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疯狂的夜》及其演唱
2013-07-23黄晟
黄 晟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系,辽宁 沈阳 110818)
柴可夫斯基是人们非常熟悉并喜爱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从交响音乐、歌剧等大型综合性音乐作品,还是到室内乐或艺术歌曲等中小型作品,都有经典之作。声乐作品一直都是柴可夫斯基非常钟爱的艺术形式,从他创作的十余部歌剧中便可见一斑。而除了这类大型的声乐作品外,艺术歌曲也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中的精彩一笔。在我国的音乐及教育界,大多着眼于对其交响乐与歌剧作品的研究,而对其艺术歌曲作品的研究与演唱是相对较少的,这样使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大量经典作品没有得到重视和正确的诠释。本文选取了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作品《疯狂的夜》这一作品,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论述,从而使这一并不太为大家所熟悉的歌曲较为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可以借此管窥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特征。
一、柴可夫斯基与他的声乐作品创作
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或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被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很多作品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他的旋律以宽广而富有较大的起伏而著名,充满深厚凝重的情感,大气稳重,并兼具跌宕起伏的音乐特点。
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年的春天,他10岁时父亲于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担任校长一职,使他童年时就有机会接触到了非常正规的音乐教育。他一直学习钢琴,之后在音乐和法律方面都进行了学习并有所发展。首先1858年,他到了司法部任职,但是不能放下音乐的他没多久便辞职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继续音乐专业的学习。而此时的他还是以法律作为自己的专业或工作的,所以1859年仍于司法部工作。1861 年在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彼得堡音乐学院前身)进修。1863年终于选定了音乐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毅然辞去了司法部的工作,专心致志从事音乐创作与教学。1865年他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并同时进行音乐创作,1869年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在之后的三年间,精神问题及婚姻问题,略微影响了他的创作,这段时间的作品主要有《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还有著名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于危机与疼苦中挣扎过后,柴可夫斯基度过了一段较为轻松的时期,到世界各国演出、访问、旅行。1893 年6月他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末,首演了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但令人唏嘘的是九天后,他感染了霍乱,在圣彼得堡的家中与世长辞。使这首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成为了绝响[1]。
对于声乐作品这一音乐类型,柴可夫斯基是非常偏爱的,首先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作品,如1868年的《司令官》(Voyevoda,Op.3)、1869 年的《婀婷》(Undine)、1872 年的《禁卫兵》(Oprichnik]、1874 年的《铁匠瓦古拉》(Vakula the Smith,Op.14)、1878年的《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Op.24)、1879年的《奥尔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1883 年的《马采巴》(Marzappa)、1887 年的《瑟西女巫》(The Sorceress)、1890年的《黑桃皇后》(Pique Dame,Queen of Spades,Op.68),还有他去世前两年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意奥兰塔》(Yolanta,Op.69)。除了歌剧这类大型声乐体裁之外,柴可夫斯基对于小型声乐体裁也是非常喜爱并重视的,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上。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如表现友情的《别信,挚友》《朋友,请别开口》《安息,忧伤的朋友》;以景物为题的《黄昏》《珊瑚》《暮色笼罩大地》《月夜》;描写爱情的《他深切爱过我》《既痛苦又甜蜜》《你并不爱我》《请勿离我而去》;还有很多以固定音乐形式为题的,如《摇篮曲》《唐璜小夜曲》《小夜曲》等。歌曲中柴可夫斯基吸取了部分俄罗斯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结合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他的歌曲充满深厚的情感,旋律大气宽广,和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带有创新,具有稳重与色彩性并重的特点[2]。
