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7-26白洋李亮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新疆

白洋 李亮

摘要:“亚欧博览会”的成功召开给新疆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旅游翻译人才培养制约了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章针对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改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困境、优化传播效果、改善新疆国际形象。

关键词: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24-03

2011年和2012年两届“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世界各地友人到新疆投资、旅游。翻译工作关系到国际形象,必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改变新疆以往的国际形象,对外宣传新疆的巨大成就,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手段。市场需求和高校自身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创新培养思路,注重实用,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旅游翻译人才。这是新疆对外宣传的要求,更是新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

新疆旅游翻译水平较低以及译文混乱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而对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现状,提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改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困境、优化传播效果、改善新疆国际形象。

一、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现状

新疆旅游翻译的主体是旅游业中的外语导游,部分高校教师、外语翻译人员作为补充。本文主要探讨新疆旅游活动中从事翻译的主体一涉外导游。

旅游翻译活动服务水平的好坏给地区及国家形象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表现。随着新疆入境旅游的蓬勃发展,外国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简单的语言交流和日常交际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活动和地区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一)结构失衡,阶段数量不足

新疆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06万人次,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0万人次,2012年接待149万人次。目前,新疆持证导游总人数约1.3万,其中外语类导游约1400人,主要是英语导游,使用小语种如韩语、法语、德语的导游人员寥寥无几,仅占2%。新疆旅游淡旺季明显,通常是6-9月旅游人数集中爆发,旅游翻译人才阶段数量不足。大多数国际旅行社为了应对外语导游缺口,旺季时会提前从新疆大学等高校招聘一批学生导游担任兼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旺季旅游翻译人才的缺口,但也制约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翻译质量的提高。

新疆外语导游队伍中初级导游占绝大多数,而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外语导游极度缺乏,结构不合理。每年报考中高级导游的中文和外语导游比例较为悬殊。如2012年报考中文中级导游142人,外语中级导游15人;报考中文高级导游38人,外语高级导游2人。这反映出新疆旅游发展与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之间的矛盾。由于现行的分级制度对导游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等级晋级和导游的薪酬、福利并无直接联系,致使高端旅游翻译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二)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市场化行为,导致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不愿为旅游翻译人才的中长期发展买单,阻碍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致使旅游翻译人才发展面临尴尬的局面。新疆入境客源每年仅有一两个高峰,旅行社更喜欢雇用临时外语导游以满足其需要。由于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较低,旅游业对翻译人才缺乏吸引力。新疆外语导游大部分来源于新疆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暑期临时兼职导游,毕业后很少有大学生愿意长期从事旅游业。兼职导游的存在,虽然有助于旅游市场的自由调节,提高导游的综合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导游职业素质的提高和高端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活动事关社会责任和国家大局。仅从旅游企业的营利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这项工作,远远无法满足和适应新时期国家“走出去”战略发展的需要。高端旅游翻译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新疆旅游界的共识。

(三)小语种人才稀缺,人才外流

入境旅游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小语种旅游翻译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短板。新疆高校主要教授英语、俄语和日语,小语种导游如韩语导游主要来源于从东北地区招聘的一批高中毕业的朝鲜族人。他们因与韩国游客有着方言上的差异,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对新疆文化了解不深,无法起到对外宣传良好新疆国际形象的作用。

其他语种如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的导游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相关客源不稳定且不成规模,市场需求饱和,仅靠带团难以维持生计,导致小语种导游很难长期在新疆谋生,大部分小语种导游不得不外流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入境游客人数将达到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目前,新疆所拥有的外语导游数量和等级结构已经很难应对如此强劲的形势,旅游翻译人才的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新疆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的需要。

(四)培训滞后,制约人才发展

培养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必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校翻译人才教学体系与现实脱离,教学模式陈旧,相对滞后,致使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先天培养不足;加之后续外语培训几乎为零,更阻碍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成长。

翻译具有浓厚的区域色彩。不对新疆特色进行深入学习,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旅游翻译人才的。不同类型的文本烙有不同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特征,而带有不同语言文化特征的文本对翻译活动必然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新疆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设置了外语相关课程,但相关研究不足、教师缺乏、教材不适用等问题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新疆旅游专业外语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外语专业教师,个别是旅游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结果是学外语的不懂旅游,学旅游的外语又不过关。特色教材匮乏,制约了新疆旅游翻译教学。旅游院校开设英语课程采用全国通用教材:《英语导游教程》、《导游英语情景口语》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等。此类教材中极少涉及新疆本土历史文化的信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造成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先天缺陷。

