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及教育研究进展

2013-07-27黄雪莹潘卫英陈海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健康心理

黄雪莹,潘卫英,陈海英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080)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不同类型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国际化词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突出。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在国外较早就有研究。欧美国家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文献中有大量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衡量指标、弱势群体人员的构成、类型分析、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环境、社会救助等方面[1]。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的时间并不长。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术语,也是“弱势群体”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这表明弱势群体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贫困、文化素质低等方面原因,其子女存在着教育机会严重失衡的现象,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较普通家庭子女多[2]。因此,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及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概念界定

1.1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弱势群体也称“社会脆弱群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其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有很多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大致可以分为3类。

一是贫困群体论。郑杭生[3]等提出:“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群体。

二是竞争弱者论。陈成文[4]提出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万鄂湘[5]等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公平竞争的法规和政策,也会有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受其本身各类条件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是综合特征论。李学林[6]认为:“弱势群体就是由于能力或机会都处于劣势地位而只能较少地占有社会资源的人群共同体”。张敏杰[1]认为,弱势群体应该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是社会福利的接受对象”。

1.2 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

一般学界把社会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7]。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生理性的原因而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有所依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和容易被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活困难,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者等。也有学者在“生理性社会弱者”、“社会性社会弱者”之外,补充了“自然性社会弱者”,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自然灾害的灾民[4]。

2 研究成果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及教育问题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 心理研究方面

2.1.1 研究方法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范围遍及贫困农村和普通城镇。对象主要包括了小学、中学、技工中职学校和大学等的学生。采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文献分析法等。

如蒋玉芝、吴携春[2]以长沙市稻田中学、树木岭中学、37中等学校的在校初中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问卷法、访谈法及文献分析等方法,以艾森克个性测验儿童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并利用WJZ2000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录入和统计处理,研究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点。而庄坚[8]对上海市真光中心学生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人际交往、心中最大的困扰、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胡进[9]参照儿童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内容,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选定育英小学三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为施测对象,调查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可能存在着的心理问题。而高署琴等[10]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5月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RC)》,还有华南师范大学李智能编制的《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分别对民工学校初一与初二学生共100人及温州普通初中初一与初二共106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综合为以下几点情况:(1)采用问卷调查法所得结果比较客观。(2)选取的问卷量表应根据研究需要而定。若研究对象的年龄不同,小学生可采用艾森克个性测验儿童问卷等,中学生可采用《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等;若研究心理综合症状时,可采用SCL-90,而研究针对预测的某些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等,可采用相应的量表例如儿童孤独量表等进行测量。(3)现普遍使用的量表编写年份都较早,可能存在滞后性,若能有针对性的新量表研发将会对相关研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样本的来源如果只有一所学校没有太大的代表性,笔者认为应在相应的学校中选取3所或3所以上学校的学生进行研究。(5)样本的数量也不可过少,笔者认为总样本量至少应有500人或以上。(6)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统计和处理可以使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如SPSS等。

2.1.2 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特殊身份、特殊处境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人际交往困难、问题行为多、厌学、孤独、焦虑等。

胡轶群[11]认为由于弱势群体子女的思维方式、行为和非弱势群体子女有很大的差别,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卑和无望感、人际交往困难、问题行为较多。而王建祖[12]认为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存在强烈自卑感;人际交往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强烈的不公平感;明显的不安全感4个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李晓东[13]表明,据福建省农调队的调查,“留守儿童”有1/3学习成绩不好,56%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来自福建省一些派出所的数据显示,因打架、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是“留守儿童”。郭嫒英[14]研究技工学校的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认为这个群体中的学生既有一般贫困生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如自卑、冷漠、内心敏感、脆弱、孤僻、不交往、焦虑、多疑等。还有其他特殊点,如外表高傲、极度挑剔、不包容、更不宽容等。

2.2 对策方法方面

对于如何提高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方法。

李艳红[15]等认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困难、家庭文化水平低以及认识上的偏差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改善经济状况,保障社会权利;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第三,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预防救助工作。邓美英[16]认为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并不能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的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是全社会的责任。颜玉[17]等从弱势群体子女和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内涵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内涵、弱势群体子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异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及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等6方面进行研究。为今后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策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卢伟[18]认为生活压力、同伴关系和父母教育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给予弱势群体青少年心灵关怀比物质援助更重要。钟万莲[19]认为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应承认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方能构建和谐教育风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综合专家学者提出的对策方法主要分3个方面:(1)社会方面,要关注、重视、关怀;(2)家庭方面,家长要关心、加强教育;(3)学校方面,要因材施教、加强教育引导,尤其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3 不足之处

笔者以“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主题,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自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共10年间的研究情况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表2。

表1 我国近10年社会弱势群体研究内容统计

表2 我国近10年社会弱势群体在教育方面的研究对象统计

笔者分析后认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第一,对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偏少,存在较大的研究缺口,应加强相关的研究。

第二,在已有的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和教育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问题,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中职学生这方面的研究严重缺失。

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者研究指出,很多社会弱势群体即使是仅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所需交纳的学杂费已使他们难以承受。到了高中、大学阶段他们就更不得不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地为子女筹措学费,“教育致贫”是很多贫困家庭的现实情况。文献表明,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或以下[20]。

反观职业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剧烈的转型,企业也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转变,需要大批的一线技术性劳动者。而承担培养一线劳动者这个重任的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这类学校的长期教育或者短期培训,劳动者就能获得相应的操作技能,走上相应的初、中级技术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更可以让他们尽快进入社会实习和工作,可以提早为家庭经济出一份力。同时,国家对贫困中职生有免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或其他补助等的政策。另外中职学生也可以通过成人高考继续深造。

综上原因,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弱势群体子女都会选择中职学校就读。所以研究中职阶段的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是很必要的,笔者认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蒋玉芝,吴携春.试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30-32.

[3]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5]万鄂湘.社会弱者权利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6]李学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思斌.关注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之一)——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班干部论坛,2002(3):19-22.

[8]庄坚.初探对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的指导[J].上海教育科研,2003(6):60-61.

[9]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2-53.

[10]高署琴,林崇光,宫本宏,等.民工学校与普通学校初中生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C].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会会议论文汇编,2006.

[11]胡轶群.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文教资料,2007(22):174-175.

[12]王建祖.浅谈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0(2):112.

[13]李晓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建立资助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4]郭嫒英.重点中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J].学周刊,2010(8):62-64.

[15]李艳红,魏亦军,高智军.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对策——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2):29-31.

[16]邓美英,陶风华.人文关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要过的坎[J].农业考古,2008(6):300-302.

[17]颜玉,薛勇,王晶宇,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132-134.

[18]卢伟.武汉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学习与实践,2008(10):162-168.

[19]钟万莲.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师道,2009(8):47-48.

[20]戴煜.社会公正视野中的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