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肿瘤并发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3-07-25李丽
李 丽
(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化州 525100)
120例肿瘤并发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李 丽
(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化州 525100)
目的 探讨肿瘤并发贫血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120例肿瘤并发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EPO重组方案进行贫血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补铁治疗,治疗前与治疗第2、4、8周分别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并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细胞比容,治疗期间严格观察患者的反应。结果 治疗组第2、4、8周疗效与同期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细胞比容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腹泻、血压持续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有效治疗肿瘤并发性贫血;肿瘤并发性贫血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肿瘤;贫血;临床治疗
贫血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患者并发症之一,也是确诊血液系统肿瘤病变的重要指标。贫血的控制对患者肿瘤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3],本文通过观察分析120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治疗进展,总结了贫血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2年期间在我院进行化学治疗的120例肿瘤患者(非白血病)为研究对象,男性68例,女性5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治疗1~3周期后患者分别出现贫血(血红蛋白<100g/L)。肺癌30例,胃癌23例,肝癌8例,淋巴瘤20例,乳腺癌22例,鼻咽癌17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进行血细胞分析。按照1∶1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KPS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的方式进行相关性贫血治疗。高血栓高危患者可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000~4000IU/d,每日1~2次;其余患者每周一次注射40000u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一周或未出现不良反应者可提高剂量至600000U,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并结合葡萄糖酸铁静脉滴注维持60min,总剂量为125mg,每周重复给药1次,共给药8次。对于促红素治疗出现反应者立即调整剂量。治疗2周内Hb升高超过1g/dL,剂量需减少25%,减量之后Hb超过12g/dL,则可保持此剂量进行治疗;Hb将至12g/dL以下者,重新开始治疗。对于贫血状况较为严重,Hb<8.0g/dL的患者应当先进行输血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补铁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可继续进行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的变化()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的变化()
组别时间例数血红蛋白(g/L)红细胞(×1012/L)血细胞比容治疗组治疗前6083±141.6±0.40.27±0.03治疗后2周87±122.8±0.40.29±0.06治疗后4周103±20**,1)**,3)**3.4±0.6*,3)*0.32±0.07治疗后8周127±16**,1)**,2)**,3)**3.9±0.6*8,1)**,2)*,3)**0.38±0.08**,1)**,2)**,3)**对照组治疗前6084±112.0±0.30.28±0.02治疗后2周92±102.4±0.40.27±0.04治疗后4周94±19*2.6±0.40.27±0.06治疗后8周94±20*2.7±0.70.25±0.05
1.3 诊断标准
男性成人血红蛋白(HGB):120g/L,女性成人(HGB):110g/L,根据HGB的量贫血暗严重程度划分为:极严重贫血HGB<30g/L;重度贫血HGB30~60g/L;中度贫血HGB60~90g/L;轻度贫血HGB>90g/L。
1.4 疗效评定
有效(符合下列任一条件):①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超过20g/L;②血红蛋白含量≥120g/L,不必输血者。无效: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低于20g/L或者血红蛋白<120g/L,依赖输血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治疗效率
治疗组治疗第2、4、8周有效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在治疗第2、4、8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结果见表2。
与同组治疗相比较,*P<0.05,**P<0.01;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1)**P<0.01;与同组治疗4周比较,2)*P<0.05,2)**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3)*P<0.05,3)**P<0.05。
观察期间,治疗组中未出现一例因贫血加重患者;对照组贫血加重需输血治疗者5例,输血量为400~800mL。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腹泻、血压持续升高等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中出现9(15.0%)例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照组出现13(21.7%)例,这可能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化学治疗有关。对照组出现2(3.3%)例肝功能异常者,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者为1(1.7%)例。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
3.1 肿瘤并发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单位容积红细胞数的减少或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导致机体不能对周围组织细胞充分供氧的一种疾病。肿瘤并发性贫血(CAR)则是肿瘤疾病发展过程中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我国医学界认为Hb超过11g/dL为正常,Hb为9.1~11g/dL则为轻度贫血,6.1~9.0g/dL为中度贫血,3.1~6.0g/dL为重度,Hb<3g/dL则会危及生命。在肿瘤疾病放化疗过程中会引起骨髓抑制及肾毒性,从而损伤机体的红细胞系,致使红细胞的寿命大大缩短。临床常见的一些抗癌了药物,如铂类抗癌药物在产生骨髓抑制作用的同时还会对人体肾脏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通过损伤肾小管细胞来减少内源性促红素细胞生成素(EPO),从而引起贫血。另一方面,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巨噬细胞,期细胞因子TNF会吞噬红细胞或引发异常红细胞的生成,因此肿瘤患者体内正常红细胞数目会降低。再者TNF、IL-1α/β、IFN-γ等细胞因子会减少EPO的生成和集体对铁元素的利用,且这些因子会对BFU-E、CFU-E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贫血。
3.2 肿瘤并发性贫血的治疗
一般而言,当机体Hb<8.0g/dL时可采用及时输血来改善患者的Hb水平,迅速减轻重度贫血的症状,缓解重度贫血可能引发的生命危险。输血治疗作为治疗贫血的传统手段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症状,但输血治疗后Hb水平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取得的疗效并不能维持,因此输血治疗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rhEPO)是治疗肿瘤并发性贫血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两组患者同期有效率疗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5)能够证实该说法。EPO是一种负责调节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状况的糖蛋白激素,主要由肾脏小管周围成纤维细胞生成,少量EPO可由肝脏产生,因此EPO是骨髓和肾脏反馈换的重要组成。经血流送至骨髓,当集体在贫血或缺氧的状态下,EPO大量合成以代偿血环中的缺氧,血液循环中血氧水平与EPO水平的相持平能够达到最佳红细胞量,改善贫血情况。本实验治疗组60例患者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期间,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以及血细胞比容均有所改善,治疗8周后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8周,治疗组所有患者的KPS评分相对较高(P<0.05),其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对肿瘤常规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本次试验治疗期间,无1例发生腹泻、过敏、血压持续升高等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中出现9例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照组出现13例,这可能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化学治疗有关。对照组出现2(3.3%)例肝功能异常者,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者为1(1.7%)例。
肿瘤并发性贫血的EPO治疗能够有效优化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以及血细胞比容,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1] 付尚志.肿瘤并发贫血10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 (6):960-961.
[2] 代新幼.5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贫血的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0,22(6):340-341.
[3] 李玉翠.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6.
R73;R556
B
1671-8194(2013)24-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