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2013-07-31王健聪
王健聪
(河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造就了科学研究、生产制造、管理技术方面的大量人才;增加了劳动工具的效能,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显著上升;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开发了新材料、新能源等等[1]。
技术进步以强劲的动力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如何准确科学地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为了满足河南省有针对性的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需要,有必要对河南省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定量测算。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科学的反映技术进步的作用,找出河南省经济发展上的一些问题,使河南从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这一方面着手,实现赶超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测度方法
学术界和企业界就技术进步的测度提出过许多种方法,目前,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使用较多的是C-D生产函数法和索罗余值法。
1.C-D生产函数法
C-D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共同提出,他们对1899年到1922年的美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得出了被广泛应用的C-D生产函数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A为一定的技术状况水平,α为资本弹性,β为劳动力弹性。
对(1)式两端取对数,再根据历年的产出Y、资本投入量K和劳动力投入量L的时间序列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回归,估计出A、α和β的值,由此即可估计技术进步水平A。
2.索罗余值法
美国经济学家索罗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以增长速度方程为模型的研究架构,用余值法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罗设定了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其中,Y表示产出量函数,K为资本投入量函数,L为劳动力投入量函数,A为技术进步水平函数,它们都是时间t的函数。对(2)式两端对t分别求导,并除以Y,可得:
其中,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α为索罗剩余。
索罗剩余α被认为是除了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外的其他全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这些要素起最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所以α常被用来作为衡量技术进步水平的指标,如果能够确定α和β,则技术进步率为:
二、实证分析
1.测度指标及数据来源
根据测度方法的选择,在测度河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需要对产出量、资金量和劳动量等经济指标做统一规定。本次测度将按以下口径进行:产出量Y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资本投入量K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劳动力投入量L使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
具体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河南卷)以及《河南统计年鉴》。1982年到2008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从业人员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河南卷)获得,2009、2010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从相应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获得。
需要指出的是,从统计资料汇编与年鉴上查找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为当年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它们仅具有名义价格的意义。名义价格是不能跨年比较的,但是本文需要对多年数据进行同一水平的相关比较。因此,考虑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剔除时间上带来的通货膨胀,从而实现将产出量Y和资本投入量K的名义值转换为实际值[2]。
表1 河南省1982-2011年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从业人数[3][4]
表2 河南省各要素回归系数及系数的显著水平表
2.弹性系数α和β值的估计
根据河南省1982年-2011年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全社会从业人员统计数据(表1),利用Eviews6软件,对C-D生产函数方程(式(1))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资本产出弹性α为0.405 567,从而劳动力产出弹性β为0.594 433。
3.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将α、β值带入式(5),得技术进步率
根据上式(6)与表1中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河南省1983到2011年技术进步、资本增长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A、EK和EL,如表3所示。
表3 1983-2011年河南技术进步、资本增长、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从资本、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的经济意义理解,从1983年到2011年,河南省每增加1%的固定资产投资,则带动河南经济增长0.405 567%;每增加1%的从业人员数量,则带动经济增长0.594 433%。从表3中可以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8.09%;劳动力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仅为13.92%,相对固定资产投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低近55个百分点。从1983年至2011年期间,河南省技术进步率的年平均值为3.47%,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99%,高于劳动力要素增长的贡献率,却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要素贡献率。
整体而言,1983年以来,资本积累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从表3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年份中,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小于50%,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于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小于资本等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河南省在这段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为粗放型模式。
4.分时段的平均贡献率分析
将1983年到2011年分为两个阶段,从技术进步、资本增长、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阶段性变化角度,分时段对河南省技术进步状况进行分析。两个时间段分别为:1983年-1995年,“九五”以前;1996年-2011年,“九五”以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如表4所示。
表4 1995年前、后分阶段各要素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
从1983年到1995年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75.02%,劳动力要素平均贡献率为17.03%,而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仅为7.95%。“九五”阶段开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有所攀升,达到了26.15%,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平均贡献率稍有下降。这个变化趋势,一方面,说明河南省在“九五”后加大了对技术进步的投入,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凸显出一个不争的事实:资金的大量投入仍是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三、结 论
河南省从9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升,但这种提升缓慢且波动性强,经济增长的最强大推动力仍是资本的投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在建设创新型河南、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5],特别是要提高经济投入中各种要素的科技含量。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作为经济投入,都有一个内在的“科技含量”提高问题:资金在投向上要向科技进步速度快、带动作用大的产品、产业倾斜;劳动力要提高现代科技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要注重层次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1]刘濛.河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6,(2).
[2]严鑫.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3]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侯晓博.河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1985-2007[J].经济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