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3-07-21李艳马艳霞
李艳 马艳霞
在临床上急诊科为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一个重要场所, 由于患者的病情危急, 情况复杂, 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山东淄博万杰肿瘤医院急诊收治的危重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 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 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各含有患者49例。在对照组中包括:男27例, 女22例 , 年龄23~78岁, 平均(45.7±12.6)岁, 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8例,女21例, 年龄21~79岁, 平均(46.2±14.3)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98例危重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 单号患者入选对照组, 双号患者入选观察组, 在抢救过程中,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全程护理,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对这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3 数据学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年龄、抢救时间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进行表示, 在对比过程中, 针对计量资料的对比以t检验, 针对计数资料的对比以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时间比较 经统计发现, 护理人员对患者一般情况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缩短(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结果统计( )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结果统计( )
抢救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P一般情况判断时间(s) 8.38±1.02 10.34±2.18 <0.05生命体征判断时间(min) 2.78±0.87 5.87±1.02 <0.05心肺复苏时间(min) 3.27±1.01 6.62±1.09 <0.05吸氧时间(s) 7.91±1.28 13.32±2.11 <0.05静脉开放时间(s) 19.78±4.73 27.09±5.43 <0.05气管插管时间(min) 3.39±1.01 6.67±1.87 <0.05
2.2 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转科者41例, 成功率为83.67%, 死亡8例,死亡率16.33%;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转科者35例, 成功率为71.43%, 死亡者14例, 死亡率28.57%。显然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 死亡率较对照组低,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满意度 经统计,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45例, 满意度为91.84%,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38例, 满意度为77.55%, 显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
3 讨论
全程护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改善抢救工作的效果, 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成功率, 改善护理满意度, 具体措施为:① 加强120急救中心电话声讯联系。保证120急救现场救护情况与急救中心之间的交接通讯畅通, 便于医院急诊做好接诊准备, 为抢救工作争取宝贵时间[2];② 保证分诊快速准确。有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师承担急诊科的分诊工作, 分诊护师在接到信息后, 及时做好抢救床安排、滑板的转运、氧气以及专职护送工人等诸多准备工作, 并尽快对患者的病情信息进行搜集, 依照病情严重程度对抢救室进行安排[3];③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护士应对医师的抢救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 保证各项抢救措施的供给可以迅速且准确。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抢救护士应保证患者呼吸通畅,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的监测, 由专人负责药物配置与抢救药物的供给, 做好相应的记录;④ 做好基础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 基础护理也应按照特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4]。
[1]孙秀娟,李珍华,任巧玲.全程综合性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22(35):49-50.
[2]许慧欣.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30):5-6.
[3]成满意,卢晓云.急诊护理措施中存在隐患及防范措施.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03):143-144.
[4]邵士芹.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03):158.