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2013-07-27李自勇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分层差异目标

李自勇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1 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教学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储备。近年来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大都认为数学难学。高职数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结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

1.1 现阶段高职学生结构分析

由于近年来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结构较为复杂。以我院为例,同一专业班级既有普通高中理科生,也有文科生,还有“三校生”,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有较大差异,即使都是同类生,其入学的数学基础也各不相同。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历届学生普通高中文、理、三职生各占比例约为3∶2∶1;学生数学入学平均成绩整体较低,而且逐年在下降。

1.2 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探析

通过调研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发现,常规按专业自然组教学分班,若不考虑学生间的差异,就会使得差生得不到照顾,而一些素质好的学生又得不到进步,也就是所谓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这使同班教学开展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概括、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特点,只有数学教学适应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才能使学生不畏学数学,从而乐学、好学。

2 高职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分层次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分层组班,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整体提高。

2.1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差异教学论。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愿望等都是有差别的,分层教学就是首先要承认这些差别,再因材施教。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说是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他认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它是一个尚处于形成期的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目前,“最近发展区”及相关理论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利用,并逐渐产生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该说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新型教育教学观。

早在古代社会,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在我国现代教育界,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就提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结构和个性发展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能够主动地得到发展。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法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

2.2 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应用性”、“实用性”为主。数学在高职教育中“必需、够用”即可,无应试约束,故可将学生分层要求来开展数学教学,也符合高职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提倡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将课程大纲要求的内容建构组合成一些模块,故教师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要求进行模块选择,组合教学内容。数学模块化课程为数学内容的分层提供了保障。而高职实行的“弹性学分制”承认学生基础和知识的差异,正视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对学业的评价也不按统一标准“一刀切”。

高职“模块化课程”与“弹性学分制”二者有机结合,可以解决数学分层教学后的教学安排、管理等问题,有利于分层教学的组织实施。

3 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验

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是我院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实验的调研准备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对我院2010级现代制造系308名学生开展实验。

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对我院2011级1215名学生开展实验。

本次分层次教学实验过程设计为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5个环节。

3.1 学生分层

本次实验中,学生按基础差异分层,具体方式是:将2010级现代制造系各专业班级学生根据第一学期数学成绩,并参考入学时高考数学成绩,按专业分成3个层次班,行政管理班不变,教学实施分层走班模式。2011级学生在进校初按高考文、理、三职生及高考入学成绩直接编班分层,仍为3个层次班。

3.2 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同时,针对差异,对其分类要求,对高等数学教学目标也分为A、B、C3个层次,在不低于大纲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订数学课程分层,选择教学模块。其中,第三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A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一层次的最低要求是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能力,具备数学基本素养,重视动手能力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第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B层次的教学目标。B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A层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C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B层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意一些学生的继续教育愿望,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的培养。

3.3 分层施教

首先,在教师安排上,有意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第三层次的学生授课,尽量消除“学困生层次”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其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施教。

3.4 分层测评

学业评价时依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行分层考核,以确保各类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随时随地在鼓励中学习数学,愉快地学习数学,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与惧怕心理,整体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

3.5 反馈矫正

在分层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分阶段总结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合理利用各种反馈信息,改进实验的各个环节。分层后,教师应及时把不同层次信息传达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接收信息后产生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做出指导。

4 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实验的效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教学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见表1、表2)。

表2 2011级学生实验前后数学教学效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后,2010级现代制造系学生数学及格率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喜欢上数学课和有信心学好数学的学生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15.3与10.8个百分点;认为数学难学和头疼做数学作业的学生较实验前分别下降了18.4与1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分层次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效果显著,且达到了“整体提高”的预期教学目标。

从表2可以看出,第二阶段实验效果更加鲜明。调查表明,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适应学生现状,是提高现阶段数学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5 高职分层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反映,分层次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分在“差生组”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教师认为他差而产生自卑感和压抑感,出现逆反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失去进取心;而分在“优生组”的学生有可能产生优越感,从而造成自满情绪。所以,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经常关注学生,避免出现这两方面的倾向,并做好预防工作。

分层次教学不仅要解决差生问题,也要加强对优生的培养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任意降低要求,要为优生今后接受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当然,分层次教学还要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与结构的问题,以及对学生分层实施动态管理的问题等,实施分层次教学更要有学校的支持和教学管理的配合。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分层差异目标
相似与差异
有趣的分层现象
找句子差异
雨林的分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有趣的分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