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
2013-07-3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06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
高伟,张子齐,朱俊林,卢铃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06
目的探讨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移动式床边机对256例PICC置管术后病人进行仰卧胸部前后位摄片。结果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246例,导管反折于外周静脉内2例,导管在左锁骨下静脉内打折1例,导管进入右颈内静脉2例,导管进入右心房4例,导管末端显示不清1例。结论床边DR检查方便快捷,可获得高质量的PICC导管图像,可辅助临床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导管异位;B超引导置管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1]不断发展,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床边DR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影像立等可得等优势,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方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以其操作方便、静脉内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静脉置管操作不当或病人血管变异等情况会导致导管异位,因而临床在置管结束后需要有一项简便有效的方法来明确导管所在的位置,以便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本文通过对256例PICC置管术病人进行床边DR检查,探讨床边DR检查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PICC置管病人共256例,其中男151例,女105例,年龄37~84岁,病人主要来自肿瘤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和呼吸科。
1.2 设备
岛津R-20CA 100MA移动式X线机,美国CARESTREAM DRX-1(14X17inch)平板,图像显示与储存设备为THINKPAD笔记本电脑,床边DR摄片操作系统由北京柯欧锐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检查方法
病人取常规仰卧前后位摄片,焦片距为100 cm,中心线以胸骨体中点为中心垂直入射,摄片条件:电压60~65 kV,电流10~12.5 mAs, 必要时加拍侧位片或斜位片。
1.4 床边DR工作流程
在笔记本电脑内录入病人信息,打开DRX-1 DROC中的工作列表,选择并确定所要检查的病人,设定移动式X线机摄影条件,曝光并获取有效图像。摄片结束后打开DRX-1 DROC中的图像卡,根据临床的需要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处理好的图像,通过节点上传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2 结果
256例PICC置管术后病人经床边DR检查,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内246例;2例置管过程中术者感觉导管阻力较大,床边DR检查显示PICC导管末端位于外周静脉;导管在左锁骨下静脉内打折1例;导管进入右颈内静脉2例;导管末端位于右心房内4例;导管末端显示不清1例,经修改摄影条件加拍胸部斜位后显示清楚。
3 讨论
DR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与X射线放射技术相结合的X线摄影技术。床边DR的移动式平板探测器直接将X线通过电子转换为数字信号,没有中间环节,不存在光的散射,避免了电信号的丢失和噪声的增加[1],因而D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低对比度鉴别率,在影像对比上能更好地显示PICC导管。DR的实时成像技术,曝光3~5 s后即可成像,在置管过程中就可获得PICC导管位置的影像,为防止和及时调整导管异位提供影像学依据。一般PICC置管病人病情较重,在进行床边胸片检查时不能很好地配合,所摄取的胸片效果不佳,此时运用DR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原始图像进行窗宽和窗位的调整,同时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对图像进行感兴趣区的放大、边缘强化、黑白反转等处理,使得导管的位置,形态显示的更为清晰(图1)。检查结束后将经过处理好的PICC图像上传至院内的PACS系统内,做到放射科与临床共享,对导管的位置进行及时的判断。
图1 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内(局部放大,黑白反转处理)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便捷、导管保留时间长和并发症少的特点,适用于癌症化疗、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以及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患者[4]。由于PICC不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操作,PICC导管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体外测量计算,这种体外测量长度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常出现导管置入过浅或过深的情况(图2~3)。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可因为操作者的因素或患者的血管因素等造成导管异位(图4~5)。导管异位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等,当导管过深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甚至会损伤心壁、瓣膜。经统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5],我院此组病例发生率约为3.1%。目前多数医院置管结束后,让病人到放射科进行常规胸部X线摄片,明确导管位置,如发现导管异位再回病房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势必会引起病人二次痛苦或使病人对手术者产生不信任感,严重时可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如在手术后立刻进行床边DR摄片即可获得具有导管位置的影像,发现异位及时调整就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现我院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床边DR摄片。
图2 PICC 导管置入过浅,位于锁骨下静脉。
图3 PICC导管置入过深,位于右心房内。
图4 PICC导管异位,反折于腋静脉内。
图5 PICC导管异位,在锁骨下静脉内打折。
PICC置管术床边DR和B超的比较:
(1)B超引导的主要作用是评估血管条件,通过选择和定位获取更好的穿刺角度[6]。床边DR摄片的作用是及时发现导管异位,减少因导管异位而导致的并发症。
(2)B超对外周血管内的导管的显示较为清晰,但不能显示导管的全程,特别是对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不能及时定位[7-8],对一些在中心静脉内打折或导管尖端过深的病例无法进行判断。床边DR摄片可完全清晰、准确地显示导管,特别是细小的导管尖端,可通过影像后处理技术更好地进行显示。
(3)床边DR可将PICC的影像上传到院内PACS中共享,并打印成胶片保存,作为置管成功的依据。B超影像只能在术中动态观察。
总之,床边DR操作方便快捷,可立即获得具有PICC导管的影像学图像,对临床判断导管位置、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有确切的实用价值。
[1] 李月卿.医学影像成像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6-221.
[2] 郝美秀.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职业与健康,2006,(4):304-306.
[3] 张文静,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 2011,26(8):103-104.
[4] 张彦,刘兵.40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5):907-908.
[5] 闻曲,鲁汉英,鲍利红.PICC置管误入腋静脉调整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9,24(1):56-57.
[6] 吴宏,丁文彬,张忠新.彩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3-64.
[7] 鲍爱琴,闻曲,刘为红.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0,25(1):57-58.
[8] 谢潇,刘艳萍,王中,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ICC的方法与价值探讨[J].上海医学影像,2010,(3):193-195.
Application of Bedside DR in PICC
GAO Wei, ZHANG Zi-qi, ZHU Jun-lin, LU Ling-qu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Nan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6,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edside DR (Digital Radiography) in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MethodsBedside digital radiography was applied to obtain chest images from 256 patients who undergone PICC.ResultsAmong 256 cases, there were 246 of catheter terminals located in superior vena cava, 2 of catheters invaginated in the peripheral vein, 1 folded in the left subclavian vein, 2 extended into th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4 extended into the right atrium and 1 of catheter terminal shown unclearly.ConclusionThrough application of bedside digital radiography, high-quality PICC images could be obtained in a convenient and fast way, which helped clinicians correct the catheter position promptly so as to enhance the success rate of PICC.
bedside digital radiograph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atheter dislocation; catheter positio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B-mode ultrasound
R814.4;R472
B
10.3969/j.issn.1674-1633.2013.09.064
1674-1633(2013)09-0162-02
2013-03-11
作者邮箱:gao1974@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