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的四步教学法
2013-07-22岳永霞
岳永霞
【摘 要】有机化学是高考的热点,往往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而这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尤其是综合分析题目更是常常无从下手,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每位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也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有机化学 分类 分子
一 有机物分类的价值
有机物分类的价值大家都比较熟悉,即基于官能团水平认识有机物,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我们平时在研究有机物的性质时,主要是先看它含有哪些官能团,由此来推断它可能存在哪些性质。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利用官能团来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形成知识网络。
二 有机物分子结构的价值
对于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由于高考不是重点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淡化了,只关注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只会单纯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碳原子饱和程度只简单地加以了解,根本不会利用它们来预测物质的性质。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念始终要贯穿于化学教学中,它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物质之间的变化,并且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样,如果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来推测它的结构。形成这种理念后,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己对于教材知识的挖掘过于肤浅,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讲授过于简单,应该帮助学生搭建起有机物的认识平台,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指导意义。
三 有机反应类型的教学功能
有机化学反应与无机化学相比,化学反应更为复杂。对有机反应类型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有机反应进行掌握。在有机反应类型的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概念层面上认识有机反应类型,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给已知反应进行分类的程度上,而应该让他们知道划分的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发挥化学反应类型的认识功能,如预测某种物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用什么试剂发生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生成什么产物等。帮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提炼,提高学生解答信息问题的能力。
四 让学生自主构建分析框架
对于知识的总结,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立反应分析的框架,学生的分析也许不够完善,也许不够简洁甚至出现错误,但是在这样的整理过程中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享受到发现的乐趣,自身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对他们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五 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教师应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及时修正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做题时有些知识经常会发生混淆,如乙醇和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发生条件、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发生条件、醇发生消除反应和催化氧化需满足的结构及条件、能够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能够使溴水褪色的物质等,需要教师借助习题的讲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加以强化。
六 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搭建知识体系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相比较为系统。在教学中先从甲烷、乙烯、乙炔、苯、苯酚、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油脂、葡萄糖等重要有机物的“点”的学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类别的“线”的学习:从烷烃可以制备卤代烃→醇→酸→ 酯→回到醇与酸,醇→醛→酸,苯→卤代烃→苯酚等。最后再通过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形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的认知不断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条规律始终贯穿于化学教学中。在这几年教学中,本人引导他们先将有机物进行分类,然后再由一种物质来推断出这一类物质的性质,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然后根据“结构的相似性才决定了它们性质的相似性”、“同一类物质发生相似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自己构建分析框架结构;再引导学生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有机化学这门学科。从这几年本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对上述这四步教学法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可以看出,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推断题的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