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研究
2013-07-30闫利雅
闫利雅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社会经济处在平稳发展阶段,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6 588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39 081.59亿元[1]。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从5.9%降至5.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在数据上也有较明显表现,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51.3%降至2009年的45.7%,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则由42.8%升至49.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起到了预期的效果,经济社会发展向着第三产业转移。随着产业的转移与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与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十一五”广东省的社会经济产业背景出发,分析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珠三角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结合调查分析珠三角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具体素质要求,进而探讨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十一五”期间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珠三角加大优化产业结构,在2008年5月政府着力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珠三角出现了企业倒闭高潮。据官方报道,全省20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 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 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2]。关闭企业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经营管理不善、资金断裂等因素造成。
2008年,与“双转移”同步进行是“三旧”改造。“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开展部省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主要是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实现与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同时的环境再造。佛山市1 506创意城、祖庙东华里、禅城石头村和东莞市文化艺术博物馆等新文化产业的出现,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转型是必然的,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更是催化剂,它直接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在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44%,10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最高增至50.3%[1]。说明作为珠三角支柱的第二产业已经处在生命周期的夕阳阶段,由于土地资源限制、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某些高耗能企业发展空间受限,需要转移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力资源成本低的区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早在1980年,美国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64.1%,英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55.2%,日本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54.4%[3-5]。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65%以上。珠三角产业经济也会遵循这样的经济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体上会经历物质流主导阶段、资金流主导阶段和人才流主导阶段。部分珠三角城市开始进入人才流主导阶段。也就意味着以创新和高附加值的新企业进入重点扶植和全面发展阶段。
1.1 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 366家(分布不均衡,珠三角地区就占了9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 000亿元,增长14.7%。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6家,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9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420家;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9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69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105项。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296个,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215个[6]。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政策扶植的、以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开发等高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型企业。这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创新型和科技型人才类型之中,生产和制造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
1.2 珠三角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7],未来12年的发展目标:首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第二是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向创新型区域发展;第三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1)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等。2)新型现代工业,重点放在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高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4)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例如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5)现代农业。
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与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结构性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人才需求质量的提升推动了珠三角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都意识到高职院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素质提升中的作用,纷纷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增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做教育“后勤部长”[8]的宣言,和“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25%以上”的具体目标,政府对教育财政的承诺和实际投入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各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期间也纷纷抢占教育投资高地,如深圳市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投资16亿改善办学条件,东莞市首期投资11亿成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市也投资10亿创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社会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社会对优质教育和文化资源的需求随着增长,并且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2 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2.1 人才需求的变化
珠三角产业转型要成功实现,还是要依靠人力资本的开发,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高新科技、文化艺术领域高附加值产业的增长,人的智慧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成分逐步增加,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创新创意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科技信息发展快速,学习的速度和知识淘汰的速度相对缓慢很多,学习成了现代人成长、企业发展抵抗知识半衰期缩短的最佳武器。珠三角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1)人才需求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
