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3-07-23邹茹莲赵东旭苏秋香
邹茹莲,赵东旭,苏秋香
(1.沈阳大学 新民师范学院,辽宁 新民 110300;2.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4;3.沈阳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每年都有些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耽误学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特别是人际交往障碍尤为突出[2]。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资源分社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更为普遍[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活的主要心结之一,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人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因素引起。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价值观、教育观等因素的外部表现[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李彦章研究表明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良好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4]。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最大,也最直接[5]。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造就不同的人,即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质,这种特质会影响他们心理发展、行为表现及人际关系水平。本文从人际关系困扰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东北大学、沈阳大学、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等四所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部分“90 后”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36份,回收率97.45%,得到有效问卷520 份。其人口学变量分布特点见表1。
表1 人口学变量分布特点
2.研究工具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问卷EMBU 是1980 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 年我国的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修订[6]。
本文在岳冬梅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删除部分不适合中国文化的条目,如“父母经常拥抱我”等。调整后的量表包括28 个条目,采用原来的4级评分制。其中父母养育方式分量表包括4个因子:惩罚拒绝,温暖理解,过度保护,过分干涉。通过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及结构效度。
(2)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诊断量表。以郑日昌主编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参考[7],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诊断量表》。该量表包括25个项目,要求被试在是、否中做出选择。量表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敏感性、嫉妒性、猜疑性、焦虑性、孤傲性。每个分量表有5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3.施测程序
对四所学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其中沈阳大学抽取150人,其他每个学校抽取100人,共计550人进行问卷调查。施测时注意时间,明确注意事项及如何说指导语等。施测结束后进行问卷回收筛选,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本次测试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得到有效问卷520份,有效率为94.5%。
4.统计分析
(1)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
(2)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for windows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人口学变量分布检出情况
经整理,共有312名大学生符合本研究定义的人际交往困难这一界定标准,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0%。其人口学变量分布检出情况见表2。
表2 人口学变量分布检出情况
表2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困扰,且有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比较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范围。
2.性别差异比较
性别差异比较见表3。
表3 性别差异比较
表3数据显示,男女在人际交往困难总体差异不显著。但男女在嫉妒性和孤傲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专业差异比较
专业差异比较见表4。
表4 专业差异比较
表4数据显示,文科和理科学生在人际交往困难总体差异不显著。但文科和理科学生在嫉妒性和孤傲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交往困难状况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见表5和表6。
表5 家庭教养方式差异统计
表6 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困难状况的相关统计
表5数据显示,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所占比例低于半数,而过度保护等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所占比例高于半数。
表6数据显示,总体上人际交往困难只有与温暖理解成负相关,与惩罚拒绝,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呈正相关。
5.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显著性检验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显著性检验见表7。
表7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显著性分析
表7数据显示,温暖理解与惩罚拒绝、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惩罚拒绝与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过度保护与过分干涉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 论
1.“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现状的分析
本文把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即无困扰、有一定程度的困扰、严重困扰,频率分别是40%,47.5%,12.5%。统计结果显示存在人际困扰的学生达到60%,这个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不容忽视,引起高度关注。“90后”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很多是在“6+1”家庭结构中成长起来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社会化进程,心理发展水平等参差不齐。有的是家庭过度保护使孩子成长环境过于优越;有的是家庭过分干涉使孩子成长空间受阻,玩伴受到限制;有的是家庭放任自流使孩子自然成长等等。每一种家庭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多少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缺陷造成大学生不成熟及人格不完善,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状况及其性别、专业差异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差异不明显。在性别差异中男生焦虑、孤傲因子上的得分微高于女生。这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男生的社会角色有关,也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男人似乎更应该成为社会的强者,更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担当,必然承受压力,面对既要成家又要立业难免会产生焦虑。另外,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难上的差异也不显著。数据结果显示,仅在焦虑这一因子得分上文理科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理科学生的知识复杂程度相对高于文科有关,由此为理科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比文科生更大,因此更容易产生焦虑。
3.“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性讨论
“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总体上有显著相关,人际交往困难总分与惩罚拒绝、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存在正相关,而人际交往困难总分与温暖理解存在较低程度的负相关,这表明,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的呈现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惩罚拒绝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形成确实有消极影响。这类父母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对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冷酷,并较多采用体罚、指责或者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这势必会造成孩子对周遭环境的控制力下降。童年时期的退缩和封闭,若一直持续到成年初期,那么他们一旦面临着与家庭截然不同的自由、全新的大学环境,心理的无所适从感便会愈加强烈,表现在人际交往上,也很容易会出现敏感、不安、敌对等各式各样的问题。
过度保护的家庭教养方式同样不利于人际关系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过分的担心子女,宠溺子女,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孩子的懦弱,退缩、心里防线薄弱等问题便会一一显现。而在本次不当教养方式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采用过度保护这一教养方式的家庭比例要高于另外两种,这也不难预测由此带来的具有承受能力差,缺乏安全感等特点的孩子更为普遍,那么这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也变得不难理解。
过分干涉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对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负面作用。这类父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过分干涉子女的行为,限制孩子的言行。这会导致孩子什么也不敢做,缺乏思维的批判性,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充满太多条框,这种“被计划”的孩子在面对与人的交往中,会表现为一种略微幼稚而无所适从的特点,因此也是最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和障碍的。而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处于温暖理解这种教养模式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孩子的行为和思维不被禁锢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之中,所以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随之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也是其他三种教养方式所不及的。孩子与这类父母的交往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并能获得父母的包容和理解,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模式,使得孩子自信心增强而且情绪相对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不以自我为中心,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能够采取温暖理解这一教养方式的父母,也更偏于独立型的认知方式,孩子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种相对健康而稳定的认知形式,这在今后与他人和谐的人际交往中都是一个重要特质。
当然,除了家庭教养方式这一因素之外,生活环境、社会观念,人格特征等其他主客观因素同样也会对人际交往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重视家庭教养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
“90后”的大学生,相较于从前的学生,思维更加多元化,敏感却不失热情,叛逆却不失可爱。父母若加之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在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下,让孩子学会沟通,换位思考,这必将会为孩子带来良好的成长效应,今后当他们面临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1] 曹一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状况、成因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1996(1):50-53.
[2] 孙英梅,代秋竹,马新风,等.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成因及对策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79-81.
[3] 单昕,匡延昌,詹作勇.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0):236.
[4] 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162-164.
[5] 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3):358.
[6] 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22-129.
[7]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