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英语教学
2013-07-29宋洪娟
宋洪娟
摘 要:小学生也就是学龄初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学龄初期即小学生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这个时候起,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第二个特点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生的第三个特点是: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关键词:感知记忆;教学方法;直观教具
一、小学生的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个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地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二、符合小学生感知记忆特点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1.实物教学法
小学英语中的许多单词是表示事物的,巧用实物,小学生可将单词与实物建立直接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运用不同的方式识别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用语言介绍识别的时间为2.8秒,展示实物识别的时间为0.4秒。(国际学术期刊 《公共科学图书·综合》)由此可见,展示实物能缩短感知时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义变得更简易、快捷。
在教学颜色时,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红旗的颜色让学生感知red,用黑板的颜色让学生感知black,用课桌的颜色让学生感知yellow,用围墙的颜色让学生感知green,用窗帘的颜色让学生感
知blue,实物教学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避免了机械记忆的枯燥
乏味。
实物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它主要探讨视觉早期加工的问题,因此可看其为一种知觉理论或模式识别的理论。由特雷斯曼、赛克斯和盖拉德(Treisman,Sykes & Gelade)1980年提出。见下图:
Treisman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
此时人几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帮助人们对周围环境进行指向性的搜索。视觉系统从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Treiasman假定,视觉早期阶段只能检测独立的特征,包括颜色、尺寸、方向、反差、倾斜性、曲率和線段端点等,还可能包括运动和距离的远近差别。这些特征处于自由漂浮状态(free-floating state)(不受所属客体的约束,其位置在主观上是不确定的)。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的编码,这些个别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图(feature map)。
(2)特征整合阶段(物体知觉阶段)
知觉系统把彼此分开的特征(特征表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对某一物体的表征。此阶段,要求对特征进行定位,即确定特征的边界位置在哪里。这是叫位置地图(map of locations)。处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原始的、彼此分开的特征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物体。这一系列加工过程较前者要慢一些。由于需要努力,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就会将刺激的特征不恰当地结合,造成错觉现象。
2.身势体态教学法
身势体态是教师用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向学生传达信息、描摹事物,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使之更加明确有力,在教学football,basketball,table-tennis时,我以手势动作来传达言语信息,学生很乐意接受,并跟着一起做动作,英文单词就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瞬间英语课堂就进入高潮。身势体态以其暗示性,有利于组织教学,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备受学生的青睐,从而成为一种很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
身势体态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是贯彻小学英语的基本原则和途径之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证。而直观教具主要是用于课堂教学的视觉材料,它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他们形成新概念、掌握规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直观教具还能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改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09.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