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多给学生思索与思考的空间
2013-07-29朱兆媚
朱兆媚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在课堂中就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反之,就会终结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索;空间;学生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克服这一不良现象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在提问中给学生思索与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好课堂提问尤为重要,这有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如果是一些选择性的提问,就会让学生禁锢在给定答案中去判断。例如,在课堂中经常听到:对不对?是不是?这些简单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回答时,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作出应答。这些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就应减少或避免。换一种问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学生的一次计算板演,让学生判断对错时问“对不对”,就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如果换成“他做的与你的一样吗”,这样有了比较,学生就会去观察、去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精心地去设计每一个问题。提问方式上尽量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提问的节奏上尽量做到穷追不舍。这样的提问,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他们要去想,要去思索,才能找出答案,在提问中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探究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活动,就应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其去思考、去思索,而不是简单的合作,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所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就是测量所给定圆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如果在活动中教师告诉学生先干什么(测量周长与直径),再干什么(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比值),最后干什么(观察这个比值,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周率),这样的探究性活动就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活动,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三、在应用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在给定的数学信息中,就要让学生去观察、去思索,然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教师的包办代替。设计练习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运用,通过思索、思考,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搞题海战术,不机械训练,不重复练习。例如,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测量学校操场跑道周长及面积的活动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能直接给予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思索,找出最佳方法。因此,在设计应用练习时,教师就要充分的考虑,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常的数学课堂中,多给学生思索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从而学会思考,这对他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