产业经济对人才需求呈现一种金字塔型结构,顶端是少数创新型人才,中间是科技型人才,底部是技能型人才。在外放型经济阶段,处在底部的制造类产业工人需求量比较大,创新型人才需求量最少,科技型人才数量适中。技能型人才又包含高级技能人才和普通技术人才(经过简单的操作培训就能够进行生产的人)。在集约型经济阶段,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和附加值,就会根据微笑曲线调整产业结构,制作和生产也将采取更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对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金字塔结构将向着梯形方向发展(图1)。
图1 人才结构的变化
这种人才需求结构的升级,必然对各种类型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结构和应用技术能力。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助推器,关键在于对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文化素质方面的再造。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加大了对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并联合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例如教育部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为了提升科技型人才培养质量;珠三角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经费的投入,就是为了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人才需求质量构成发生变化。
产业转移与升级,使得企业的文化品味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在对创新和品质卓越的追求过程中,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许多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都包含着浓厚的社会责任心和对社会伦理的尊重。许多企业文化中都融入了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等精神。在这种精神文化影响之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唯才是举”到“德艺双馨”的层面。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主导的时代,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和社会伦理问题,造成现代人的压力与都市孤独症,人的工具性价值得到很好的彰显,可人的精神和人性价值却被忽视。因此,转型之后的企业结构更加合理,人的价值更多通过文化之间的影响力。未来无论是企业文化的构建还是社会文化的重构,社会伦理都将是重要的层面。以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吸引有同样价值观的技术精英是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
3)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企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评价与考核也显示多元化的指标,对特殊人才和高起点的符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加。简单说就是对人才的个体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专业人才的专业性程度要求更高,对人才在职业群中的能力转型也要求更高。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思想、精神和能力的释放起激励和鼓励作用,对人才的培育、人才的学习与成长关注更多。一方面表现对人才的选择性上,更加精简,强调团队人才的优势互补,注重对团队领导者的领导力的培养与考评。
4)人才需求的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经验与学历互补化。
在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企业对人才招聘的年龄要求趋向年轻化、重视开拓和创新精神强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人才的学历和出身院校有较高的要求,而一般性技术人才则要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之间,能够形成一种互补性的关系。这也是符合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形成的规律。教育与培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经验的积累都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只要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程度,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学习和总结,也能够弥补未受高等教育的部分缺陷,在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当今企业对员工学习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原因。
2.2 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2011年12月,笔者依据美国劳工部“获得必须技能委员会(SCANS)”报告的职场核心技能编制了“基于雇主需求的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调查问卷”,对200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63份,回收率为81.5%,有效问卷142份,有效率为87.1%。问卷涉及三方面主要内容:第一,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单位性质、企业规模、行业领域和营业情况;第二,企业岗位对48项能力的需求程度选择;第三,对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需求建议。笔者所选择的单位是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单位,调查对象为企业人事部门的招聘人员。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调查单位的性质来看,民营企业(20.42%)和私营企业(52.82%)居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较少。从调查单位的行业领域来看,行业领域相当广泛,除了传统的农业、教育、文化、科技与卫生等行业领域单位非常少,而工业和建筑(16.9%),批发、零售业(16.9%),制造业 (9.6%),其他现代服务业(23.4%)。从调查单位的企业规模来看,101~300人规模的企业数量最多(37.32%),其次是1 001人以上规模的企业(19.72%),100人以下的企业也占相当比例(15.49%)。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有一定的数量。从营业情况来看,营业额在1 000万以上的企业占49.3%,其次是营业额在201万~500万之间的企业占20.42%,从营业额来看,招聘高职学生的企业归属在中小企业范围内。
2.2.1 职业道德方面
很多企业为了增加吸引力,把本专科应届生作为后备干部招聘,对他们的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最高,对人际关系要求次之,专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在个人品格(personal qualities)层面的需求上,对“责任心”问题上,71.83%的受访者选择较高以上的需求程度,选择最高程度需求的企业占44.37%;在“自尊”问题上,72.86%的被调查者选择较高以上的需求程度,选择最高程度需求的企业占42.25%;在“合群”方面77.46%的被调查者选择较高以上的需求程度,选择最高程度需求的企业占52.11%;在“自我管理”方面76.76%的被调查者选择较高以上的需求程度,选择最高程度需求的企业占40.85%;在“诚信正直”方面79.58%的被调查者选择较高以上的需求程度,选择最高程度需求的企业占55.6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化理念的普及,很多企业对心理素质和抗压力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企业在管理中也更加柔性管理措施,尤其是对80后和90后员工的管理,呈现出民主和自由程度更高,更注重个性的管理理念。2010年富士康公司连续跳楼事件对许多企业都是一种警示,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管理措施也不断创新,把“人”提高到一定的位置,不与机器相提并论。
2.2.2 人才素质方面
因为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一般会分成德智体美劳五部分内容,而进行五方面的训练与考核。调研发现,学校教育的话语系统和企业对人才的考核话语系统不能对接。譬如高校更注重学生个体全部生活的管理和思想、智慧等各种内生性素质的培育与考核。企业更注重个体在工作场合的品行、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的外显性特征,不具有学校教育的鼓励性、隐性宽容性,对员工的私德不关注。企业人际关系在同事平等性基础上存在着严格的等级性、互利性和竞争性,人际的复杂性要求员工在专业能力表现之外的公德行为,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隐性法则,这种高度的复杂性和学校德育的单一性形成鲜明对比,这是高校毕业生需要领悟的内容。企业比较重视的素质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就业心态方面的建议最多,核心词汇聚焦在“务实”“健康”“从基层做起”“积极向上”“虚心学习”“端正”“良好”和“适应”。具体来讲,有建议“愿意从基层、具体事情做起,能接受一些限制,愿意改善自己的状况”,有建议“以务实的心态,一切从‘零’开始,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充实自己,经验技巧是最大的财富”,有建议“毕业生应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能接受从低做起,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求职者求职难的局面”。