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3-07-25孙绍年曲嘉维袁向军张季中姜桂娟
孙绍年 曲嘉维 袁向军 张季中 姜桂娟
摘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持续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的根本前提,是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使命的迫切要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有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民培训绩效有待提升等。应采取的对策有加大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提升涉农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训实效等。
关键词: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82-02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贮备基地,担当着国家粮食安全减压器的重任。2008年,黑龙江省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即到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000亿斤以上,向国家年提供商品粮700亿斤以上。在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视野下来思考黑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基于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持续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的根本前提
近年来,全省各农业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才26万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9.5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5.57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352.24万人次。实用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黑龙江省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持续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必须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农业一线技能型落地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2.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使命的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增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粮食作物标准化水平,真正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密不可分。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
(1)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招生难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纵向比较确有发展,但总体来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依旧最低,社会吸引力严重不足,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院校、不愿意学涉农专业、不愿意回农村就业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2)涉农院校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当前,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县域经济不发达,投入不足,院校基础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专业不成规模,难以形成特色,缺少品牌专业,与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大省的地位很不适应;还不能够很好满足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根本改变,但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全国务农农民平均年龄高达57岁,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区域性劳动力短缺开始显现,由此已经产生了20年后谁来种地的疑虑。因此,确保粮食主产区青壮年留农、务农已迫在眉睫。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有待于提升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务农人员素质低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的根本途径。总体来看,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存在统筹不够、体系零散、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培训的针对性、普及面及跟踪服务也亟待提升。
2.对策建议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视野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农职院校、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个层面的作用与协作配合,需要从政策制度支持、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质量提高等多个维度着力推进。
(1)加大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实用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
尽快出台黑龙江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各项投入,尽快改善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强化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有关待遇,增强其职业吸引力;拨付专项资金建立区域性涉农类共享型实训基地;制定行业主管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制度;优先化解农业职业院校的负债;优先落实国家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的政策,加快提高其他农业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研究制订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确保其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较大幅度增长;依法督促农村、农业职业院校举办者按时足额拨付办学经费;打破传统的对中职教育对象的年龄限制,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推行对农村青壮年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团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实行涉农专业高职、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免费教育;取消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升学的比例限制;扩大涉农专业奖学金受众面,实现助学金全覆盖;切实实行对农业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就业准入制度、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者准入标准,制定实施优惠政策,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到农业类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巩固率;加速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提升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对政府主导的农村职业教育的考评制度,实施绩效管理。
(2)建立政府统筹、涉农部门分工协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强化政府职责,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全省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强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落实农业、水利和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与涉农行政部门共同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机制。
加强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以县级政府为主体,围绕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发挥各自在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培养、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3)政校企行联手,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依托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农业行业协会、行指委等多个载体,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资源和行业协会学会资源,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与农业产业链条各相关方(农业企业、农业行业、农业协会、农业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围绕黑龙江省农业强省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实施,搭建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平台,发挥协同攻关效应,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乡(村)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联合体,建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等共同参与和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4)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以服务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中高职院校建设为重点,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快涉农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通过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企业职工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构建职前、职中、职后有效衔接的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遴选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农业中高职院校,探索支撑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衔接与招录方式改革,开发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实行学分或课程互通互认,搭建高效畅通的职业教育学习“立交桥”。
(5)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升涉农人才培养质量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效
以支撑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能力提升为总体目标,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机制体制和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动涉农院校的“动、走、转、变”,即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所需实用人才,结合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各地市涉农专业现有条件,综合考虑农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布局,重点做好现代农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等重点专业建设。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涉农专业服务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农业一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落地式技能型人才。
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远程教育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推广“送教下乡”“流动课堂车”等培训新模式。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发挥职业院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的作用,集中集成使用资金,明晰培训重点,突出培训特色,建好共享资源,强化管理和跟踪服务,提高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