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分层研究调查报告——以四所高职院校“基础”课为例*
2013-07-31刘翠萍刘若实
刘翠萍,刘若实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一、问题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由“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再到“入行”的层进式发展过程,即通过课程教学,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课程理论变成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变成大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应依次划分为认知、态度及行动三个层次,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内化及社会行为习惯养成。“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便成为学界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检索近几年研究思政教学实效性论文,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实效性涵义、影响因素及提高手段等方面,目前还没有从实效性的层次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本文以“基础”课为依托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层次实现情况进行评估,以期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自我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观察法对所需资料进行收集。问卷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于“基础”课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对安徽及江西四所高职院校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5.6%。文科生1179人,理科生1019人,男生659人,女生1538人,缺失值为1。所选学校既有国家骨干和省级示范院校,也有一般普通高职院校,符合调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层次进行实证分析。观察法集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个案访谈主要是来自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行的访谈,以透视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第二三层次实现情况。
三、统计分析与结果
(一)实效性第一层次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层次,解决思政课教学吸引力问题,即思政教学是否能让学生喜欢听、喜欢上,关注学生的“到课率”及“抬头率”,是实效性的基础层次。调查主要通过学生对“课程认识”、“教学认识”、“课程态度”及“满意度”等方面来分析该层次实现情况。
1.对课程重要性及价值认识。在2198名被试者中,有1097人认为大学期间开设“基础”课“非常必要”“很有必要”“必要”,比例分别为 19%、28.4%和 43.5%,“完全没有必要”占1.1%,可见学生对“基础”的开设是积极肯定的。在回答“‘基础’课对您的生活或今后发展是否有用”问题时,有2192位被试者对此问题进行反映,认为“非常有用”“比较有用”占71.2%,“没有任何作用”占1.5%,因此多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价值的评价是积极的。
2.对课程态度及满意度评价。本部分由两个问题组成,即“与其他课程相比,您对‘基础’课的态度是”和“您认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怎样”。统计发现,被试者对“基础”课的态度总体上喜欢,对教学效果是满意的。在态度量表中,选择“喜欢”上思政课的有1702人,占77.5%,持明显抵触态度仅占2.5% 。在2193人中有910人选择教学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41.4%),认为教学效果“不好或非常差”占5.7%,这说明学生对“基础”课态度及满意度的评价是积极的。
从结果分析看,当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第一层次已基本实现,总体反映出学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二)实效性第二层次即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内化层次,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灵启迪,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信仰,主动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该层次解决的是教学内容入脑入心的问题。本部分数据收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通过学生在上“基础”课时是否存在迟到、跷课、玩手机、看其他书籍及睡觉现象间接反映,一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信赖程度,一是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在“迟到、跷课和玩手机、看其他书籍及睡觉”维度上,我们采用Likert4点量表,从1到4分四个等级进行测量,分别表示“经常、偶尔、很少”和“从不”。从表1可以看出,选择“从不”的学生分别占被试者总数的56.5%、61.8%、41.4%、21.4% 和 44.7%,选择“经常”的比率分别为 3.3%、1.9%、4.2%、9.8% 和 2.6%。这说明“基础”课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心灵启迪,教学内容实现“入脑入心”,因此能够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然而,关于“当您有思想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帮助时,您首先想要求助的对象是”这一问题,在2189个被试者中,只有104人选择“首先”咨询思政老师,仅占受访者的4.7%(表2),远低于求助朋友及心理咨询师,这说明思政教师还远不是学生信赖对象,也反映了思政教学实效性第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基础”课迟到、跷课、课堂玩手机、看其他书籍及睡觉现象
表2 求助对象
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思政课的喜欢和接受程度,两者呈反比关系,系数分别为 -0.34和-0.14。其中不喜欢上“基础”课的原因中,有52.9%的人认为是“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社会差距大不实用”,由此可见,半数以上同学不喜欢“基础”课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枯燥,这说明实效性的第二层次实现程度不高。
(三)实效性第三层次即大学生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指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达到将所学理论体现在日常行为上。该层次是实效性最高层次,亦是思政教学终极目标,解决的是学生将思政理论“入行”问题。该层次所需资料主要通过个案访谈及观察法进行收集。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能力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核心任务,因此企业个案访谈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行的访谈。内容围绕高职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人际交往、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忠诚度”等职业道德及能力展开。访谈终止的原则是饱和0原则,即在访谈中没有新的内容出现就终止访谈。以此为基础,按照内容分析法步骤先对资料进行编码,然后用内容分析法中的计词法和概念组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统计发现,雇主视角下高职生职业道德及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得分仅为2.784(满分为4分),处于“一般”和“良好”之间。在各个维度上,最高为个人吃苦能力 (3.141分),最低为诚实守信(2.360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交往、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表3)。
表3 高职生职业素质
从得分结果看,雇主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及能力评价并不乐观,这与有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分析发现高职生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尤其较弱,说明思政教学实效性在第三层次上与教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观察法主要是基于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进行。通过对F学校学生观察,发现通过“基础”课学习,学生的社会公德、爱国、责任感诚信及“三观”上均有提高,但表现并不明显。用内容分析法中的计词法和概念组分析法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基础”课学习,上述几个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比例数分别为32%、6.2%、6.6%、4.2%和13%,多数同学仅停留在第一、二层次上。这说明当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第三层次实现水平较低。
四、结论分析
本研究是基于高职院校“基础”课受教育者视角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三个层次实现程度的认识。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实效性第一次层次基本实现,而第二层次次之,第三层次实现程度最低。
第一,实效性的第一层次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问题,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让学生喜欢听和喜欢上。“05”方案实施以来,在中央高度重视下,高校已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及网络教学等手段,而这种教学手段与传统“黑板+粉笔”教学手段相比,大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第一层次。
第二,实效性的第二三层次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入心入脑和入行”问题。只有做到“入心入脑”,才能给予自己思想上教育,也才能体现在行为上。“入心入脑”是实效性的第二层次,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入行”是实效性的最高目标。从统计结果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第二、三层次目标的实现与思政教学目标还有相当差距。其原因主要有:
(1)功利性驱动。首先,长期以来存在的对思政理论功能的认知偏差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根本改变。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因此思想重视不够,缺乏远大理想,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学习思维习惯,在价值观上把思想政治课程看成可有可无课程,尽管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力使多数学生将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动机明显低于专业课程,因此在思想认识上感受不到思政理论课学习价值,学习投入不足,表现在思政理论学习上,出现思政课程学习中的强迫、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症状。
(2)体制性障碍。网络上负性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以及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广泛深刻的负面影响,这就增加了思政教学实效性的第二、三层次实现难度。其次,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关键期,面对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特别是一些负面效应也阻碍了实效性第二、三层次实现程度。最后是教育体制对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尽管思政教育一再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课时分配、经济投入等方面过度偏爱专业课,致使思政课在一些学校处于边远地带,导致思政教学实效性缺乏支持保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