旅游企业应为翻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然而现实却差强人意。只有部分新疆国际旅行社根据自身情况,利用淡季开展在岗培训,属于查遗补缺的类型。目前,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旅游方面的培训,侧重于导游服务技能,而外语培训处于真空状态。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规模不允许企业长期雇佣大批翻译人员。旅游企业注重眼前利益,不愿付出太多的代价去长期培养翻译人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关于新疆旅游的汉语资料很多,而外语资料却很少。仅一些新疆观光图册中零星标注部分英文翻译。短缺的外语资料既满足不了外国友人的需求,也不利于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成长。虽然自治区旅游局在外语导游考试时会发放一些英文资料,但他们只是复印了《新疆导游英文词》相关旅游景点材料,附上生词表,再加上几个问答题或注解,不具备教材编写需要的规范化、科学化模式。

二、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厘清认识,加大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部门对旅游翻译人才缺乏文化战略意识,导致长期培训缺乏规划,对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特殊作用定位不清,未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短期行为,势必导致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混乱、低质化,从而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翻译人才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培养,站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制度,用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推动新疆旅游翻译人才队伍的迅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改善旅游翻译人才现有的生存环境,建立健全中长期人才培养机制,将绩效考评与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紧密挂钩。规范企业对旅游翻译人员的收入分配方案,将他们的工资与服务水平、自身素质挂钩。

(二)加大特色研究,改变教学模式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向另一个文化传播、传播和交融的过程。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常常会带来翻译的障碍。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任何学科理论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母体和特定国情、区情的需要。历史、文化等如何通过翻译对外宣传,逐步消解西方世界对新疆的偏见和误解,是新疆旅游翻译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要加大新疆英语翻译相关研究,把握新疆旅游英语资料的特殊性,运用科学方法重构新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区形象。从学科建设出发,加强与疆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共同研究、探讨新疆旅游英译的指导性理论问题,建构新疆对外宣传翻译的宏观理论体系。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设立新疆旅游英译的研究课题,对新疆历史、文化等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新疆旅游英译的新的理论体系。

2 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新疆现有旅游外语教材进行全面的修订,重点突出有关新疆本土元素的内容,出版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旅游外语教材,打破新疆本土化外语教材的空白。

目前,新疆小语种人才欠缺,而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文化交流却急需此类人才。可与内地相关院校建立基于英语专业基础的小语种人才培养,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新疆旅游发展做好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

(三)强化现有人才培养,建立终身学习观念

对现有旅游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制定留住人才的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外流。建议由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和高校建立互动及协助机制。尽快建立旅游翻译人才培训基地,外语院校和培训机构应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合作,克服学院式、封闭式教学模式,共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软件和建立交流平台。培养新形势所需要的旅游翻译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如安排学生担任“亚欧博览会”的志愿者服务外国游客,使学生了解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研的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淡季时,选派较为优秀的旅游翻译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和提高,必要时可选派至内地外语院校进修学习,亦可外派出国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现有旅游翻译人员建立长期轮训的机制。旅游职能部门可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继续教育及旅游翻译人员评聘制度,通过奖惩制度促使旅游翻译人才脱颖而出,为新疆旅游大发展做好铺垫。

(四)成立翻译网站,加强中译外译者交流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远程教育将成为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快捷手段。目前,新疆还未建立特色翻译网络,建议旅游相关部门或协会尽快建立适合新疆特色的翻译网络,为旅游翻译人员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对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新型旅游翻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新疆官方外语宣传网站,运用新型传媒手段,如微博、微信、飞信等,加强新疆对外宣传的力度。搭建疆内外、国内外旅游翻译人员交流平台。通过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地对外宣传新疆、介绍新疆,树立新时期新疆的良好国际形象。

三、结语

随着“亚欧博览会”影响的不断扩大,新疆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将与日俱增。翻译可以让世界了解新疆,可以消除西方对新疆的片面误读。但是,高端旅游翻译人才质量欠佳,业务素质、实践技能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旅游翻译问题的复杂性。由于相关部门对旅游翻译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塑造作用并没有清醒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目前新疆旅游翻译人才队伍质量和后期储备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市场需要,以专业课程改革为主线,与时俱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服务。希望本文能引起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改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困境,提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树立新疆良好国际形象,真正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