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流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2013-07-27谭小燕陈羽保
谭小燕,陈羽保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护士要充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与护理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非语言交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护理的工作效率,非语言交流教学是护理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部分。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接受和掌握非语言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故非语言交流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尝试运用改进非语言交流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非语言沟通能力。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我院2010级三年制大专护生108人,均为女性,年龄16~20岁,平均18岁。
对照组:我院2009级大专护生98人,均为女性,年龄16~20岁,平均18岁。
1.2 方法
本研究将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客观评价与对学生满意程度主观评价的两部分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即以学生的学科考核成绩与高年级同学历的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并对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2.1 实验性教学 实验性教学以人际沟通课程为主,配合护理心理学、基础护理学,在3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中融入非语言交流沟通的教学及训练。
(1)课堂讲授:有关人际沟通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以及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等内容大多应用讲授法。其中有些原理对于尚未走上社会的护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如几种人际沟通的心理效应、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等。我们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讲解法,运用日常生活中和护理实践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些理论的含义。使护生感到这些人际关系的原理就在自己身边,学了就能用。
(2)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将护生分到多个模拟病房(实训室),创设许多临床护理工作常出现的情境,让护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使其身临其境地训练沟通技巧,如注射疗法[1]。
(3)情境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具体生动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我追求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它是锻炼护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2]。
(4)模拟演练:除了开设专门课程进行讲授外,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训练。如常用注射法的实验、鼻饲法的实验。
(5)临床锻炼:在见习期间,通过教学查房、健康评估、卫生宣教、导诊等方式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如在医院门诊见习时,安排护生进行导诊,在导诊中引导护生体会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触摸、身体姿势、手势等内容的实际运用。
1.2.2 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非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学环境、学生参与、情景设计、角色扮演、见习效果、自觉沟通能力的提高10个方面。经检验,效度指数CVI=0.76,信度r=0.78。说明本调查问卷能够较客观地收集资料,达到研究目的。
1.2.3 成绩考核 试卷试题来源为我院学科统一题库,为本专业学生课程结束测试教学效果所使用,其结果客观、真实。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统一的科目考核,并从教务科抽调去年同期考核成绩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
1.2.4 问卷调查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组追加进行)。采用无记名自行填写方式展开调查,研究者先向研究对象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完成问卷所需的时间,发放问卷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收回。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考核成绩进行秩和检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
实验组考核成绩中位数(M)为93.16,四分位数间距(Q)为7.83;对照组考核成绩中位数(M)为88.97,四分位数间距(Q)为14.15。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2.2 问卷调查(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比较
3 分析与讨论
非语言交流是借助于非语言符号,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3]。其方式有面部表情、目光、姿势、手势、站姿、坐姿、沟通双方的空间距离、辅助语言、停顿与沉默以及类语言,如呻吟、叹息及叫喊等。在护患沟通过程中,非语言行为给双方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现今的护生尽管大多学习了人际沟通知识,但在临床护理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偏差。我校护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大部分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入学前接触的社会关系简单,人际交往能力薄弱,最突出的问题是非语言交流缺乏。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以护生为主体的促发能力型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4]。
3.1 考核成绩分析
本研究对实验组2010级高护专业108人进行学科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同专业2009级学生98人的学科考核成绩进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考核成绩有显著提高,可以认为本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对非语言沟通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3.2 满意度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教师非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情景设计、角色扮演、自觉沟通能力的提高等7个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护生对传统教学方法满意度较低,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护生非语言交流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低,培养模式较模糊,未能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素质同等重要的培养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始终是主角,他的思想、学识、举止作为一种权威主宰着课堂,他是灌输知识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5],从而致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单一。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思路的拓宽及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后,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表达能力处于辅助地位,从未强调、不被重视,容易被学生忽略。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肤浅地模仿,不能恰到好处地体验及应用沟通的理论。传统教学的实验操作面对的都是模型,当学生模拟与患者(模型)沟通时,因为很多时候缺乏真实感而无法沟通,只能机械执行、简单照搬教师的课堂用语和教学录像上的语言,更不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做到因人因事恰如其分,使得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临床上的表现与工作要求相去甚远[6]。改进教学方法后,学生在情境分析、角色扮演、实验及见习体验中意识到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强化、重视非语言交流的方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通过情境分析以及角色扮演感受并捕捉到一些真实的体会。比如当学生真诚地以微笑和关怀面对患者的扮演者时,患者的扮演者能将感受到的关怀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反馈给她的搭档,使这种非语言沟通的过程可以良性循环,动态放大。当护生触摸患者和保持沉默时,患者的扮演者能够表达出接受这种触摸和沉默时自身的焦虑和不安有所减轻,进而表达出增强了对治疗的信心。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举止以及身体姿势和着装都能得到相应的反馈,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这些项目的满意度。
本研究时间跨度相对较长,且横跨3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对教师的能力及其相互配合的要求较高。对非语言交流的某些项目无法采取笔试以量化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以整个学科的成绩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间接评价。因此,对教学效果难以完全客观直接地评价是教学研究的瓶颈,有待突破。
[1]刘建华,王建英.护患沟通情景教学的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1):71-73.
[2]史瑞芬,唐弋,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3,18(4):301-302.
[3]王淑凤,郑玲,吴渭虹.非语言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4-215.
[4]胡均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8):112-113.
[5]侯德仁,王燃燃,资晓宏,等.“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在医学本科课堂教育中的几种教学方法运用浅论 [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800-801.
[6]李华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