第二,学习能力的建议也相当多,有建议“在学校多学习一些专业外的知识”,有建议“具备很好的学习意识,能够有良好的坚持能力”,有建议“学习能力提高;能吃苦耐劳”。第三,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经验,有建议“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培训,多举办社会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建议“多些实践经验,尽量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有建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有建议“毕业生可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自信心,放胆尝试,及加强心理的承受力”,有建议“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有建议“加强劳动实操能力”。第四,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方向”、“先了解自身的整体素质,多吸取经验,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如果想发展,不要一味要求固定底薪,应多挑战销售工作,这样成长才够快”、“对未来发展计划需要更明确”。第五,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第六,对新事物的接受要快速适应,熟悉电脑操作。第七,有创造性思维并总结出来。第八,对毕业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如“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着重源于其自我的语言、行动、举止、与人沟通,对爱好语言、营销、管理能力为上,综合素质包括社交能力、外表形象等各种包装等”。再如“首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心态,继而虚心学习,懂得尊重别人,在交往中注意礼貌,当然,在校园里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工作能运用得上,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创新”。
调研发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学习能力,包括信息搜集应用能力和观察判断能力,不仅包括阅读书籍知识,还包括社会观察学习和模仿实践学习能力;第二,对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考核通过工作中的细节体现;第三,对思维的逻辑性、应用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提高,但并不是必备条件,而是多项能力的组合而不是必须全部具备这些素质。珠三角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具体素质要求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总量则减少或者保持不变,这就倒逼着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向着科技型人才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和学习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转化将会变成现实。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向着更高层级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硕士教育也将更加繁荣以满足不同人才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未来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多层级发展是必然趋势。
3 高职教育的应对建议
珠三角高职院校在满足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变化方面的道路还很长。为解决目前最突出的人才需求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通过与企业界的深度合作,与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努力,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上进一步推进。
3.1 建设开放型高职院校
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迈入开放型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开放型高职院校。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讲,院校的开放程度不够,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思想方面,对社会的开放度不够。开放型高职院校是知识、技能、人才和资源能够与社会各个领域自由流动,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才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社会服务体。简单说就是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师生的技术知识能够快速实现转化,企业的最新技术与产品能够进入学生课堂。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其他机构间距离拉近,甚至很多事务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时,与企业的对接才能趋近“零距离”。企业和学校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并产生相互影响力,而不是“各自独白”,面对人才的结构性失调互相推卸责任。
3.2 构建与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相匹配的专业与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课程,专业事实上也是课程的有机组合。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开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甚至超前的课程。尤其是加强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遭遇的最大问题还是高质量的师资缺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是需要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教师,来自企业、行业能够指导实践课程的教师。从整体上来看,珠三角高校的很多教师还是从本科院校到高职院校,或者研究生毕业就直接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要通力合合作,通过多次的商讨和多方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只是学习的线索,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才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是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一种对话活动,是一种智慧与技能共进的活动,不是照本宣科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加强改革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的建设,并且按照产业转移升级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就能够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所保证,满足人才变化的需求。
3.3 在学生培养方面提供更加重视理想、信念和“正能量”的作用
从调查过程来看,无论是访谈还是问卷调查的结果都显示,企业界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才精神品格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相当多。这一方面是社会价值多元化对人们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就对高职道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3年的高职教育未必能够纠正很多人的道德认知,但是至少在理想、信念、道德认知和社会精神的“正能量”方面进行一次纠正和强化。学生的成长实际上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过程,很多成长的痛苦都是学校需要理解并给予正向引导的。越接近社会,幼时的梦想越遥远,理想和信念则显得更加沉重。经济社会转型带给人们物质繁荣的前景,也给人们很多精神上的压力和重担,人要不断地经历各种思想转变,抛弃各种旧思想和旧习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心理更脆弱,更需要关怀和呵护。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就业心态等各个方面都要积极引导,并营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
[1]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2-24)[2012-10-16].http://www.gd.gov.cn/govpub/tjsj/tjgb/ndtjgb/201002/t20100224_114449.htm.
[2]广东公布官方数据:今年1-9月企业关闭7148家[EB/OL].(2008-11-17)[2012-10-16].http://www.chinanews.com/cj/gncj/news/2008/11-17/1451372.
[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08-04-28)[2012-10-16].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8/200804/t20080428_61006.htm.
[7]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EB/OL].(2009-01-08)[2012-10-16].http://www.china.com.cn/news/2009-01/08/content_17074210.htm.
[8]广东书记省长带头做好教育“后勤部长”[N].南方日报,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