悟的层面上,还要指导学生比较和揣摩词语的精妙,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不难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尽量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明确题意,顺藤摸瓜;②按照要求寻找答案来源;③找准关键词,明白其暗示作用;④反复阅读课文,正确理解题意。

5 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构设创新舞台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因此我们必须开辟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设置一个创造、创新的舞台。

5.1 课前几分钟演讲

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让学生讲述自己看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精彩片段,或阅读体会。如此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归纳和写作能力。

5.2 课外阅读活动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举行各种阅读交流活动,检阅学生的课外阅读收获。如开展词语接龙、好词佳句联颂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评选优秀文摘卡和阅读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满足学生在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给学生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促进读书氛围的形成,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1] 陈国文. 在问题情景中感悟在活动情景中生成[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