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

2013-07-31泉州师范学院李裕红

海峡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环境专业教育

泉州师范学院 李裕红



加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

泉州师范学院 李裕红

该文结合高校教学实际,提出了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加强环境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论述了加强环境教育与实践的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开设环境科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将环境教育渗透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学科教育中,创新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高校 非环境类专业 环境教育

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园,家园的健康美丽支撑着生物圈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永续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生命家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危机。《2011年~201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加强环境教育,向社会输送拥有整体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具备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试论在非环境类专业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具有环境保护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社会建设人才。

1 在非环境类专业加强环境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使人类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途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我国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环境专业教育,指高等院校通过设立环境类专业,培养环境类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环境教育。二是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普及教育(环境基础教育)。高等院校的环境普及教育,主要是指在高等院校的非环境类专业中通过开设环境保护类选修课程进行环境教育。我国的环境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现在已有显著的发展。但从环境普及教育来看,则仍显薄弱。我国高等教育至今还未能将对全部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程来重视,使得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随意性极大,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国家教委早在1996年就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但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占高校招生中人数的99%以上。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生活型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生态型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自然观意识较为淡漠,环境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对有关环境的信息和知识缺乏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摄取渠道,还未能拥有较理想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

在21世纪,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非环境学专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未受过应有的环境教育,其环境意识没有上升为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水平,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很难正确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可能沿袭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反而很有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因此,加强高校非环境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与实践,促进全体学生接受良好的环境教育,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树立环境意识并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使之带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走上工作岗位,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环境科学素质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更加重视资源和环境的自然规律,自觉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 加强非环境学专业的课堂环境教育

2.1 开设环境科学必修课或选修课

把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对综合性大学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开设环境科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具体实施中,要求学校将培养包括环境科学素质在内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学校培养目标之一,并将所设置的环境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确定为全体学生必选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要评定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真正把开展环境教育落到实处。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生态学基础、环境学基础、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环境伦理、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技术、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等课程,并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选择其作为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毕业时,至少修完1门环境教育课程。这种系统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环境科学有一个整体印象,对“可持续发展”有一个较深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另外,由于环境科学是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所以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基础上,在不同专业可增设相应的选修课。在安排选修课内容时,还要结合学生所关心的国内外环境形势及环境问题,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另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安排选修课内容上分层次进行并有所侧重,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认识和掌握环境学和生态学基本规律的选修课,而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以提高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能力为主的环境教育课程等。

2.2 将环境教育渗透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学科教育中

《我们共同的未来》声明:“环境教育应提供综合知识,包含和穿插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样才能对自然资源和人类资源之间、发展和环境之间提供敏锐的洞察”。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科渗透教育是重要的环境教育方式之一。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渗透,几乎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环境科学的有关内容与技能渗透到教学中去。在进行学科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应根据环境教育的目标要求,注重学科之间环境教育的异同,培养学生探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环境观。要搞好专业必修课的渗透教育,要求任课老师通过对学科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教材的深入研究分析,挖掘出专业课内容与环境科学的结合点, 并在教学中适度拓宽,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来讲解环境科学知识,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亦受到相关环境知识教育,以达到环境教育目的。如人文类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环境伦理学教育、环境政策学教育、环境法律知识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等;经济学专业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环境教育等;如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开设防治“三废”污染环境等有关课程;对海洋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侧重讲授如何防止海域污染的知识和技能。生物、地理学等专业可侧重于开设生态学,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将环境教育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形式,既保持原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容纳了环境科学中相关的观点、知识和技能,使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在各专业中得到体现。这不仅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使环保选修课中的基础知识在专业课中得到深化。

德育课程是高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实行环境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把环境伦理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内容纳入德育主渠道,也是加强高校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其教育目的是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到道德层面,并自觉贯穿于所培养人才的行为中。过去我们在道德建设中比较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德育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强调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将环境伦理观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这要求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多渠道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科学知识素养,从而顺利实现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教育。

2.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环境教育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环境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常运用探究式的启发性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发现所要掌握的知识、观点或应有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以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或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分析问题的表面性质和潜在性质,引导学生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现状,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分析比较并完善后,提出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佳方案。实践表明,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利于激发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精神。我们还常采取学生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环境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大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课时少,但需涉及的信息量大。环境科学以多学科的发展为基础,它不仅向自然科学各领域广泛交叉与渗透,还向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众多学科广泛渗透,其涵盖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编制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案,多媒体电子教案以其便捷而大容量的性能,丰富而生动的表现形式,满足环境科学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便于把学生不易观察和理解的事物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听学习材料和思维材料,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创立美好的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具较强的交互性,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讨论对象,通过启发、质疑、答疑与讨论并总结等方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智慧与观点,使全体学生以及教师都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实现知识间的相互迁移和拓展。

3 加强环境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之一是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环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增强环境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并把环境意识自觉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素质,而更积极地适应社会对他们的需要。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环境教育基地,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基地优势,将课堂教学、野外实践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用课堂上掌握的环境科学知识去体验、观察和认识大自然及其规律,引导学生投入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指导成立环保协会,举办环保科技节, 开展与环境知识相关的学术报告, 环境知识竞赛活动,以及利用世界、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节日如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水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植树节等,开展宣传活动,动员更多的人身体力行,尊重自然、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提高道德素养,追求现代社会文明,学生自己也在活动中加强教育。再者,可以参与到环保部门的部分实际工作中,进行环境状况调查,了解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监测能力等,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监督。实践教学的优点在于能使教育与环境实际、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通过接触实际,获得真实、正确的印象,巩固和深化了理论教育。还有,应该紧紧抓住建设“绿色大学”这一工作要求来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校园是学生朝夕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爱护校园环境,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实施环境保护的最好场所。

4 增加环境教育的经费投入

对相关师资和管理人员进行环境教育培训,编写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相关教材,建立与改善环境教育所需的实验与图书装备条件,开展与环境教育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创建绿色大学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因此,要想方设法筹集专项经费来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努力争取各级财政、发改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拨出专项环境教育基金;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发展基金中拨出一定的金额,用于支持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再者,要力争社会有关部门和环保企业的赞助,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扩大社会资源进入环保宣教的途径,积极改善环境教育的软硬条件。

猜你喜欢

环境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