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探究中“问题”的创设

2013-07-29周礼琴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探究问题

周礼琴

摘要: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极为有利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刨设;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多,随便地提出问题也不困难,但要提出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却很不容易.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基本方法有.

1.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例如,学习“惯性”时,学生观察到扔出去的石块会向前飞出去,于是引起了问题情境;扔出去的石块会向前飞,是力的作用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学习“分子运动”时,让学生比较如下现象:香飘万里,墙壁和煤接触发黑,墨水在吸墨纸上散开,……是什么引起这些现象?

2.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声音的发生”时,拿一个发声的音叉靠近一个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的发生与这一现象有什么关系?这其中就出现了问题情境.

3.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让他们了解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

例如,学生已拥有这样的知识概念,钢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7~8倍,按阿基米德定律,任何不含气孔的钢体定会沉入水底.但当钢质剃须刀片或网针都浮在水面上,钢为何不沉底?产生了矛盾冲突.于是便引起了问题情境.

4.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首先做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水不导电,干盐不导电,而自来水导电.于是学生提出假想:溶液是导体.可是当做溶液实验时,发现糖溶液并不导电!于是产生了问题情境.

5.给学生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科学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引用了如下一段报道:一位西伯利亚摄影师拍下了一张天空中有二个太阳同时发光的照片,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产生了问题情境.

6.有时教学科目的材料在训练技巧、复习已学知识等场合中无法保证造成问题情境.这时就应当利用其他科目中那些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或资料,以便创设问题情境.

二、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但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

1.抓住学习目标,把握问题的焦点 在把握问题之前,必须先认识问题.同一班内的学生,其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故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导入同一方向,尽可能不要偏离原来计划好的问题.

例如,在研究小灯泡功率实验时,当学生学习电流和电压后,就想知道电灯的亮暗和电流、电压有什么关系,如此产生预期之外的问题时,就须依靠教师才能把问题导入同一方向的主题,同时要学生思考,认识问题的本质.

2.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认识问题的欲望 学生到底在何种情形下才能认识问题呢?当学生面对新的对象时,首先浮现他脑中的一定是旧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这些旧知识和经验相同时,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了.

例如,A、B两位学生,A过去已学过声音的传导原理,而B则没有.当A、B第一次把音叉靠近水面时,水面产生波动,此时A便想到旧有的经验,并对这现象做如下的解释:音仪振动传到空气中,然后再传到水中.而B就无法产生此推理,纵使想得头痛,也无法悟出原因,于是就产生寻求了解的欲望.所以,发现矛盾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来源.

布鲁纳认为问题的特性是“利用惊奇,发生疑惑,提供很多不确定的答案;以及遭遇困难,提示矛盾存在”.根据布鲁纳的理论,当学生处于产生问题的阶段时,心中想的就是这些不确定知识经验,同时他们也会产生知识不协调的疑惑,心理失去平衡,情绪不安、紧张,这种不确定的知识经验,更促进组织正确知识的欲望,引发学习动机.所以,要让学生认识问题,最好就是使学生在推理中感到矛盾,如果他们毫不感到矛盾,则教师就须特别加以指导,直到学生能够发现矛盾为止.

3.把握好问题情境的难点 问题产生后,就可从旧有的概念、经验中选择相类似的结构,或借助记忆中的事物,逐渐连接相关的部分,作为探究答案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若太难,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还是会被迫放弃这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所以,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要“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对于学生既新颖又有兴趣,能去解决问题,也便于新旧认知结构的转变.

4.引导全部学生发现问题.一个班的学生,有反应敏捷者,也有迟钝者,其思考力的深浅也有程度上的不同,理解力也有差异.把部分学生的发言,当成是全班学生共同的意见,这是个很大的误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会自以为学生都已经明白了”,“学生可能都这么想”而自鸣得意,那则大错特错.因此,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易下结论,切不可因少部分学生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余的大多数学生.相反,要有较长的时间,供他们思考,以达融会贯通.

总之,问题的创设要把握好这么几点:优化问题,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题在难易适中处;注意对象,问题在学生需要处;运用机智,问题在情况变化处.

5.“问题”创设的评价

当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创设和解决,可以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这对于他们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及对他们的生活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积满.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考试与评价 ,2012(4).

[2]苗玉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5).

[3]王立旺.物理探究问题的来源.新课程,2007(7).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215300)]

猜你喜欢

探究问题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