二、《疯狂的夜》音乐创作分析
艺术歌曲《疯狂的夜》在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是一首中小体裁的作品。这首歌曲简单精炼地表现出了漫漫长夜中主人公思绪凌乱浮想联翩的状态,表达了他面对爱情时心中的迷乱与疯狂。歌曲的结构并不是太长,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段落,见以下图示。
歌曲的整个趋势结构中既体现出了对比与层层递进的特征,又同时兼具再现原则,是一种不拘泥于传统曲式结构的一种发展与变化。引子由8小节构成,有一串串的琶音开始每个小节的和声,基本上全部的引子的和声都是建立在主调g小调的主和弦上的,一串又一串的主和弦为歌曲开始了一个稳定明确的音乐开端。第9小节处,主题开始进入,见例1。这个主题是艺术歌曲中最为重要的主题,贯穿全曲,是歌曲的核心。A 段是两个乐句组成的,是同一主题构成的合头乐段。两句都是4小节,中间有一小节的间奏。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句的句尾音乐走向了c小调,使歌曲的进行出现了调性色彩上的变化。c小调是主调g小调的下属方向调,色彩性是比较强的。而且在之后的音乐进行中,这一下属调多次出现,可以说是色彩性对置的主要设计。在节拍方面,歌曲中9\8拍的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动荡与摇摆,很适合描写音乐中略带迷乱的状态。这一节拍配合着同音反复与级进式的旋律更加将主人公独自在夜晚心中暗潮汹涌的状态生动的塑造出来。音乐由b1爬升到高点f2后再下降至e1,这种平稳中又富有起伏的旋律正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中较为常用的手法。之后每一句的旋法与此基本相同。第二句中音乐并没有走向非常平稳的终止,而是以D7解决Ⅵ形成了不完满终止,使这一乐段既形成了终止又没有真的停顿下来,从而使后面的乐段更加容易接续。因为三个乐段是承接关系,层层递进,所以这样的设计是非常适合的。A 段中的织体较为灵活,由开始的长音式和声,变为八分音符上行音阶,后又变为八度的切分式律动,层层递进引入后面的段落。
例1[3]
乐段B中,第一句仍然使用了乐句a的材料,在后半句中又转向了c小调,这都与A 段中的第一句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在第二句中音乐发生比较大的改变,首先结构由4小节的长句变成了一小节一停顿的短句,打破了音乐原有的规律,增加了动力性。见例2.其次,节奏由原来的强拍起变为弱起,使音乐的节拍规律改变了,也突出了动力性与新鲜感。同时,音乐转到了f小调,虽然在这一调性上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是整首作品中调性对比最为明确的地方,因为f小调是g小调的七级调性,所以此处可以说是整首歌曲中调性对比最为强烈的地方。但音乐却没有在f小调多做停留,在乐句结束处迅速的回到了g小调,结束在g小调的D7和弦上,形成了开放性的结束,为后面段落的接续形成了铺垫。织体的使用较A段集中,由始至终都是用双手的分解和弦式织体上行,一方面在接续了A 段的织体特征后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又便于将音乐推向高潮。
例2
在接下来的C段中迎来了音乐的高潮部分,虽然这一部分的最高音与B 段一样,都是在ba2上,但是情绪的爆发、织体的加密,以及旋律不断紧促的提升使歌曲很自然地进入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也没有放弃对于调性的变化,仍然是从明确的g小调一直进行,在第二句处转入c小调直至第二句结束。这样的调性安排与A 段是非常相似的,形成很巧妙的呼应。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的主调是g小调,怎么能停在c小调上,所以在第二句的后面进行了三小节的补充,虽然使用了c材料,但是却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又转回了g小调。见例3.乐曲终于回到稳定的主调g小调。之后尾声进入,音型与织体都回到了引子部分的状态,形成了呼应与再现性,对于整部作品的调性稳定、结构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3
三、《疯狂的夜》歌曲演唱分析
1.歌曲结构的把握
这首歌曲的结构并不是非常的传统,它既不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也不是单二部曲式,所以演唱者要非常清晰地表现它的结构并且较为有逻辑性地演绎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这首歌曲较为短小,内容集中,所以可通过分析与研究来找到歌曲的结构表现要点。首先它是一部三部曲式,这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对于歌曲的演唱首先应具有三部性。在西方的音乐作品中,三部性结构是其主要构成特点,但其中主要是以带再现的三部性为代表。这部作品的三个部分却并不是以这样的结构布局形成的,所以演唱者应针对它的结构特点进行把握。其一,作品的三个段落中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也就是一个层次较一个层次逐步进行情感与音乐动力的积累与提高,所以演唱者应在A 段中的演唱中留有余地,将歌唱处理得清淡并略显平静,为后面段落的处理留下发挥的空间。在B段中,音乐情绪已经出现明显的波动,演唱者应将这一段落处理成音乐上升的阶梯,使音乐由前段的平静抒情变得动荡不安,不断波动的音乐表现了原本宁静的夜晚已被内心的情感搅动的变得疯狂。随着这种疯狂的不断放大,C 段到来了,演唱者应将音乐中的情感在这一部分中尽情地宣泄出来,表现出音乐的最后一个层次的情感阶梯,并在此后进入尾声仿佛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在疯狂后的夜晚中散去。