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与调适对策研究

2013-07-26李平陈曙红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职业压力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李平 陈曙红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也给高职教师在心理定式、工作方式和竞争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文章关注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探讨了调适和控制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6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也就是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作为教学育人工作的主体构成要素,对学生引导和暗示作用可以体现在其语言、行为及思维方式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助于高职教师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促使他们自觉维护身心健康;为有关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有效管理并采取多种措施与方法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调适和控制。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启动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699份,调查问卷从“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倦怠”、“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生理健康”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对教师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有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有约30%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有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联合部分高校对全省各高校8417名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成处于基本健康的状态,约二成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七成属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人群中,又有大概1/3到1/2的人属于重度亚健康。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不足:不少研究文献对如何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提出了的见解,但对高校教师队伍中人数众多的高职教师群体的针对性研究较少,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正视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采取多种措施与方法积极予以矫正和调适。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更多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维护高职教师身心健康,为高职院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职业压力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则会给人带来苦恼,从而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研究高职教师的压力源是制定缓解教师压力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多角色压力。从已有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来看,随着人们学历的增高以及从事职业的科技含量提升,由此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在逐步地加大。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在教学的同时要兼顾科研工作,创造性强。

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肩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而职业教育又对教师有“双师型”要求,这使我们的高职教师既要“上得厅堂”,还要“下得厨房”。优秀的高职教师应既是一名教授、工程师,同时还要是一名技师。

(2)工作时间长。相较于本科院校教师,高职教师的工作时间有日渐增加的趋势。一方面是生源数量的增加,使高职院校的生师比普遍较高,给高职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是以市场需求来设置的,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实践技能,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其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

(3)知识权威性受挑战。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希望教师兼顾教育者、学者,甚至是家长的角色,既是全才,又是通才。面对这样的社会角色,高职教师不仅工作压力大,且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许多教师感觉到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身形象。而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个性鲜明,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一味地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权威,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逐渐失落。很多教师所授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在某些学科或在其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可能教师不如学生,这也造成教师的自己压力比较大。

(4)职称评定压力。职称评审时学历、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数量的硬性指标,也给高职教师带来了过多的压力。在职称评审中,高职教师与本科院校教师在同一层面竞争,在科研和论文数量等方面有着相同的要求,而高职教师受到自身科研能力和所处高职教育环境的限制,在开展科研工作和发表高质量论文方面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可能在工作中同时面临教学科研、学历提升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且在生活中他们作为家庭主力军还要承担一份家庭责任压力。

(5)考核评比压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示范,努力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职教师这份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正在逐步打破“铁饭碗”制度,实行的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教师们心神不定。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但操作不当,很可能成为教师的压力源。

(6)人际交往简单。人际交往是现代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高职教师因工作性质的原因,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窄,高校历来实行专职教师不坐班的制度,上课来,下课走,一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这就造成了专职教师与同事、学生的课外交流较少。

2 教师自身的身心状况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由于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因此,即使是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个体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高职教师在现实工作的个人职业发展中,如果收入偏低、职称评审受挫、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够突出,就容易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感受到较大职业压力,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3 社会支持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高职教师作为社会一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一样,同样肩负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因此,以社会期望、报酬体系、环境支持等因素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造成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同伴、朋友和亲人的较多支持,则表现为身心更为健康,心理的承受力更大。

三、增进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 建立高职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值比别的行业要大是可以理解的。为高职教师创设一个宽容、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使高职教师能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更好地服务社会。

2 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调动高职教师积极性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导向、鼓励高职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能化发展并争取相应成就。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多与教师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精神、工作上的困惑和疑难,多向他们通报学校发展的构想和举措,使他们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目标相一致。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制度。

3 加强高职教师的自我维护。高校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工作乐趣感。避免各种冲突对自己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积极调整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消极情绪,应采取合理的宣泄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增进人际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从而起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压力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医院护士的职业压力及调适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