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动态变化
2013-07-25周锐
周 锐
(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对比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动态变化
周 锐
(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将我科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理想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脑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高压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指的是在围生期新生儿出现窒息缺氧造成了脑缺氧性的损害,临床可表现出一系列脑病的征象,一般常见于足月儿,多有宫内的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所致,发病严重的会造成新生儿死亡或者不可逆性的脑损害,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压氧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新生儿的脑发育是极度活跃且旺盛的时期,因此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越早越好,能够有助于患儿的脑部受损细胞的修复与再生[2]。我院采取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16例,胎龄242~317d,平均胎龄(276.28±15.82)d,体质量1812~3498g,平均体质量(2987.28±156.54)g;对照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5例,胎龄227~301d,平均胎龄(274.54±15.89)d,体质量1878~3521g,平均体质量(2915.87±157.52)g。两组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方法[2]
所有新生儿在12h~4d之间进行CT检查,以OML为基准线,层厚及层间距为5mm,窗宽80,窗位35~38,其中头颅CT的检查以脑白质的CT值<18Hu视为低密度,CT值>40Hu为出血的影像。临床分级轻度为呈现散在的局灶性的白质低密度影分布在患儿2个脑叶,中度为白质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可达5~7个;重度为广泛地弥漫性地白质低密度,灰白质的界限消失。患者CT影像显示的低密度形态由白质发展到灰质,白质的边缘形态由枫叶状态变为花瓣状及蘑菇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镇静、吸氧、缓解痉挛、降低患儿颅内压力、减轻患儿脑水肿及使用能量合剂与激活脑细胞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并纠正电解质的紊乱,必要时给予抗炎和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高压氧治疗,选取婴儿氧舱,按照婴儿进行高压氧的治疗规范,先进行洗舱5min,治疗的压力0.15~0.20MPa,加压约15min左右,稳压30min,进行小流量的换气进行减压15~20min,使舱内的氧浓度维持在75%~80%,每天进行治疗1次,每次持续2h,一个疗程为10d。对于神经系统症状没有消失的患儿可治疗2~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评判标准分为显效:患儿在5d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意识好转,抽搐停止,患儿脑干症状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在7~10d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者部分消失或者有所减轻,经头颅CT检查损害病灶部分消失;无效为患儿治疗10d后未见好转或者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 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围生期发生窒息是主要原因,由于缺氧状态的持续,使得患儿脑血流关注的减少,造成大脑半球血流量降低,使得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并发生脑水肿,进而颅内压力增高,使得大脑皮层的矢状旁区的白质受损,引起了脑发育的迟缓,因此要及时改善患儿的脑缺氧状况[3]。
高压氧的治疗的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加快血液和组织中物理溶解氧,使得在血浆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伴随氧分压的增高而加大,可以快速纠正缺氧状态,增加血氧的含量,并能有效的改善患儿微循环,提高血氧的弥散能力,让氧有效半径加大,组织里的含氧量和储氧量增多,同时还可以防治各种类型的脑水肿,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管与组织的渗出[4]。我院采用高压氧配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氧分压,增加血氧的含量和弥散氧,纠正脑缺氧,纠正酸中毒,降低患儿颅内压力,减轻水肿,恢复患儿可逆的损伤神经元功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压氧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理想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脑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黄灿媛.高压氧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1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2):128.
[2] 刘文考,姜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疗效研究[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10(5):34-35.
[3] 于阔.婴儿氧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2):933-934.
[4] 穆靓,杨健,鱼博浪.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张量技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J].磁共振成像,2010,1(1):60-64.
R722.1
B
1671-8194(2013)24-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