其二,作品有一个非常关键且集中的主线贯穿全曲,就是歌曲的主体材料a,在三个段落中,它在每个段落中都有出现,是这三个部分具有明显的统一和引申关系。演唱者要注意到这一特点并且应对其采用两方面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要在相同的材料的变化出现中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演唱方法,从而得到呼应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是这种相同或相似唱法的呼应一定不能是单调的相同,它在三个段落的每次出现都要伴随着每个段落的变化来进行,所以演唱者应将这种材料的统一与变化表现出来,使其不但成为贯穿音乐的线索,也体现出音乐的变化。其三,这首没有再现的三部曲式是不是真的与再现无关呢,并不是的。其实它具有明显的再现性特征,因为在C 段的第二句中也就是全曲的最后一句(后面的第三句是补充)中音乐使用材料a的变化作为结束,并且音乐又回到了原来的情绪与状态之中,包括调性都回到了A 段转调的设计方向,这就使音乐充满的再现性的特点,虽然它不是严格的再现,但是其再现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地。所以,演唱者要在此处将音乐的再现性特征表现出来,这是歌曲结构的重要隐含特征,如果把握不好就是失败的。
2.速度与力度的运用
这部歌曲作品中的速度与力度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变化也非常频繁,是演唱者应非常关注的要点。演唱者应在练习过程中将整首歌曲的速度与力度进行过程梳理清楚并熟记于心,这样才能准确并生动地诠释歌曲作品。首先,歌曲的总体速度要求为“Andante nontroppo”——不太快的快板,这是歌曲的总体基调,所演唱时要注意这一速度的控制。歌唱开始的部分力度要求是“p”,用以表现宁静的夜晚中的状态,但是很快随着旋律的上行力度逐渐增强,在句子的高点音上形成了更强的力度后又伴随着下行旋律而渐弱,同时伴有短暂的渐慢,并很快恢复原速。第二句的力度与第一句基本相同。B 段中开始的力度以mp出现,是音乐有了递进的意味。但在第二句中音乐出现了不断向下模进的短句,力度开始不断渐弱直至句子结束。在这种渐弱下降到本曲的最弱点后进入的C 段,此处为第三段的高潮的营造留有了最大的空间。C 段开始音乐就不断的渐强,直至全区的最后一句达到f与ff力度,并同时出现了力度的“un poco riten”要求,一点点渐慢,在声乐停顿后回原速。尾声部分又恢复到了A 段中的力度要求状态,速度没有变化,用以与歌曲的前部进行呼应。演唱者一定要严格细致的遵循这样的演奏力度与速度,并尽量将其自然合理的转换与衔接。
3.情感的控制
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目,要求音色浑厚、深沉,情感抒发准确、到位。首先,《疯狂的夜》表达的场景是在寂静的深夜里,一名男子因思念爱人所抒发出来的内心情感,整首歌曲围绕“思念”两个字,所以演唱这首歌曲必须要以景为主,以情带声。其次,这首歌曲的情感不仅是深情的,而且还带有深情中的起伏与波动,仿佛是柴可夫斯基性格中的放荡不羁在歌曲中被无意的流露了出来。所以,别看只是很短小的一首歌曲,演唱者对于情感的表现还是应多用心思琢磨的。一方面是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要柔和、深情,同时注意前后感情的衔接。另一方面,要表现出音乐的潇洒不羁,甚至隐含着一些爱的冲动,从而体现出看似寂静平稳的黑夜中,渴望爱情的人心中的迷乱与疯狂。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在国内并不是非常的为大家所熟悉,所以对于他的艺术歌曲的研究一直是值得研究与关注的课题。通过《疯狂的夜》这首作品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以点带面的观察到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的一些基本特点:①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创作与演唱过程,在整首歌曲中音乐是以一条主线贯穿的,但是有没有固守传统的再现性音乐结构,而形成了富于变化的三部性结构,所以演唱时要针对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设计与把握。②和声与调性的巧妙设计,整首作品中很少出现主和弦,有没有出现常见的属方向转调,所以,对于和声的运用也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新颖设计与安排,演唱者应充分了解这样的和声特色,虽然音乐中没有主和弦,但心中固守应有的调性感觉,这样才能准确的表现调性基调[4]。
4.音乐情感中的丰富与细腻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中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多元的。它已经不在是单纯的表现的深情、表现哀伤、表现热情,其中还有了一些生动的韵味与情绪状态,所以演唱者应尽量去捕捉这样的特点并将其表现出来,从而真正的演绎出柴可夫斯基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
[1] 柴可夫斯基·梅克夫人.我的音乐生活:柴可夫斯基与梅夫人通信集[M].陈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9.
[2] 克劳斯曼.悲情柴可夫斯基[M].姜丽,译.太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25.
[3] 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选[M].徐宜,译配.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64.
[4] 韩嵩楠.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沈阳大学学报,201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